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秦时弦 » 第17章 我定能如愿以偿

第17章 我定能如愿以偿

    “说。”姬玄满脑子都是该如何在燕王喜和雁春君的权势夹缝中,寻觅最合适稳妥的路径,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燕丹的确是靠着太子的身份和缓慢传播的贤名拉拢了一波人,但目前还并未达到可以令人忌惮的地方,稍加防备,别阴沟里翻船即可。

    “自从大人府内侍卫统领进入军营以后,郡守府每隔两三天就能从各种途径购得一匹良马,送入军营给骑兵当战马。

    堪堪不足一月,郡守府购得的九匹战马对于三千骑兵而言,微不足道,但却引起了很多人对于大人买马途径的好奇与重视。

    尤其是大人命令郡守府不停调拨大量的粮食给军营,以确保骑兵加重训练和吴锋统领训练仆从军的正常进行,朝廷怕是会因此详查郡守府账册。

    其他六国自制豆油,武阳郡守府的商税必定会有所下降,下官以为,应适当削减不应拨给驻军的粮草。”谢平委婉道。

    驻军的粮草物资一直都是军方供给,可自从吴锋去军营负责训练仆从军开始,武阳郡守府每半旬又会给武阳驻军加送一次粮草。

    这算是什么意思?

    究竟是听命于姬玄的武阳郡守府,为免将士们饿着肚子训练的好心赞助以确保边城安危?还是姬玄想彻底将这支军队握在自己手里?

    边关将士的粮草本来就是朝廷给军队的最高标准,足以应付平素的训练和防守消耗。

    武阳郡守府又按照这个数量拨送粮草,边关驻军的将士们能吃饱不说,还能三两天就顿管够的肉食改善改善生活。

    驻军将士这么个训练的法子,甭说是朝堂的文官会怎么样,武将首先就不同意。

    “看看。”姬玄从书桌上抽出一份六卷帛书,猜测其可行性和燕王喜是否会做出自己料想的决定。

    接过帛书的谢平陡然睁圆了双眼、双手止不住的颤抖起来,仿佛是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内容。

    请废都书!

    打头的四个字镌刻入目,谢平的呼吸节奏促然放缓,一字一字不敢有任何遗漏。

    其上内容的核心思想就一个,先王遗诏难改,姬玄又觉自己封地都城有所不妥,所以请求废除武阳下都的地位,同时废除中都,仅保留上都蓟城。

    从士、农、工、商等各方面阐述集中财、才等资源于王都或分化于郡县的优越之处。

    谢平不得不承认,他看完以后被帛书中利害得失的剖析内容,说服了,细细想想,燕国面临的局面不就是这样么。

    尽管帛书句句直指燕国三都五郡的要害,却没有太过详切,可能是与九品官制一样,给王上将相留下完善的余地吧,谢平如是想到。

    燕国共有三都五郡,在燕山南北一共设置了四个郡,都是带有强烈军事色彩的军镇,因此是否有足够的防御力,和自给能力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正因如此,燕山山脉边缘的丘陵地带成为了这些军镇的所在地,而控制了这些丘陵地带,也就等于控制了那几条穿行于燕山山脉的“辽西古道”。

    既然燕山以南的丘陵区设置了“渔阳郡”和“右北平郡”,那么另两个郡自然就在燕山以北了.它们就是辽西郡和辽东郡。

    如果从辽西和辽东这两个名字来看,辽河就是这两个军镇的分割线。

    辽西郡的管辖区域是在“辽西丘陵”。如果从山脉的角度看,就是燕山主脉以北的七老图山——医巫闾山一带的那些丘陵地带。

    如果从河流的角度来看,老哈河以及大凌河流域,都是辽西郡的覆盖区域。

    当然,控制这些丘陵、河流的目的,除了开发它的农业潜力外,更重要的就是能够全面控制“辽西古道”的北出口。

    而这其中,能够直通下辽河平原的“大凌河”河谷,又是辽西丘陵的地缘中心;因此,辽西郡的郡治“阳乐”邑就设在了大凌河的中游,以重点扼守这条重要的河谷通道。

    既然辽西丘陵已经分配给了“辽西郡”,那么下辽河平原自然就由“辽东郡”负责管理了。

    辽东郡的设置除了精耕下辽河平原的土地之外,那段位于辽东、辽西两大丘陵之间的长城,更是它的防区。

    最后一个郡则是燕国西北隅的上谷郡,是燕国北长城的起点。其地北以燕山屏障沙漠,南拥军都俯视中原,东扼居庸锁钥之险,西有小五台山与赵国毗邻,汇桑干、洋河、永定、妫河四河之水,踞桑洋盆地之川,是燕国抵御北疆的重地。

    而燕国自建国以后最初拥有的一片疆域,如今燕国的西南隅,三都与诸县并存。

    可以说,它是燕国最为富饶的一块地域,唯一没有实行郡县制的一块地域。

    姬玄的心思就很明显了,将富饶的西南域增设为一郡。

    着手宣扬的九品官制和选官制度,算是加重燕王喜在整个燕国施行郡县制的砝码。

    “大人怕是不能如愿。”谢平苦笑道,即便是西南隅新设一郡,王上宁可背负苛待幼弟的污名和骂名,也绝不会将这一郡交由姬玄执掌。

    “我说我想要这一群之守的位子了吗?”姬玄淡笑道。

    谢平蹙眉半响,忽然萌生一个自认为荒谬无比的念头,“大人要的,莫非是?”

    “我想要与否,并不重要,最后的结果,权看我的那两位王兄舍得与否,我们不妨拭目以待,我想,最后,我定能如愿以偿。”姬玄自信道。

    ……

    蓟城。

    王宫,泽殿。

    燕王喜面无表情的打量着殿内自己召来的文官重臣传阅姬玄今晨才派人送来的帛书,回想着近几日燕国传的沸沸扬扬的九品官制,静等大臣传阅结束,“众卿,何念?”

    “王上,臣以为,易君建言,可行。”文官中站出来一人诚挚道。

    文武重臣对此深为感慨,真是不怕死啊。

    站出来的人正是当初反对王上攻打赵国的大夫将渠,如今燕国之相。

    感慨归感慨,大家伙唯有看热闹的心思。

    没看权势最重的雁春君和曾经为燕国最强盛的时代添墨注彩的剧辛都还没出声么,你急吼吼的跑出来说个锤子。

    “嗯,剧将军以为如何?”燕王喜叫这些人来,更多的是为了抢占大义制高点,其次才是为了听听他们的意见;姬玄自个递出削减其分量的刀,他不砍,不太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