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都市言情 » 醉入纯真年代 » 第1章、大事记

第1章、大事记

    改开的7年之痒,急于治穷致富,急于改变面貌。

    海南无序进口汽车被叫停。在1984年1月1日到1985年3月5日的一年多时间里,越权违规先后批准进口8.9万多辆汽车,到货7.9万辆,还有电视剧、录像机、摩托车等大量物资进行买卖。

    盲目引进国外生产线的项目,上当受骗和各种浪费。

    85年晋江特大假药案,震惊全国。

    几十年后,这里成为闻名全国的鞋都……。

    价格双轨制。无奈又惨痛的选择。

    戈尔巴乔夫上任;1987年1美元兑换0.60卢布。1991年他下台前,向叶利钦争取到每月4000卢布的退休金;1994年11月25日,1美元兑换3235卢布。

    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英国在纽约广场饭店签署协议。

    上海滩引进,明天会更好,让世界充满爱。

    急切向前,1985。这一年,看似平静的洋面下,许多地方的乡镇企业、集体企业默默积蓄能量,静待时机。

    八十年代,香港的经济正在正在转型,从制造业转变为服务业。1978年,香港信孚手袋制品公司,被香港不断上涨的人力成本逼到濒临倒闭。港商张子弥经人介绍来到东莞,合伙办厂。建厂所有原材料、设备全由香港托运过来,港方贷款300万元投入运营,但仍是集体企业,由工厂掌握生产指挥权,手袋厂赚取加工费,其中20%返还给港商,作为偿还设备、贷款费用。平均20元左右一打手袋,工厂收12元加工费。当时采用香港“按件计酬”分配方式,工人积极性也空前高涨,工厂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兼并二轻局下属的另外两个厂,厂房面积从200多平方米扩大到1万多平方米,产品供不应求。太平手袋厂的成功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附近建起五金厂、拉链厂、印花厂等一系列与手袋厂配套的“三来一补”企业。

    短短10年,东莞“三来一补”企业遍地开花。至1988年,东莞“三来一补”企业达2500多家。至1991年,引入外资17亿美元。

    顺德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缫丝业、民间金融业发达。当时顺德居住港澳的乡亲,回乡带的礼品多是电风扇等家用电器,颇受欢迎。顺德人觉得家电是个机遇,开始了白色家电的生产之旅。缺设备、少技术、没工业基础,顺德人到处取经、学习,之后反复拆解、仿制、创新,从电风扇开始一路发展到电冰箱、空调,顺德“社队企业”迈出了家电之乡的第一步。

    80年代进入风扇制造业的“美的”,从生产加工风扇零部件起步。

    全球最大的微波炉制造企业“格兰仕”,从收购鸭毛生产羽绒服的小加工厂发展起来的。

    1985年,顺德县的风扇厂家已经有14家,年产量881万台,占全国20.6%。

    1985年,顺德县区、乡、村三级工业企业达到3779家,工业产值18.61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67.57%。

    1991年,农业部评十大乡镇企业,顺德独占5家。顺德初步成长为白色家电之都,电冰箱、空调器、微波炉、电风扇等十几个家电产销量全国第一。

    顺德大道云集科龙、容声、美的、万家乐、格兰仕5大驰名商品。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19.44亿元,国民收入39.5亿元,财政收入4.97亿元,居全国县级财政之首。

    在中山地区,威力的前身是一间生产农机具的国营小厂,1984年起威力凭双缸洗衣机上技术突破,成为首家年产、销量超过100万台的企业,期间连续7年实现全国销量第一,被授予“中国洗衣机大王”。

    凯达前身是1965年成立的石岐农药厂,拥有内地第一家化工部气雾剂技术开发中心,改革开放后,率先引进国际先进喷雾包装技术和设备,是国内最早生产马口铁气雾罐、气雾阀生产厂。

    ZS市的威力、中玻、小霸王、精细化工等威震全国,而凯达、晨星、金马、美怡乐、千叶、华捷等品牌也完全可与全国同行叫板。

    1985年,《温州三十三万人从事家庭工业》的长篇报道,让“温州模式”在全国名声遐迩。

    1979年,改革开放,温州政府认识到,要发展经济必须靠发动群众,于是鼓励“老百姓做生意,干部办厂子。”

    温州人开始当裁缝、做皮鞋、搞运输、卖服装,很短的时间内,形成“家家办工厂,人人摆地摊,自己当老板”的生动局面。

    一批头脑灵活、敢闯敢干的个体户很快崭露头角。在1982年前后,温州的家庭工业有十余万户,从业人员40万人,常年有10万人奔波于全国各地,形成了400多个商品交易集散地,这些市场交易日用小商品、生产性原料,如纽扣、塑料编织袋、塑胶鞋、低压电器、皮革、铝塑标识等等。

    由于城市管理比较严格,这些市场多建在山谷或水湾乡村,反而由于受到约束较少,开始发展壮大。1983年,温州创办了全国第一个专业市场,包括纽扣、五金电器、综合农贸、纺织品等十大日用商品产销基地。而这个基地不仅包括数以万计摊子,还包括撒在全国各地几十万商贩大军,共同建立起了一个流动的商业网络。

    桥头镇是“温州模式”的典型。70年代中期,镇开上出现了经营表带、手套、发夹的小商品市场。1979年,有人买回一批处理纽扣,生意不错。一年之后,镇上卖纽扣的摊子发展到100多家。1981年,桥头人开始用积累资金办厂生产纽扣,共产生430家纽扣厂,其中300家是家庭工厂,年产值近2000万元。1984年桥头镇销售的纽扣共计50多亿粒,被誉为“东方第一大纽扣市场”。

    浙江义乌素有“敲糖换毛”,用生产的红糖,去换鸡毛肥田,成了浙中一带“天生”农家商贩。1978年前后,在义乌出现了自发的乡间集市,各色针头、鸡毛掸子、板刷开始出现。随后,这些货郎进了县城乡镇,一副担子串街走巷,成了移动小商品集散点,当地政府逐步默认了商贩的存在。

    1982年正式开放“稠城镇小商品市场”,并在1983年投资58万元,建造起一个占地220亩的摊棚式市场,成为当时中国最先进的专业市场。

    义乌瞬间成了商贩聚集地,摊户增加到1050个,日均交易人数6000人,上市商品多达3000多种,本地产工业品约占1/3,其余大多来自省内乡镇企业及江苏、广东一带的产品,而销往地多为长江以北的省份。

    一个跨越省界、辐射全国的市场网在当时已现雏形。与此同时,商品流通也带动了义乌家庭式工厂发展,很多商贩在市场里摆摊,在家里搞工厂,形成“前店后厂”。而义乌人的技术,塑料加工是从广州学来的,针织工艺是从绍兴、嘉兴引进的,童鞋制作是从温州移植过来的。商品的流动、技术的流动、商业模式的流动,共同谱写民营经济由小到大的史诗级发展。

    鲁冠球,刘氏四兄弟已在路上。

    侨胞支持的“晋江模式”独领风骚,日后的“特步、七匹狼、鸿星尔克、劲霸、梁牌、利郎、九牧王”等品牌,这会儿已经开始初露头角。

    (本章内容感谢【鱼汤经济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