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三国这些事儿 » 界桥之战

界桥之战

    初平二年(191年)冬,公孙瓒上书朝廷,列举袁绍十大罪状,兵临界桥(今河北邢台市威县城东),兴师问罪。

    袁绍在向公孙瓒示好而无效之后,亲自领兵迎战公孙瓒。两军在界桥南二十里处交锋,史称“界桥之战”。

    这一战意义十分重大,因为它决定整个冀州下一步的走势,对参战双方都十分重要,尤其是刚刚当上冀州牧的袁绍,可以说是生死存亡之战。

    同时,这一战也看点十足:首先就是,战场小白袁绍面对百战悍将公孙瓒会作出怎样的应对?

    第二就是,当时的袁绍在实力上处于绝对的下风,他能否化腐朽为神奇,以弱胜强?

    第三就是,袁绍的王牌部队先登营和公孙瓒的天下兵王“白马义从”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第四就是,步兵对战骑兵,在平原作战中本就处于先天性的劣势,如何才能实现逆转?

    从来没有让人失望过的袁绍在这次作战之中,交出了一份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的满意答卷。

    话不多说,咱们直接进入正题,看看一直被低估的袁绍袁大导演是如何导演出这部惊天的逆战的。

    界桥之战的战前情况,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详细介绍了袁绍和公孙瓒双方的外部形势问题了,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总的来说,外界一致看好公孙瓒,冀州近半的势力皆已经投靠了公孙瓒。所以,在士气和信心方面来说,袁绍是处于绝对下风的。

    地利方面,由于是在华北平原作战,而公孙瓒有赖以成名的王牌骑军,袁绍是清一色的步兵,所以还是公孙瓒占优。

    综合来讲,天时地利与人和,公孙瓒是全面占优的。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双方实力对比:

    公孙瓒因为在冀州剿匪,曾以两万多步骑兵击溃30多万青、徐州的黄巾军,吃了一波战争红利,当时的实力正处于巅峰。

    所以在此战中,他排出了他能力范围内的豪华阵容:骑兵一万,步兵三万。

    刚刚上位的袁大导演以前都是拍文艺片、权谋片,在动作片、战争片这个领域没啥资源积累,只是被逼的无路可退了,不得不硬着头皮应战。

    所以也拿不出什么高级资源来对决,他的全部家当就是:之前麴义背叛韩馥归降于他时带来的一支800人先登营、接任冀州牧后整合的一支千人弩兵队和东拼西凑出来的数万步兵。

    从双方的兵力人数来看,大抵差不多。但是,袁绍却对对面的公孙瓒眼红得不了,心想自己啥时候能够打上公孙瓒那么富裕的仗。

    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是公孙瓒有骑兵一万,其中还有享誉天下的“白马义从”。

    骑兵由于其机动性和冲击力方面的先天优势,可以使得作战方有各种战术选择,如快速穿插、长途奔袭、两翼包抄、分割敌阵等等。这里就不重点介绍了。重点介绍一下这一万骑兵中的三千“白马义从”。

    瓒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

    最开始的“白马义从”只有数十人而已,其组建思路跟我们现在组建特战队差不多,就是把周围的尖子生、特种兵选到一起,成立一个特别行动小组。

    故选精锐三千,尽乘白马,号“白马义从”,以实禁卫也。

    后来随着公孙瓒的实力越来越大,“白马义从”被他扩编到了三千人,为了增强战场上的视觉效果,还全部骑乘白马,可见公孙瓒对这支部队是花了极大的心血的。

    “义从”其实就相当于部曲、家将的意思,这支部队实际上是公孙瓒的私人禁卫军。

    若要了解“白马义从”的恐怖战力,那可得问问北方的胡人了,先前的几年,公孙瓒就是率领这支部队打得乌桓等胡人听到他们的名字都怕,而不敢轻易入塞。

    第二就是公孙瓒的部队都是百战之师,而袁绍的部队大多数都没有经过战场上血与火的淬炼,双方的战斗力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上。

