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武侠仙侠 » 诡道明末:苟在焚尸间修长生 » 第四十二章 色戒

第四十二章 色戒

    “奖:色戒烛”

    李长生睁眼,手里多了截红中透粉的蜡烛。

    用法中解释,需用异火点燃。

    手指一搓,一枚豆大的火珠便在大拇指上跃动起来。

    既然说是异火,南明离火应该够格吧?

    但愿还在蜡烛能接受的范畴。

    蜡烛芯一点即着,李长生匆忙将手臂伸出,在下方接住熔化后滴落的蜡油。

    “我艹!?”

    讲解里说,会有轻微异样,稍加忍耐即可。

    李长生很怀疑这他娘的是怎么度量的“轻微”,还有“异样”。

    真的是需要稍微忍忍么!?

    如岩浆灼烧般的剧痛袭来,李长生很少受伤,更少经受如此痛苦。

    开弓没有回头箭。

    虽说可以可以随时挪开,中断进程。

    但有句古话说得好:来都来了。

    半途而废这不是白受罪了么?

    好在蜡烛本就很短,南明离火烧起来也确实够快。

    随着最后一滴蜡油落下,李长生颤抖的手臂如释重负,再定睛一看,哪儿还有蜡油的痕迹?

    只有皮肤下逐渐消退的淡淡红芒,证明了色戒烛的出现并非幻觉。

    抹了把汗,李长生只希望自己没白疼。

    色戒烛一烧,以后再有色欲熏心的时候,就会有灼痛提醒。

    正常的两情相悦,男欢女爱倒没啥,如果是白莲教那种动机不纯,奔着要命来的鱼水之欢,李长生断然不会上套。

    当然,如果他能忍着如此灼痛继续作业的话,只能说欲望战胜了理智吧。

    总而言之,美人计已经被李长生免疫了,除非他自投罗网。

    一项因果级的宝物,今夜算是开门红。

    李长生将等待许久的下一位请入炉中。

    现在他对南明离火的使用,已经愈发精细,可以烧掉表层皮肉,而不伤及内部骨骼。

    其实就是对力量的掌握程度。

    通俗一点就是以前只能整个火球出来,现在可以雕琢一下,整两手操作上去,手里盘着个微缩火鸟,看起来也有逼格一些。

    在焚尸方面也是帮了大忙。

    从头拂到脚,一具完整的骨头架子便处理好了。

    这本事还是李长生昨日烧出来门《引火法》,对火焰的认知与玩法升级后才掌握的。

    而法门虽完美无缺,等阶却属实太低。

    凡火倒是可以随意把玩,一旦换成南明离火,敢揉捏摆布这位爷,不当场炸给你看都算是给主人一个薄面了。

    但控制方面终归强了不止一点半点。

    皮肉消失,殃气暴露后瞬间便被焚化,丝毫不给作妖的机会,尸骨十分顺利地烧化。

    这人也是个不起三的地痞,不过经历比起李虎可就平淡多了。

    混的太差,以至于帮派死斗都没召集他。

    在上级全都去打生打死后,也是成功与组织断了联系。

    动物都有对危机的预感,人这项本领并没有退化,只是分散到了其他方向。

    地痞察觉到了事情不对,所以安分了一段时间。

    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作恶作久了,一下子让他老实下来,倒也别扭难受得很。

    白天见城中纷乱不止,自觉机会来了,果断出门。

    谁知这一去,就再也没能回来。

    人在集体中,容易昏头昏脑,被裹挟着东奔西跑。

    地痞便是这样,跟着乱哄哄的人潮,一路朝着旱西门就去了。

    越跑越不对劲,嘿,突然窜出一伙身穿暗红战袄的兵来,地痞一下子醒了神,可惜来不及了。

    军爷可不管你三七二十一,为啥跑来此处撒野。

    笑呵呵的便把地痞几刀剁死。

    府城戒严,如今尚在城中的部队,只有太原三卫,即太原左卫、太原右卫与太原前卫。

    原本还有太原三护卫的编制,后来也是被革除了,如今只剩这三卫。

    经年陈弊,改革反复。

    军制也是增改删减得一塌糊涂,或是干脆另起炉灶。

    开国时太祖皇帝定下的卫所制,后来逃跑的军户越来越多,失去了效用;募兵之法成了解决之法,营哨制顺理成章地诞生。

    再到如今王朝风雨飘摇,制度能起到的药效已经极为微弱。

    军队的战斗力已经没了统一的标准,军制也是各执一词,混乱不堪。

    依照规定,大抵五千六百军卒为一卫,所以满员的太原三卫应当近两万人。

    可李长生不是不知道军队内部的消息,之前烧过的那名把总,身为有一心报国的正直军官,知道不少真实情况。

    顶着卫的编制领饷,其实可用之兵能剩三千人就不错了。

