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就是朱三太子 » 第113章 格物致知

第113章 格物致知

    巡视完工坊朱慈炯已经心中有数,他明白定国营其实做的是中间商的生意,是彻头彻尾的加工商。

    首先原材料并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只能从外面采购,这样价格自然打不过别人,但他又不会去种桑养蚕,那这一点就无法解决。

    另一方面就是这些子织女工,熟练便宜的工人已经被垄断了,他们工坊能吸引一些看中高工价的,这又大大增加了成本,压缩了定国营的利润。

    那这样来看,定国营如果想在这方面赚钱,那就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织布机。

    毕竟科学才是第一生产力,可是这里有一个难题,那就是朱慈炯并不知道织布机的设计。

    他在现代完全没有接触过这些东西这个东西,但他知道一点,那就是织布机肯定可以改良。

    而且他的印象中,在历史书上提到过一个叫飞梭的东西,这个东西大大提高了织布局的效率。

    但显然功定国营工坊里的织布机并没有类似的东西。飞梭飞梭,听这个名字就知道这个东西一定速度极快。

    这显然不是一个人就能搞定的事情,于是他把唐文星叫了过来,他领着唐文星在工坊转了一圈。

    这让唐文星很疑惑,主公这是何意?最后他实在忍不住问道:“营长。您今日叫我来看这些织女织布,所谓何事?”

    “文星啊,你可知格物致知?”

    “这个属下自然知道,这可是朱子的教诲。”

    “那你可格过什么东西?

    “不瞒营长,属下确实隔过。梅兰竹菊都曾试过。但属下愚钝,最后都每格出个所以然来。”

    听到这话组朱慈炯有心中暗笑,“能格出来就有鬼了!”

    他对唐文星说道:“其实你格不出来另有原因,可愿意听我说一说?”

    听到这话,唐文星有些意外。这是主公要传授他什么技艺不成?于是你把躬身请教

    “请营长赐教!”

    朱慈炯谦虚的摆了摆手示意他起身。

    “其实我叫你来。就是想让你格一格这个织布机。”

    “织布机?这有什么好格的?”唐文星对此十分疑惑。

    朱慈炯指着不停运转的织布机说道:“文星,你千万不要小看这个织布机,其实他与朱子后院的竹子并没有什么分别,万事万物的道理就在其中。

    从今天开始,他们参谋部任务就是要格这个织布机。想一想怎么让他更快的织出布来。

    这就是我交给你们的任务。你可以接受?”

    听到这话唐文星哪里敢拒绝,现在战事已经结束了,他正愁参谋部没有事情干。

    虽然不知主公这是何意,但好歹也是一个任务。既然梅兰竹菊都能格,那试试

    这织布机也无妨,于是他点头的答应下来。

    见他答应,朱慈炯非常高兴。他就怕唐文星拒绝。

    因为在他的印象里,明朝的这些士大夫一直都有一个臭毛病,那就是让他往东他往这西,让他打狗他骂鸡。

    不仅如此,好多文人还会因此获得名声,在仕林中名声大噪,成为仕林中的风云人物。

    相比之下唐文星就要可爱多了,朱慈炯也不会就让他白白的在这儿格,他先将制织布机的木匠给了唐文星,帮助他更好地理解织布机的原理。

    不然光怎么看,看出花来也格不出来什么东西来。

    他又派人拿了一个西洋钟过来,他记得这个时候的西方很多发明家都是钟表师出身。

    发明飞梭的那个人,好像就是一个钟表师。所以他索性直接搞了一个钟表让讨唐文星一起隔一隔,说不定就能获得一些灵感。

    安排好这些主持秀便将。便将唐文卿留了下来,自己带着和庆雪去下一个地方。

    接着两人又来到了定国营的第二个产业,那就是炼铁。

    炼铁可是一个重工业的项目,一进院子他就发现一些光膀的大汉在这里忙忙碌碌。

    看到此景的何青雪,连忙将自己的眼睛捂上,并在院子门口停了下来,她转过身背对着这些工匠,小声对朱慈炯说道:

    “殿下,这里我不方便进去,我叫黄师傅跟你说吧,黄师傅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工匠,这里是由他负责。

    朱慈炯点点头答应了下来,这场景何青雪确实不方便,这院子都快跟澡堂子一样了。

    接着一个皮肤呈现古铜色的老者走了过来。

    华青雪将朱慈炯的身份告知老者之后,老者赶忙下拜。

    “将军,请受小人一拜。”

    朱慈炯连忙去扶黄师傅,可老头很倔,说什么也不起来,嘴里念叨这“小人”,”不敢”之类的。

    这就没法带队了,于是朱慈炯说道:

    “黄师傅不用多礼,我虽执掌定国营,但那都是对外人的。

    现在你是我定国营的工坊的人,我就是你的东家,你对东家也这么客气吗?”

    听到这话,老头子这才不坚持,被他扶了起来。

    “老黄啊,你是老师傅了,我相信你的能力,这工坊有什么难题吗?”

    “回东家,别的小人不敢说,小人做这营生已经二三十年了,一定不让东家失望。”

    这话算是给朱慈炯吃了一颗定心丸,明朝的治铁在同时代可是遥遥领先,有这么一位老师傅坐镇,让人放心多了。

    “老黄,你给我介绍一下这炼铁的工坊吧。”

    “好的东家,咱们工坊有三座高炉,昼夜不停,一天能产生铁二千斤。”

    “二千斤需要多少铁矿石?”

    “大概需要六千斤赤铁石。”

    “那能挣多少钱?”朱慈炯问出了他最关心的问题。

    生铁的价格每斤六厘,二千斤也就能赚12两,一个月就是360两。

    除去铁矿石的成本100两,还剩下260两银子。

    现在工坊有一百名工人,如果每人二两银子,一个月只能赚六十两。

    听到老黄这么一算,朱慈炯心凉半截,这利润也太薄了。

    这生意做的就没什么意思了,顾一个号人,一个月才赚这么一点儿,根本划不来。

    “老黄,为何不多建点炉子,这产量也太少了。”

    说到这儿老黄叹了口气,“东家,不是小人不想干活,其实咱们这炉子根本不少,实在是没有矿石供不上。”

    朱慈炯意义一问,知道了原因所在,还是供应链的问题。

    明朝做生意的少,到处都是关系和垄断,这铁矿石恰恰是一个。

    但铁矿石这个也不能全怪垄断,跟大明朝也有关系,那就是矿工变少了。

    而矿工变少的原因不是因为挖矿不挣钱,而且自从戚继光发展矿工打仗好用之后。

    朝廷一有战事就征召矿工当兵,这么多年下来,矿工的数据极具减少,整整减少了三分之二。

    这才导致现在铁矿石的供应极具减少。

    听到这个原因,朱慈炯有些不好意思了,这确实是他老朱家的问题,而他之前也打过矿工的主意,给定国营召集一些。

    “矿工,铁矿石,这要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