    兵员和兵力,其实跟“学历和文化”之间的差别一样,有些士兵虽然占了一个兵员数,但根本产生不了什么兵力。

    一般的新兵蛋子,冲上那血肉纷飞的战场,不双手两腿发抖就很不错了,根本没法指望他们奋勇搏杀,顶多是在顺势之下,跟着壮壮声威。

    而百战老兵,早已在生与死的考验之中,变得异常的坚韧、冷静,勇敢、果断,他们才能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鉴于上述两点,袁绍那数万兵马在公孙瓒眼里真有点不够看。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双方的排兵布阵:公孙瓒亲率三万步兵坐镇中军,步兵排成方阵。在中军两侧,公孙瓒将一万骑兵,含三千“白马义从”,一分为二,一侧5000骑兵;而袁绍则让猛将麹义率领800先登敢死队顶在最前面,千人弩兵夹杂其中,自己带领数万步兵坐镇后面。

    公孙瓒是横向布阵,袁绍是纵向布阵。其实按照正常的军事思路,两人的布阵思路应该反过来才对,实力弱的横向组成防御阵势来抵抗实力强的纵向轮番冲击。

    按照上述的种种对比分析,其实这次战争,在正常情况下,袁绍是根本没有胜算的。

    因为只要公孙瓒稳打稳扎,先以步兵阵营稳步推进,吸引袁绍方的弓箭攻势之后,再令两翼的骑兵火速从两侧穿插到袁术的步兵方阵中,袁绍就败局已定了。

    袁绍想赢下这场战役,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必须消耗掉公孙瓒的骑兵优势,然后再一鼓作气地冲垮公孙瓒的步兵方阵。

    因此,袁绍把麹义的八百先登军放在了前面,中间夹杂摆下了千名强弩兵。这么布阵的好处在哪里呢?一是让公孙瓒产生骄兵心理,实际上也就是把这1800人当成了诱饵,等着公孙瓒放出骑兵来冲击。二是就势规避了自己的弱势,因为他那几万步兵基本上都是新兵,没法摆在最前面让对方的骑兵冲击,一冲必乱,一乱必败。

    只有自己前面那1800人把对方的骑兵攻势给挡下来了,自己才有赢的机会。

    因为骑兵冲击往往都是一次性的,一次冲击过后,要重新汇合、组织第二次冲击需要很长的时间。

    看到了没有,之前基本上没怎么打过仗的袁绍在排兵布阵方面还是颇有天赋的。但即便是这样,前面说了,只要公孙瓒不急着出骑兵,先用步兵方阵稳步推进,骑兵在两翼相机而动,袁绍还是无力回天,消耗掉你前面1800人的防御力后,再冲击你后面那数万的新兵阵营,你还是会迅速溃不成军的。

    所以,袁绍要想赢,就必须等待公孙瓒犯错,要让他用王炸开路。在正面博弈时,弱者想赢必须要等强者犯错误!强者不犯错误,弱者就很难赢,这就是现实的无奈。

    幸运的是,袁绍赌中了,公孙瓒后面果然是按照他的想法来的!

    界桥之战的大致过程,开战时,早已志在必得的公孙瓒果然开始按照袁绍的思路来安排战术了。殊不知,袁绍早已预判了他的预判。

    瓒见其兵少,便放骑欲陵蹈之,公孙瓒定眼一瞧,袁绍把1800名精锐摆在最前面,而把大本营放在有一定距离的后方,便决定以两侧的骑兵去剿灭这支小部队,然后趁势去冲击袁绍的大本营。

    这里解释一下,公孙瓒为什么不派步兵去稳步推进呢?其实跟袁绍把大本营排在一定距离的后方有关系,这个距离已经超过了弓箭的射程,步兵推进没办法对袁绍进行一次性的全覆盖打击。