    也就是说,现如今驻守太原城的兵力,也就堪堪万余人。

    好像不少。

    但君不见昔日BJ保卫战,于少保指挥着二十余万明军,才击退了三万敌骑。

    不是说“一胡顶七汉”,而是说战争不是纸面实力的算数抵消,是各种因素综合下来的结果。

    三万骑兵,刚刚歼灭了大明最为精锐的三大营,还俘虏了御驾亲征的大明天子。

    士气与锐气上首先就占据了上风。

    相应的,朝廷中的大佬,能说出南迁之言,也是说明了当时明军士气之低落,对敌之胆寒。

    而且最关键的,还是守城战。

    二十余万人,听上去不少,但分配给每个门后,人数上的优势也就被抹平了。

    更别提这二十多万人里,很多军卒的战斗力其实是堪忧的。

    战争的主动权还是在敌方手中,还是三万机动性极强的骑兵。

    佯攻与主攻的转换十分迅速,一旦主攻不顺,立刻便能转进如风,突击下一处有机会的城门,所以明军一旦开打,互相支援基本不可能。

    一旦被人发现了漏洞,佯攻立马变主攻。

    眼下的太原城也是如此困境,而且比当时于少保的困境更为煎熬。

    流贼一向喜欢驱赶百姓当排头兵,去消耗城头的防御力量。

    而有胆来打太原,没个三五万简直不要想。

    就算真正的精锐也就堪堪一万左右,与城中明军持平,但还是那个问题。

    太原的城门,也太多啦。

    四方各有两门,东为宜春(大东门)、迎晖(小东门),南为迎泽(大南门)、承恩(新南门),西为阜城(旱西门)、振武(水西门),北为镇远(大北门)、拱极(小北门)。

    总计八处城门,都需要派兵去守,而且一门破,万事休矣。

    都他妈得守住!

    好在明军还是有些主场优势的。

    如此重要的大城,修建的时候自然也是用了心的。

    八门之外均建有瓮城。

    城门上建有城楼,四隅建有角楼。城垣之上建有九十座小楼,其中东垣二十三座,南垣二十二座,西垣二十四座,北垣二十一座。

    防御性建筑基本拉满配置。

    哪怕军队溃烂至此,但至少已经建好的城楼城墙,坚挺矗立着,熬过了时光的打磨,直到兵灾来临时,才惊喜地发现还好它们还在。

    而当初BJ保卫战的影响,也是扩散到了这边。

    为了防备来自北方长城外的骚扰,太原府城南门外也是修建起了一座“周围五里,高二丈五尺”的小土城,设有五道城门,号“南关瓦城”。

    后来干脆以砖包南关城,并建连城,将南关瓦城与大城连为一体。

    还有一支军队驻扎在此,即宁化防御所,把总生前没打过交道,只知道风气差逑不多,也是个凑数的编制。

    城外其实还有永安和永宁二堡,统称永宁二堡,只是李长生觉得别被荒芜就算不错了,实在没报太大期望。

    当然,大明的另一大特色,各地的藩王也是有自己的卫队的。

    就像那占据了全城六分之一的晋王府,就养着晋府仪卫司,作为王府卫队,藩王亲军。

    不过他们这些圈禁起来的废物,平日里欺男霸女,强取豪夺还行,真正的战斗力接近于零。

    当年四叔便是靠亲军起家,靖难成功,登基称帝。

    都不用他自己监督,其余藩王只要不想死,就不敢在这上面动心思。

    又蠢又菜又缺德,皇城里的那位才放心把你们当猪养。

    总而言之,整个太原城,李长生抱有悲观的态度。

    哪怕他想做点事,避免流贼破城,生灵涂炭的惨烈。

    可局面太大,他一个人扛不起来。

    就算是一流高手,也得作壁上观,下场掺和,一着不慎恐怕也得被洪流卷碎。

    只有站到了人类的巅峰,武学大师那种层次的高手。

    才可能作为第三方棋手加入,尝试去改变一下事态的进展方向。

    将烧出来的丹药丢入口中,有些烦躁地吞下。

    李长生一直蛮乐观的,觉得自己开了作弊器的修行,速度相当快而且相当全面了。

    谁知当时代的风云真正降临,哪怕针对的不是他,只是略微波及,就是如此难以抗拒的大势!

    真是令人灰心啊。

    叹了口气,自嘲地笑笑,李长生收拾好剩下的尸体,也是再度易容缩骨,准备夜行。

    临走前犹豫了片刻,他很想去找张麻子,可细想起来,却不知该说些什么,问些什么,也就作罢,径直投入夜色之中。

    宵禁的锣鼓早已传遍大街小巷,即便是义庄这种地方也是照顾到了。

    李长生听在耳中,却没有遵从的意思。

    今夜,注定是热闹非凡。

    奇人出没,怪事频发。

    他岂能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