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珏末 » 第七章:制衡之道(1)

第七章:制衡之道(1)

    蓬安县的难民依然没有得到妥善安置。

    黑冰台的办案效率很快,但所得到的结果确实不怎么样,只能说省衙中该被调查的人没有查,不该死的人反而死了。

    禾南省水灾的事情是刘青平和杨合一起处理的,而杨合借着刘青平贪污的事把他逐出了内阁,本来是想让庆玄皇帝清算全国上下所有刘党,但是皇帝只是把朝廷的刘党打击了,那些封疆大吏和省总督皇帝却并没有清算,第一点是因为这些人目前身居要职皇帝需要他们,第二点则是这些人还算有本事,所以皇帝选择事情不下放到地方。

    当然庆玄皇帝也知道这是杨合的如意算盘,所以他也杀了杨合的一个学生来旁敲侧击告诉杨党不要继续下去了。

    省衙那边死的罗文开对杨合,对禾南省都不重要,庆玄皇帝想看看接下来禾南省衙的官吏能不能自觉一些,如果还是老样子他是不介意让整个省衙血流成河的。

    而现在庆玄皇帝最想要做的事就是在朝廷中重新物色一个新的丞相入阁,这样做为了避免杨党的人拥有更大的权利,最后他把目光落在了礼部,历来入阁的人选大多都在礼部任职过。

    人选已经有了,现在却不是那个人入阁的最好时机。

    庆玄皇帝在南苑建了一个道观,他现在整日的吃喝拉撒以及处理政务全都是在这里进行,而他在这里已经住了快二十年了,他也二十年没有离开过南苑一步。

    他身着那件穿了三十多年的道袍打坐,旁边还有不少和尚在诵经,整个道观内弥漫着淡淡的清香。

    “陛下,赵国宪到了。”吕平走到他身前低声说。

    庆玄皇帝听了后睁开眼睛拿起旁边的长龙棍敲了一下磬钟,清脆的敲击声瞬间覆盖了所有诵经声。

    道观里的和尚闻声全部退下,他们的动作都很干净利落,整个过程没有持续太久。

    赵宪国三步并作两步走了进来,他听说过皇上很久以前就开始修道了,并且还在宫里建了一座道观,但他没有想到这个道观的占地会如此大,从第一道长廊开始到这里他约摸已经过去了一个时辰。

    快三十年了,他终于回到了京都,终于又要见到皇帝了,这位修道的皇帝。

    赵宪国今年六十一岁,庆玄皇帝和他同龄,他在心里想着皇上大概也已经满头白发了吧。

    可他没有看到庆玄,只看到老太监吕平,他站在一道纱幔前,赵宪国便也就知道了皇上在纱幔后。

    “臣,禾南总兵总督赵宪国,叩见陛下,陛下圣安。”赵宪国跪地行礼说道。

    “起。”庆玄皇帝没有说话,开口的是吕平,这是皇帝的示意。

    赵宪国一愣,随后缓缓起身,皇帝这样的态度只能说明一个问题,禾南的事情他很不满意。

    “皇上问你,蓬安县死的难民你知不知道?”吕平再次被庆玄示意。

    “回圣上,微臣确实不知,去年年中北人陈兵十万在黄河渡口,臣也随即请示圣上并领兵去了前线,这几个月臣一直在和北人对峙,省内的大小事臣都委托给了省衙。”赵宪国如实回答。

    没有什么好辩解的,事实就是如此,皇帝如果要治罪顶多治他一个用人不当,无非就是扣工资。

    一片寂静。

    庆玄终于开口了:“朕问你,蓬安县难民的事跟刘青平有没有关系?”

