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日不落,从木匠皇帝开始 » 26章:提前出现的密折

26章:提前出现的密折

    对于辽东战局的种种谋划,朱由校在每个夜深人静的时候,都在脑子预演一遍。

    但真正决定战争走向的,从来不是前线官兵,而是朝堂上的政治变动。

    在兵部,户部等官员的眼中,辽饷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小金库。

    而辽东快要形成的将门眼中,有了后金鞑子,他们才会有充足的粮饷,接二连三的战功,朝堂上才会有他们的位置。

    各有各的小心思,各有各的算盘,说白了,就是利益。

    必须要有充足的利益,才会朝堂跟辽东一条心,把鞑子们给彻底解决。

    想到这里,朱由校有点闷闷不乐,但还是强打起精神,鼓励熊廷弼,孙承宗:“大军进退要有度,熊爱卿您为前阵大将,可自行决断,根据战局调整战术。”

    “孙师傅,你要在十一月之前,在锦州后方腹地,建出足够后撤之民居所。”

    “要尽开辽东各地之府库,所需要之物资,要报给首辅。”

    “熊爱卿,民撤之后,村庄,农田要全部毁掉,不留给鞑子一砖一瓦。”

    “明白嘛?”

    “朕要困死,饿死这群乱臣贼子们。”

    “臣等领旨。”

    “保证一砖一瓦都不留给鞑子。”

    与其说今夜的宫宴是为了送行,还不如说是君臣商议辽东未来走向。

    这也是首辅方从哲必须到场的原因,要靠他运转各个衙门,让前线安心打仗。

    在议事过程中,熊廷弼也没忘了自己的宝贝儿子,朱由校为了让他安心,就钦点了他的长子进宫当一等红甲侍卫,待在御前,也算是一种保护。

    临走之前,朱由校还让魏朝给孙承宗,熊廷弼一人一个带锁的木盒子。

    见两人不解,便解释说这是密折盒,准许两人有密折直奏报的权利,辽东有事,可以密折上奏,司礼监收到之后,立马就会送到御驾前。

    宫宴进行了整整两个时辰,熊廷弼,孙承宗两人才心满意足的告退。

    朱由校也是精疲力尽,但他还是强打起精神,留下方从哲,继续议事。

    方从哲都快六十了,精神头不比从前,打着哈气,陪圣上调整朝局。

    “熊廷弼是个爆竹脾气,气上来了,就管不住嘴。”

    “你宰相肚里能撑船,不要挂在心上,不止如此,方先生你还要保护他,替他撑腰。”

    将相不合,这是大忌。

    朱由校必须压住方从哲的不满,还得让方从哲支持熊廷弼。

    听起来有点强人所难,但方从哲会无条件接受,并且按照圣意执行。

    这就是权利。

    “臣领旨。”

    方从哲有点不情不愿,但还是低头领旨。

    “方先生,关于宰相府建立,研究到了哪一步?”

    大明官场臃肿的运行流程,要是太平盛世,朱由校就不会着急改动,一步一步的来,反正时间来的急。

    但现在不行,时间紧,任务重,要一天当两天过。

    “因为这等要事不可声张,臣只能跟几个持重老臣相商,才进行到州府省一级。”

    “老臣认为,巡抚该变为常职,一十三省,各设一名巡抚,从三品。”

    “其余照旧,省内还是由三司辅佐,布政使衙门主管民政,税赋,按察使主管刑狱,都指挥使则掌管本省兵丁,清剿盗匪。”

    “不知圣上意下如何?”

