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家在月牙河 » 第76章 投资建厂子

第76章 投资建厂子

    终于平静下来了。生活步入了正轨。

    有机水稻合作社里天天都人来人往的,线上线下的销售都不错。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了,粮食安全的意识越来越强了,特别是兜儿里越来越鼓了,多花些钱吃到不上化肥的好粮食,成了一种时尚的追求。

    天气虽然寒冷,这里却热火朝天。

    袁野美滋滋的,他的心里又惦记起秸秆了。回想着孟静的百般劝说、刘燕燕的严重警告、阿木古郎的高谈阔论,都是有道理的。

    最近发生的这两件事,动静都挺大,对袁野的触动也挺大:自己一意孤行大胆秸秆焚烧结果被拘留,汪欣被诊断出是肺癌却把病因归到了秸秆焚烧上。

    而这两件事里,都有苏合的影子:一是鼓动袁野烧秸秆的就是他,二是背后撺掇汪欣找合作社要赔偿的仍然是他。

    “成也苏合,败也苏合。胖乎乎的苏合啊,真的让我没有辙……”

    袁野仰天念叨着,然后就尴尬地笑了起来。

    …………

    村支书特木尔同样很头疼秸秆“赖地”的问题,他与袁野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向有关部门、技术人员请教。从长远看、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看,还真就不能简单粗暴地一烧了之。

    思来想去,袁野认真权衡利弊,只好同意了阿木古郎的提议。准备琢磨秸秆怎么能够再利用,做到变废为宝、一举多得,这才是最环保、最科学、最可持续的解决办法。

    阿木古郎快放寒假了,袁野却等不及,手机与他沟通。让他帮忙,向教授请教、查阅资料,探索一条最契合月牙河村实际的秸秆综合利用之路。

    阿来夫和李春草知道了这事儿,嘴上客气地对袁野说“小屁孩儿知道个啥,可别听他的”,其实,两人的心里正偷着乐呢。

    能为袁野小哥出力,或者说是能为家乡作些贡献,阿木古郎感觉很荣幸。刻不容缓,很快就了答复:

    秸秆“五化”综合利用,包括饲料化、燃料化、肥料化、基料化、材料化。结合月牙河村以及合作社的实际,水稻秸秆用作饲料牲畜不爱吃,所以,要先易后难,应该从秸秆燃料化入手为好,先实现破题起步再研究深入利用。燃料化利用是秸秆综合利用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式,包括秸秆发电、制沼气以及秸秆气化、固化、炭化等多种形式。其中最适合月牙河村当前情况的就是“秸秆固化”,技术核心是通过专用设备,给粉碎后的农作物秸秆一定的一定压力,压缩成型,或条状或块装,然后作为燃料或燃煤的辅助原料。

    …………

    “秸秆固化”虽然简便易行,肯定是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撑的。钱从哪里来?

    袁野又犯愁了。

    目标既然定了下来,不管前方多少荆棘多少坎坷多少困难,都要坚决地走下去。袁野给阿木古郎下达任务:建个最小型的“秸秆固化加工厂”需要多少钱,要尽快拿出测算和实施方案。

    阿木古郎答应保证完成任务,寒假到家,方案到家。这期间,阿木古郎向袁野要了月牙河村的基本情况,包括土地面积、水稻种植面积、秸秆产生量,还要了周边乡村秸秆产量,等等情况,他要尝试作出一份可研报告来。

    袁野:你自己完成?

    阿木古郎:我哪有那么大的本事?得有我们老师指导,还有我几个好哥们儿帮忙。

    “不好意思,有个事儿我得说在前面,费用吧……”

    “什么费用?没听说过那句话嘛,谈钱伤感情。放心吧,小哥,我和老师说了咱们月牙河村的情况,他很支持,而且是无偿的。我那几个哥们儿,就当是让他们练手了,搞社会实践嘛,我不收他们钱,就是给了他们天大的面子。”

    “去你的吧,看给你得瑟的。要整好啊,可别‘张脚’。”袁野在电话这头儿边说边乐。

    孟静听着两人的对话,同样是眉开眼笑。

    …………

    开往红楼市的火车上,别的卧铺空间里不是喝酒就是打扑克,欢声笑语的,只有阿木古郎“霸占”了小桌子,摊开稿子认真修改完善,不时打电话沟通、请教。其他人并没有不满的情绪,而是投去敬重的目光,啧啧称赞:

    “这孩子如此有功,将来一定错不了。”

    “搞论文呢吧?肯定能有大出息!”

    “我儿子要是能有他一半儿努力,我睡觉都能乐醒喽。”

    ……

    阿木古郎没有注意到这些,他“两耳不闻身边事,一心只为做方案”。

    …………

    阿来夫到车站接上儿子,本想请他到饭店吃完饭再回月牙河村,阿木古郎没有答应。到家后,我和爷爷、奶奶、妈妈亲近亲近,赶紧背着包就往外走。

    李春草:早点儿回来,我做饭呢。

    “知道了——别等我,做好了你们先吃吧。”

    望着儿子的背影,李春草嘀咕道:我们先吃?你不在家我们吃有啥意思。

    阿来夫笑着说:儿子干的是正事儿,我们应该高兴,应该支持。

    李春草斜了他一眼,说:就你明白?好像我啥都不是似的。干啥正事儿,都得先喂饱肚子,不然有力气吗?

    …………

    合作社办公室里,阿木古郎依然背着包,和袁野、孟静聚在桌子前,盯着稿纸,他介绍说:

    “我们老师非常给力,帮着向已建成这种加工厂的地方进行了咨询。保守再保守地测算,投资至少得在一百万元……”

    “噢——”袁野的额头有些冒汗了。

    屋里并不热。

    孟静抬眼看了看袁野,又瞅了瞅全神贯注的阿木古郎,过去把他的背包拿了下来放在椅子上。他下意识在配合着,嘴上还是不停:

    “我们已经咨询了,单是一台拿得出手的设备就得十万以上,这还不算其他的配套的机械设备。大致估算了一下,固定资产包括厂房改造得需要八十万元,流动资金得二十万元,咱们得收储秸秆啊。这还不算人工费用呢……我老师建议,可以向上申请扶持资金,当然,估计额度不会太大,顶多顶多是三五十万,而且需要层层申请、审批,整个流程下来,战线就会拉得很长。还有一个渠道就是银行贷款,用合作社资产抵押,问题还是出在时间上。我们等不起啊……”

    袁野面容僵硬,眼睛直直地盯着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