    但是骑兵可以,骑兵冲垮这道1800人的防线后,可以继续往前冲,直接扎进袁绍的步兵方阵。

    随着公孙瓒一声令下,他两翼的1万骑兵精锐倾巢而出,向麹义的八百先登军和1000弩兵呼啸而至。

    一时间,只见公孙瓒的骑兵左右互射,战场上空万箭齐发。即左边的骑兵往袁绍阵营右边的射击,右边的骑兵往袁绍阵营左边射击。

    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呢?这跟战场射击的特点有关系。

    战场射击其实并不以精准打击为主,而是以密集打击为主。

    45度角向上,万箭齐发,在对方的上空下起密密麻麻的箭雨,这便是真实的战场射击。

    但如果只向正前方射击的话,对方的防御难度会小很多,用盾牌护住自己的前上方就行了,左右交叉射击,则增加了对敌人的防御面积,迫使敌人要防御两侧。

    但就在公孙瓒憧憬他的百战骑军马上就会给他带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时,战场上的形势却突然大变。

    麹义等1800人在对方万箭齐发的骑兵冲击下,根本没有丝毫慌乱,全部藏在盾牌之下。

    义兵皆伏楯下不动,公孙瓒感觉情况有些不对,但也无力回天了,那个时代没有对讲机,你的作战命令发出去之后,根本没办法临时改变部署了。

    一万骑兵继续往前冲,等到距离麹义部队只有数十步的时候,盾牌下的千张强弩开始同时发射,公孙瓒的骑兵被大量射倒。

    强弩雷发,所中必倒,与此同时,麹义带领他的八百先登军从盾牌下窜了出来,拿起了长矛挺在前面,悍不惧死地往前扎。

    扬尘大叫,直前冲突。

    这样一来,公孙瓒的骑兵精锐瞬间就被干掉千余人。

    大家可能会问,一万人被干掉千余人,不还剩近9000人吗?优势不还是掌握在公孙瓒这边吗?

    数是这么算的,但是道理却不是这么个道理。因为战场上生死相博不是那么简单,士气、阵型、指挥、秩序等都至关重要,很简单一个道理,一片慌乱、没有制约的情况下,谁给你去卖命?

    这次战斗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在公孙瓒军第一次冲锋中出现了,那就是他任命的骑兵指挥官冀州刺史严纲被干掉了。

    公孙瓒的骑军被当头一棒,军心已经受到极大的打击了,再加上指挥官被干掉了,没有人发号施令了,彻底乱了。

    开始勒住马头往回跑,反冲后面的自家军阵。被突然冲击的步兵方阵开始出现溃逃。

    袁绍当机立断,下达了“全面追击”的总攻命令,几万后军配合着麹义追击公孙瓒。

    一直追到界桥,也算公孙瓒是经验极其丰富的名将了,居然在一片慌乱之中,在界桥上组织起了一道有序防线。

    但是,此时公孙瓒大势已去,根本招架不住乘胜追击的麹义。

    麹义再度冲破公孙瓒的防线,随后一直冲到了公孙瓒的军营,然后又攻破了他的军营,拔了公孙瓒帐前的军旗,直到把公孙瓒营中的留守后备军都打垮才算完!

    义追至界桥,瓒殿兵还战桥上,义复破之,遂到瓒营,拔其牙门,营中馀众皆复散走。

    到此,界桥之战以公孙瓒一败涂地而告终。

    这里还有一个插曲要跟大家介绍一下,袁绍在追击公孙瓒的过程中,因为看到公孙瓒败局已定,便在离界桥十几里的地方放慢了脚步,脱离了大部队。

    当时身边仅仅强弩数十张,大戟士百馀人的卫队跟随。

    这个时候,公孙瓒军下的两千多骑兵在打散后重新集结在了一起,然后突然间和袁绍的一百多人卫队相遇了。这就是骑兵的优势,哪怕是逃命,在敌方后方他们也不一定着急。

    这伙人看到只有100多袁军,迅速将其包围起来,准备临走之前吃顿饺子。

    袁绍手下谋士田丰一看情况不对,准备把领导拉到一堵墙后面躲一躲。只见袁绍摘下头盔,重掷于地,怒声道:“躲得了一时躲不过一世,这种情况躲到墙后面就能活吗?跟丫拼了才对!”