    巡抚常驻各省,并不是新鲜事。

    巡抚兼都察院官衔就是在景泰年间确立的,侍郎出镇与巡按御史不相统,事多拘滞,请改授宪职便,乃转右副都御史。

    大臣镇守、巡抚皆授都御史,自九畴始。

    此后,凡尚书、侍郎任督抚者俱带都宪,以便行事,巡抚挂衔都御史成为一项制度。

    也正是因为这一缘故,巡抚便改称为巡抚都御史。

    嘉靖爷年间,巡抚已成为集行政、军事、监察司法等权力于一身的封疆大吏,巡抚制度最终定型。

    虽然巡抚为一省之长,但并没有明确的圣旨,只是加衔,提高巡抚的权威。

    而名不正,则言不顺。

    方从哲提出要正式确定巡抚的官位,就是从模棱两可,变成清晰可见。

    看似只是个小改动,但却可以终止目前的布政使同巡抚衙门争夺权利的斗争。

    要知道,地方三司同巡抚衙门争抢火耗的归属,已经把人脑袋打成狗脑袋了,各自拉起本衙官吏,相互掣肘,相互拆台。

    方从哲也是看到下面的乱局,才率先把巡抚衙门变成永设官职,让州府道台县知道,谁才是一省之主。

    “可,方先生用心了。”

    朱由校最近很满意方从哲,不愧是先帝爷欣赏的首辅,城府、手段样样不缺。

    自己交代下去的几件事,全都快速的办妥了。

    难得可贵的是,日常挑三拣四的言官,也让说服搞定,没有在天威军,扬威军上说三道四。

    “但这只是第一步,各地牧民之官,意在是为朕教化万民,一定要正其根本。”

    “定上下尊卑为根,那本是什么?方先生可知?”

    既然要改,那就要改个彻底。

    每是推动一次官制改革,就会引起一阵不小的风波,甚至朝政都会停摆,成本太高。

    时间宝贵,朱由校耽误不起,毕竟往后的年景不好,就算有那心也没那力了。

    “还请陛下明示。”

    方从哲不知道圣上指的本是什么,没有自作聪明,而是虚心求教。

    “这个本,就是青天大老爷们的职责是什么?手下到底能管多少人?”

    如果按照组织结构算,大明是十足的小政府,这是从最小一级执政单位的作用来算。

    因为有穷富之分,就有人口多寡之别。

    江浙那是富裕之地,人口最高的县能有二十万户人口,少的也有十几万户。

    而向来是不毛之地的甘肃,人口最多的县,只有一万七千户,而人口最少的,户籍黄册上只有三千户。

    虽人有多寡,但县衙配置却是相同的。

    正官一名,即是知县,无论上、中、下县,还是事繁事简的县,官阶都是正七品。唯有两直隶地位特殊,加官阶为正六品。

    佐贰官两名,分为县丞、主簿,分掌粮务、水利、河防等事,县丞的官阶是正八品,县主簿的官阶是正九品,还有不入流的县教谕、训导。

    根据不同县的地理、交通、治安、物产等情况,一些州县还设有一些杂职。

    诸如巡检司、驿、库、仓、河泊所、批验所、闸等,分别设巡检、驿丞、大使、副使等官进行管理。

    其高官者为从九品,大多数则为未入流。

    以上都是官,下面就是吏了。

    一般县衙都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房,俗称六房书吏。

    实际上各县不止六房,还要有承发房和架阁库,而这两个部门要排列在六房之前,且离正堂较近。

    吏典的地位并不高,他们名义上是官役,属于庶人在官者。

    这些吏典的能量却不能忽视,这些人师承相传地在一个部门供事,对衙门中的条规律例相当熟悉。

    大明是不允许本地人为正官,都是外地调任。

    所以知县即便有生杀大权,也无可奈何,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他们胡闹。

    县衙门中人数最多的是差役,一般的县有二三百人,大县往往有千余人乃至数千人。

    这是一个庞大的组织,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服役于班房,分为三班。

    壮班,专司值堂,站班兼捕盗。

    快班,专管缉盗维护治安。

    皂班,司仪仗护卫。

    还有辅佐知县七书房,分为收发,前稿,侯稿,班管,跟班,执帐、通事,对了!还要算上伺候大老爷们的杂役。

    人多事杂,正用没有。

    这八个字就是,朱由校对县衙官吏的真心评价,这些废物,连税都收不齐,或者准确的说,是收齐了,塞进自己的口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