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周天下 » 第二十八章 李代桃僵

第二十八章 李代桃僵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郭荣看着眼前的这个人,竟然生出了些许的同情。

    想到自己开始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被眼前的人刺杀,用尽了各种手段想要从找到找出原因或者以牙还牙。

    但是现如今看着张六子,想到他的遭遇,郭荣退却了。

    从某一方面来说,郭荣觉得自己还是一个杀伐决断的人。前世的经历让自己已经失去了悲悯之心,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来到了这里,自己内心深处的那种怜惜苍生的心又活了过来。

    也许“人性本善”是对的吧!

    ……

    张六子接下来的经历基本上都在郭荣的预料之内。

    在杀掉法名和尚的本体以后,因为长得跟法名很像,再加上两年多细致的观察,张六子扮演起法名来已经可以说是真假难辨了。

    只是这张六子依旧忽略了法名在当地的势力有多大。

    据记载,佛法东来,始于东汉明帝,其夜梦金人自西方而来,光芒四射于殿庭飞绕,大为惊喜,遂派十八人去西天求法。

    使臣们不负众望,于大月氏国遇到了两位天竺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并邀请二位高僧一同回国,弘法布道。

    他们跋涉千里,用白马将佛经、佛像、舍利,一同驮至洛阳。

    汉明帝欣喜,便敕令修建白马寺,有“释源祖庭”之称的中国第一所官办寺院由此建成。从此,佛教在中国落地生根,迅速蔓延。

    然而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佛教“因果报应”和“六道轮回”的思想汹涌输入,毫无疑问,下层社会的百姓需要这样的安慰,也需要这样的精神寄托,佛教仿佛是献给民间最应时的礼物。与此同时,知识分子们也在纷纷寻觅思想新方向。

    魏晋以来,“三玄”之说盛行,这与佛教般若性空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遁世逃入佛法与玄谈崇尚自由的风气一拍即合,“缘起性空”“道法自然”它们好像不同,又好像相同。

    这一时期佛教是很受帝王政权尊崇和提倡的,尤其是南朝梁武帝,他曾四度出家为僧,开创汉地素食先河,他一心向佛,以佛法治国理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这诗足以道出南朝佛教寺院林立的发展盛况。

    但是自古事情都有两面性,佛教提倡“四大皆空”的思想让统治者欢喜,然而任何事都具有两面性,佛学思想虽然可以让其信众皈依,从而帮助统治者役制人民,但是一旦这些到了乱世,王朝的统治力没有了往日的容光,那些大大小小的佛寺变成了藏污纳垢之地,于是对于整个天下成了不小的威胁。

    所以便有了“三武灭佛”的由来。

    自晚唐各节度使割据,中原王朝便失去了对地方的统治,到了这纷扰的五代,别说是中原王朝,就是当地的节度使也对这方外之人毫无办法。

    如果正巧赶上当地的统治者又喜欢佛法,这些原本就鱼龙混杂的佛门子弟转眼间变成了当地割据一方的土豪恶绅。

    大明寺本就是高家扶持的佛门古刹,这法名和尚原本也是一个泼皮无赖,后来在一次火并的时候,杀死了公门之人,于是便剃度出家成了大明寺的一个小沙弥。

    至于后来更是靠着他的小聪明逐渐成为了里面的监寺之一。

    再后来这家伙不知道从哪里结交了一群绿林人物,凭借着他跟官府的消息勾结这些绿林汉子做一些打家劫舍的勾当,从而有了不小的身家。

    只是这家伙却是个天生的贱种,偏偏是喜好男色。

    之前在寺里面便仗着手里的权利祸害一些小沙弥,后来慢慢的寺里便有了很多的风言风语,这腌臜泼才便觉得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于是便在城郊之外买了一所宅子,当做自己的寻欢作乐之地。

    只是终究是阴沟里翻了船,即便是多年的小心谨慎依旧让他栽在了张六子的身上。

    从此张六子变成了新的法名和尚,自然理所应当的接管了法名所有的财产。

    即便是三年内像一块牛皮糖一样紧跟在法名的后面,然而在全面的接管他的一切东西后还是让张六子吃了一惊。

    万万没想到这个和尚的爪牙几乎遍布了整个荆南,并且还和南平王府有着些许关联。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张六子接下来的日子就忙于接管法名和尚的后事,一方面处理那些数不清的财产,另一方面加快处理和尚的各种业务。

    直到前一段时间从荆南王府来了一封密信。

    “密信?”郭荣听到张六子说道这里赶忙问道。

    “是的,一封让我去华元寺设伏的信!”张六子没有丝毫犹豫。

    “那段日子我忙于接管和尚的产业,看到从南平王府出来的任务,想着肯定是不能得罪的,于是风尘仆仆的朝华元寺的方向赶了过去,只是途中让我听到了一件趣事!”张六子瞅了眼爷孙二人接着说道。

    “什么事?”郭荣似乎想到了什么,但是又不确定,所以赶忙问道。

    “当时大家都说是一件稀世珍宝出现在了刘家堡子,我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宝物,只是慢慢的看到越来越多的人纷纷朝那里赶了过去,晋国、吴国、北方蛮子后来我甚至看到了南平似乎也排委派了不少人。”张六子突然朝英娘使了个眼色。

    英娘赶忙递上一杯温水,张六子喝了一口接着说道。

    “我虽然不知道是什么宝物竟然引得各国都委派了个中高手前来,不过心里已经知道必然是相当贵重的东西,要不然不会有如此大的阵仗,直到那天这老头的话,我才回味过来原来那件稀世珍宝就是传说中的传国玉玺!”张六子说完就看向了墙角的爷孙二人。

    此时那少女躲在老人的背后悄悄地观察着眼前的众人,一双大眼睛里面满是惊恐。

    老人则不住的安慰着少女,似乎并没有把眼前的众人放在心上。

    “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老人长叹一声,缓缓的倒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