    皇帝知道他是刘青平的学生所以才会这样问,他想听听赵宪国会怎样回答。

    赵宪国明白皇帝的用意,他如果选择说是,那么他就要背上忘恩负义的骂名,别人当然不会把他怎么样,可他自己的良心会不安,但他如果说不是,那他就会被皇帝彻底认定为刘党,从而认为他也参与了贪污腐败以及瞒报死伤数。

    一边是对不起老师背上骂名,一边是把自己推入绝境,庆玄皇帝一个简单的问题却充满了杀机。

    “回圣上,此事和刘青平无关。”赵宪国选择了把自己推入万劫不复。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当年他能够成为禾南联大总兵总督是刘青平的引荐,当年他能够入翰林院是刘青平的特许,现在他不应该落井下石,即便那就是事实。

    庆玄沉默了,他没有想到赵宪国这么看重师生情谊,这点倒让他有点意外。

    “天底下的大事小事朕不敢不知道,黑冰台去查了,省衙那几个管事的有刘青平的人,也有杨合的人,现在朕问你,此前的救灾物资刘青平和杨合到底谁贪污的多?”庆玄皇帝继续问。

    这句话就是在旁敲侧击告诉赵宪国他知道谁贪污的多,就在昨天他已经把刘青平下了诏狱,刘青平也老实交代了所有问题,那就是他贪污的最多,但他没有说出省衙的具体贪污情况,因为省衙有他的学生赵宪国。

    这位老师还在保护自己的学生,他知道赵宪国不会贪污,但他也不能把罪责往省衙推,到时候难免会连累到自己的学生。

    赵宪国回答:“臣不知。”

    “好,朕再问你,罗文开私自调走的物资是不是送到了你的军营?你知不知道那些物资是救灾物资?”庆玄皇帝又问。

    这也是黑冰台调查出来的结果,罗文开的贪污是为公家贪污而不是为他自己贪污,他看到赵宪国带兵去了前线和北人对峙就担心赵老师粮食不够出现兵变,于是就擅自从省衙府库中拨款调粮去送给了赵宪国,那时的赵宪国以为这是朝廷拨来的钱粮就没有在意。

    后来蓬安县发了水灾,省衙就往蓬安县调物资,这一调才发现省衙府库里居然没有多少余粮了,于是他们就准备拨款给蓬安县,结果发现钱也所剩无几了,这个局面是罗文开不断往前线调物资造成的。

    于是他们一口回绝了蓬安县所有的物资请求并不断上书朝廷请求物资,因为那时罗文开是代总事省衙其他人也不敢说什么。所以前面才说蓬安县这次的问题罗文开于情于理都应该是主要负责人,他至少要负六成以上的责任,其余四成才应该是那些贪污官员的。

    后来事情越闹越大,朝廷拨的款省衙的确贪污了不少,不过贪污的救灾款也有接近一半是拿去买粮了,但这个买粮的行为是省衙的人希望把粮食囤积起来后再让领了救灾款的难民来买,并不是他们为民着想,从而做到低价买进粮食高价卖给难民。

    即便是后来难民饿死冻死了一千来人他们也没有放过一粒米出去,在他们眼里死多少人无所谓,钱一分都不能少。

    “回圣上,此事臣事后才知道。”赵宪国依旧选择如实回答。

    庆玄却微微眯起双眼扬起眉头,同时撇了撇嘴角。

    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表情,庆玄此时的内心所想是你们师生情谊重,死了这么多人都没有解决蓬安县的问题。

    “朕不像太祖皇帝能做到天下之事无巨细皆决于上,天底下也有很多事朕是不知道的。”庆玄这句话充满了无奈。

    这是他在旁敲侧击告诉赵宪国这些事就不再谈了,他也没有那个心力去全部弄明白,只要接下来禾南和蓬安不再出乱子那就既往不咎。

    庆玄皇帝确实是一个喜欢打哑谜让人去猜谜语的人,猜对了就位极人臣,猜错了就粉身碎骨,不久前刘青平就猜错了。

    赵宪国也明白了这是皇帝想要转移话题,于是他就等待皇帝开口。

    “北人又要南下了是吧。”庆玄说,“让你在禾南既要驻扎前线又要处理好身后事确实不太容易,如果再让你这样一心二用禾南还得出事,朕给你一个选择的机会,你是要继续在前线打仗还是回省衙继续做总督?”

    赵宪国听到皇帝的声音离自己近了些,他用眼睛的余光看见庆玄拨开了纱幔走到了台阶上。

    这句话又是否暗藏什么玄机呢?赵宪国又能不能猜透庆玄皇帝的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