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开顺:1644 » 关于刘宗敏角色塑造的问题

关于刘宗敏角色塑造的问题

    看书评区,我发现很多读者对刘宗敏角色塑造有一定的质疑,这里统一做一下回复。

    首先,笔者的刘宗敏形象是根据《明史》中的记载进行塑造,当然《明史》、《明季北略》这些史籍普遍对农民起义军采取贬义的态度,其中的记载自然是相当失真,这一点笔者也是清楚的,但为了整体情节的推动,这个形象的塑造便是依靠了《明史》的记载为准。

    其次,笔者对于将李自成的起义军英雄化或者恶魔化都是持反对态度的,李自成的起义军和历史上大部分起义军一样,都是官逼民反的典型,具有“天然的正义性”,但这不代表,起义军便是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军队,事实上整个明末期间,李自成的闯军,张献忠的西军,都多有掳掠乃至屠杀的记载。

    这一点,就算是对农民起义军持支持同情态度的顾诚先生也是认可的。

    当然,相比于清军跟如左良玉一般的官军,农民军的军纪必然是时代的翘楚,所以在文章之中,不会刻意的对农民起义军领袖进行英雄化,他们都是人,是人就会有缺点,这点谁都无法避免。

    因为大顺政权最终还是在短时间内覆灭了,期间很多的资料都是残缺的,对于大顺将领早年的经历,资料收集起来是相当的困难与复杂,刘宗敏作为李自成麾下历来被视为第一猛将的角色,无论是在演义还是在正史之中,记载多集中于“勇武”“残暴”两个点。

    当然,这些记载的准确性我们都无法确认,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那便是刘宗敏在进入北京后,确确实实是参与了对朝廷官员的拷掠,而其中“夹死”者甚众,这点在计六奇的《明季北略》中多有提及。

    除掉《明季北略》提及外,还有同时期西方传教士汤若望《生活回忆录》的记载,相比于,充满主观色彩的明清乃至后世史学家推测的史料,西方传教士的记载无疑是相对最为客观的史料。

    在汤若望的记载中,首先肯定了闯军在北京城的纪律,并没有《明史》中提到的,五户养一贼的说法,其次便是回忆了谒见闯营高级将领时的情景,其间明确指出了这位闯营高级将领正在享受着美酒与舞姿曼妙的歌姬,同时还见到了被击中拷掠的明朝官吏。

    结合刘宗敏是负责追赃助饷的主要角色,种种证据都指向,这位闯营的高级将领很可能便是刘宗敏。

    由此也可以看出,相比于李自成节俭如苦行僧一般的生活,刘宗敏其实在物质上的追求更加“现实”一些。

    此外,无论如何,刘宗敏在追赃助饷的过程中的操作,无疑是让吴三桂倒戈的导火索之一,至于是否霸占陈圆圆,这也是一个历史的悬案,因此出于这种考量,文章也倾向于将刘宗敏塑造成一个“麻烦的制造者”的形象,当然这样的形象更多不是为了还原历史,而是为了情节推进需要,毕竟本文并不是以李自成为主角进行叙述。

    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闯营资料的短缺,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些观点的矛盾,但也能让笔者能够更好的参入自己的看法,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因为这毕竟是历史小说,而非历史论文,诸位读者大可当做演义一般阅读,而不要过度代入正史。

    总之无论如何,我都希望为大家写出一本质量上乘的历史小说,奈何储备的知识以及文笔都是相对有限,所以只能请各位多多海涵,若是当真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也可以留言给我,我也会在后文之中,结合读者们的留言进行调整和斧正。

    在此,希望大家阅读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