    在大领导悍不惧死的精神激励下,一百多大戟士牢牢守住了阵地,几十把强弩不停向外射击,对方两千骑兵一时竟然啃不下这块硬骨头。最后因为担心夜长梦多,被袁军反包围,弃之而去。

    从袁绍扔头盔这个小动作可以看出,他的脑瓜子是真好使,临阵扔头盔既可以激发士兵斗志,又能保护自己的身份,不让敌人识别自己是大领导从而跟自己死磕。平时能把问题想得这么清楚不难,难就难在袁绍能在危急存亡的时刻迅速地作出这样的决定。

    总而言之,界桥之战是以步兵、弩兵战胜骑兵的经典战例,也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范。

    公孙瓒的白马义从此威风不再,袁绍的大戟士也死伤殆尽,先登死士则声名大震,成为袁绍手中的王牌。

    这一战更是袁绍称雄河北的关键战役。经此战役,袁绍成功阻止了公孙瓒南侵的势头,也改变了敌强我弱的军事格局,双方整体开始形成均势。从此,袁绍稳据冀州之地,开始向周边发展。

    界桥之战后,再也没有人会怀疑袁绍的军事能力了。这一战打消了所有外界对他的质疑,让袁绍收获了崇高的英雄威望。

    尽管这一战并没有彻底击垮公孙瓒,不是那种“一战定乾坤”的胜利,但却使得袁绍在极端不利的形势下成功续命。

    几乎每一个英雄都需要几乎不可能的成绩来做背书,在军事上初出茅庐的袁绍做到了。

    无论是战阵布置、阵前斗智,还是陷入绝地时的英勇无惧,袁绍都展现出了极高的名将水准。

    啥是顶级名将?要么处处压着对手打,甚至都不给对手出手的机会;要么不管自己手里的牌面如何,总能扬长避短地克敌制胜。

    啥叫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就是得学会咱们现在的排列组合,各兵种、各战术你得学会因地制宜。“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就是这个道理。

    啥叫真正的领导?就是你永远能控制局面、掌控人心,即便是在危难关头,只要你一声令下,依然会有人不顾生死地为你往前冲。

    所以,大家以后真的不要说袁绍是什么大草包了,人家在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准都是顶级的。

    比如这次公孙瓒输了是因为轻敌,但自此之后,他基本上被袁绍追着打,直到要了他的命,还是因为轻敌吗?

    要知道公孙瓒可是打得北方游牧民族哇哇叫的战狼,说明袁绍的水平其实是相当高的。

    当然,我坚决认为,一个人一生的成就是离不开“运气”这个必然因素的,袁绍最终失败是他运气差了点,寿命也短了点。这次成功也是离不开运气的作用。

    比如说,公孙瓒不是如他所愿地轻敌,他是不可能打赢这场关键战的。

    又比如,如果不是公孙瓒的骑军首领严纲意外被杀,鹿死谁手也犹未可知。

    还比如,前方主将麹义稍微有点动摇,袁绍的所有设计都将竹篮打水一场空。

    战场的生死胜负,是靠着一环套一环的运气加持而成的。

    所以,我们如果侥幸成功了,千万不要狂,因为谁也没有办法保证运气永远站在自己这边。

    后来的诸葛丞相,尽管算无遗策,但因为大势已去,七次北伐皆铩羽而归,就是如此一个道理。

    人生的活法其实很简单,本分地去努力,理智地去选择,输了别气馁,赢了别轻狂。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