笔趣迷 » 玄幻奇幻 » 第十七位国王 » 卷首语

卷首语

    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进步,第二个纪元的诸多历史谜团现如今都揭开了帷幕。不得不说的是,乔瓦尼国王那极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在玫瑰诸郡之中可谓是家喻户晓,大量的片段被文采飞扬的剧作家,文学家和诗人们改编成脍炙人口的经典。

    必须承认的是,乔瓦尼国王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被政敌暗算、被传说中的神灵选中、被亲朋臣属背叛,却在如此坎坷的旅途中夺回了他的王座。但是我要指出的是,文学创作的渲染并不有利于我们认识到一个真实的乔瓦尼国王,那些虚实难辨的片段在第二纪元的脸庞上覆盖了一层朦胧的面纱。

    一位元老院的执政官曾经毫不留情地讽刺道:“历史不过是个任人摆布的纯洁的傻姑娘。”为了达到各式各样的目的,各类作家绞尽脑汁,用手中的剪刀把这幅画卷裁剪成不同花样。六月党人为了讽刺第二制宪会议,给乔瓦尼的身世拼接了一大段滑稽而且荒诞的剧情;晓月港晨报的专栏作家为了满足少男少女们的幻想,给乔瓦尼的生活增添了不必要的暧昧色彩;僭主莫格巴的党徒更愿意把乔瓦尼的人生变成什么宣传册子,歪曲乔瓦尼在选王会议的经历以为莫格巴废弃第一宪法辩护;那些意图抹去我国光辉历史的不法之徒,则竭尽全力地宣传乔瓦尼人生中的那些污点,力求让人们责骂,批判甚至是遗忘这位玫瑰第二纪元最为伟大的国王。

    讲述者很难不在故事的染料盘上添加那些仅属于自己的色彩,客观公正的讲述者几乎是不存在的,能够在阅读中彻底放弃自己固有成见的朗读者也几乎是不存在的。我们不应当否认在行文过程中追求客观公正的必要性,也不必对每一位创作者考证资料的努力嗤之以鼻。尽管市面上充斥着海量作者的自我意识高于历史客观的作品,但时代不会停下对那些乐意放低身段的讲述者和研究者的呼唤。

    我们并不能认定,没有了乔瓦尼国王,玫瑰就会永远地沉沦下去;我们同样不能认定,再来一位乔瓦尼国王,玫瑰明日的样貌会与今日大不相同。尽管在讨论中加入如果和假使是受到欢迎的思辨游戏,但是过去的样貌已经无法改变。乔瓦尼的政策在帝国和元老院的周旋中已经做到的了当时条件的最好结果,这是我呼吁各位在今日重新审视乔瓦尼国王,或者说重新审视乔瓦尼·比格尼亚的主要原因。

    游鱼的生命与河流的奔腾息息相关。当我们回顾第二纪元的全部历史,我们必须承认帝国与元老院的大国争霸是时代的主旋律。但我希望各位读者能注意这一点:并不是太傅苏汝亭、执政官鲁基乌斯·诺斯鲁普、乔瓦尼·比格尼亚二世和其他的国王、议长或者将军几个人就决定了第二纪元这一部大的交响曲中最为高潮迭起的片段的走向。将国家强盛、民族崛起的希望寄托在几个英雄、几个枭雄、几个野心家的身上是不现实的,这种愿景和将希望寄托在教会的神像上没什么两样。

    人与人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分别。执政官也许脑子里满是龌龊的色欲,乞丐的心中也会有舍己为人的道德情操,这并不由其身份所决定。一些人在历史长河中更为突出的原因是他们能在时代的呼唤下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在机缘巧合或者说命中注定下迈上那层台阶。命运女神为此奖励了他们在书卷中留下名字的机会,成了历史长河中的几颗水珠。可水珠终究是无法决定河流的走向的,与其说是他们成为了历史,倒不如说历史塑造了英雄。

    就在我决心动笔写作的五日前,第四制宪会议爆发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危机。诸君,放下书房中堆积如山的书本,看看我们这个国家的未来在教堂街和苏珊娜磨坊街上做什么吧。伟大的哈拉尔德的语言被年轻人们混上元老院街头的俚语;代表乔瓦尼国王和圣女的稻草人在会议在狂欢中被随意焚烧;国王学院、博学城技术大学和晓月港高等师范的高材生毫无顾忌地传播着谣言,用小报、咖啡厅和聚会鼓动蒙在鼓里的人为他们谋取利益;一个国家的传承,一个国家的积淀就是在这样的冲刷中被消磨的,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被解构的。诸君!这样的玫瑰要如何才能在浩瀚的汪洋中求生呢?但我想诸君都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情在一遍又一遍地在你我身边重演。

    因此,我竭力主张把这些人的过往从高不可攀的废纸中拿出来,用鲜活的故事唤醒每一个玫瑰人心中的记忆。只有这样的故事变得家喻户晓,广为传唱,我们才能让英雄的人物形象免收时代潮流的侵蚀,进而用这样的故事稳定玫瑰这艘大船的锚。

    上述内容并非是要为本书内容的不严谨和演义性质开脱。不同的历史在不同的记述者中有着不同的样貌,为了更便于消化吸收而打碎一些框架与结构是有必要的。几位杰出的学者毕生都在为这一段历史倾注心血,而我的工作就是在宴会之前,为有心参加盛宴的客人们打开酒店的大门。

    考虑到第二纪元留下的史料浩如烟海,一些相互印证,而另一些相互矛盾。在这样的故事中实在无能苛求全部准确与客观。同时,虽然乔瓦尼国王自身的经历足够传奇,但要吸引毫无了解的人们读下去尚且不足,受我本人条件和思维所限,接下来的故事和那些二次创作并无本质区别。好了,各位听我啰嗦絮叨了一大段话,也是该揭露那位名为过去的神秘女子的面纱,从她的眼中去触碰乔瓦尼·比格尼亚生活中的点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