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星火点灯 » 第四章 父亲的童年趣事

第四章 父亲的童年趣事

    1972年农历8月2日,在这平凡的一天里,太平村一户渔民家里的第二个儿子出生了,这就是我的父亲,他还有一个哥哥。

    如果说父亲的出生从上一辈继承到了什么,那就是毫无保留的继承了清贫的家境,还有爷爷的肺疾。这样看,父亲实在算不上赢在起跑线上,甚至刚刚起步的人生,已经落后了他人一截。

    俗话说:一龙生九子,九子个不同。我父亲和我大伯虽同在一个家庭出生,但两人性格确实迥异不同。我大伯从小更显沉稳懂事,我父亲则是调皮贪玩。所以家里两个孩子受到表扬的往往是大伯,而被批评挨打的总是父亲。童年的父亲,要问他如何才能苦中偷着作乐,他定能滔滔不绝为你道来。

    父亲小时候仍处于改革开放前夕,对于太平村这样一个以山地丘陵为主、缺少水田的偏僻农村,能吃饱穿暖依旧是个老大难的问题。那个年代的农村家家户户都是靠烧柴火生火做饭,常年累月下来村子周边的柴火已经被捡拾得干干净净了,要想拾到柴火就得去很远的大山里。父亲很小时候就要开始跟着村里人步行到很远的大山里捡拾柴火。身体瘦弱的父亲捡拾好了自己能背起的最大极限的一小捆柴火后,就一步一趋的往家里扛,这个年代的农村家庭的孩子童年就是这样总是有做不完的家务活。

    童年时代的父亲还和家里人学习如何编制胶绳和赶集卖胶绳。那会儿在小镇大洪河边上有家塑胶厂,父亲家就去买进些边角料的胶条回家,手工编制成胶绳再带上徒步走五十里外的双龙、双河、石永等附近乡镇的集市上去售卖。平均每进一斤的胶条拿回家能编制成六十副样子的胶绳,一副胶绳到市场上能卖三到四角,赶一场集下来运气好还能卖十几二十副胶绳,碰上运气不好的时候一天仅卖几副也是常有的。那会儿倒也是纯粹的年代,家里小孩就算独自出远门,家里父母也不必担心小孩走失的问题。童年的父亲就曾独自去到离家很远的这些乡镇去卖胶绳,早上很早动身出发,去的路上该走哪条路更便捷、路途哪些地方有水井能喝水解渴,父亲一一都以牢记于心,而一次赶集也就能赚个5角钱的样子,赶完集后父亲再空着肚子当天赶回家吃饭。

    父亲从小貌似就遗传到了爷爷的肺疾,小时候他稍微跑动一下就容易气喘吁吁,需要停下来休息一会儿恢复体力。所以父亲小时候和大伯出去玩耍时,父亲常常容易掉队,落后的父亲实在跑不动,无奈只能自己原地气大口喘气。因为家里贫穷,父亲小时候的肺疾也是没有多余钱去大医院救治,只能依靠农村各种土方。父亲多年肺疾不愈,曾吃过用家里尿壶里的尿液熏透后,再用火烧的鱼来吃。具体治疗效果不得而知,想来口味肯定好不到哪里去。

    父亲童年物质虽是匮乏,家务劳动也是永远没个头,但父亲总能找到苦中作乐的各种渠道。

    童年时候的父亲家里常年都是一穷二白,能勉强吃饱饭已属难得,什么肉类或者零食实在过于奢侈。有一会,父亲出去玩耍,惊喜的发现地上一颗别人掉在地上了一颗胡豆,但碍于面子父亲不敢直接捡起来吃。而是用光着鞋子的大脚趾将这颗胡豆悄悄的夹住,然后一直夹到没有人的地方,在拿起来拨开吃掉。每当父亲和我讲到这个经历时,仍能感受到父亲描述的这颗胡豆嚼在他嘴里的香脆味道。家里有一碗粥之类的吃的,也是大伯和父亲两人用一根筷子碗中一份为二,都是四只眼睛大大的瞪着小碗,生怕自己这一半少了一点。

    就算是物质的极度匮乏,但父亲的童年依旧是充满的各种乐趣。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偷着乐。有一次,大伯和父亲两人在家里读书,不知何故两人又掐架起来,大伯比父亲年长一点,父亲自然是打不过的。父亲灵机一动,想到个损招,父亲用刚刚学会的拼音拼读方式骂起了大伯。父亲骂的内容大伯自然听得一清二楚,气得上火的大伯便率先动手打父亲,这时在一旁的爷爷坐不住了。爷爷一天学校都没去过,自然听不懂父亲的拼音的内容是什么,只以为父亲分明是好好的在自己读书,是大伯不讲道理先动手的。于是爷爷对着大伯就是一番修理,并声称这回自己亲眼所见绝对没有错。挨了打的大伯真是哑巴吃黄连---有口难言。

    而这个段子,父亲可是偷着乐了一辈子了。

    童年的父亲每逢春节过年,虽然不见得年年能穿上新衣服,但总归是能吃上一口肉打打牙祭,还能拿一个小红包,所以父亲小时候也都是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的盼望着过年的。过年时,和父亲同龄的小伙伴都热衷于玩炮仗,听着炮仗一个一个的炸开,看着漫天飞舞的碎屑,闻着淡淡的火药味,这才有过年的味道。过年的压岁钱父亲是舍不得直接用到的,于是父亲灵机一动,初现了他的商业头脑。父亲用过年的压岁钱拿去买了几包炮仗,然后零售分个转卖给身边想玩炮仗的小伙伴,赚够了本钱还能剩下不少炮仗,于是父亲过年等于免费玩了炮仗。

    而要问及父亲童年最喜欢的家务劳动,父亲总会毫不犹豫的说:放牛。

    倒不是因为父亲和水牛有什么特殊感情,而是因为牵着水牛去河北放养吃草时,能偷偷下河洗澡玩耍。游泳可是父亲童年最爱的体育运动,在炙烤了一天的夏日炎热烦闷中,能美美的在小河里游上一圈,才是一天最欢快的时刻。关于学生私自下河游泳,学校老师肯定是三令五申的禁止。老师甚至想出了每天在班上调皮捣蛋的男同学的肚子上用毛笔画上一个圈的方式进行约束。老师还要定时检查是否有学生私自下河洗澡,而判断的依据便是肚子上的墨圈是否已然清晰可见。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点手段自然是拦不住和父亲一样渴望在河里畅快一番的同学们。大家依旧趁着老师和家里人不注意,光溜溜的跳进河里肆无忌惮的游玩。至于肚子上的墨圈,在游完后自己拿毛笔在原本残留的印记上重新画上一圈,再“自信、坦然”的接受老师的检查。小孩子都是好攀比,父亲和小伙伴们游泳的时候也是,为了彰显自己技高一筹,父亲甚至曾站到数米高的岩石边上往水里扎,当时只图胆大勇敢,多年后父亲和我们回想起来,这真是个极具危险的举动,因为并不清楚水下的具体情况,父亲就站到数米高的岩石上一股脑的往下扎,万幸水里没有暗礁暗石之类,否则这个高度头往下坠,碰到暗礁石块估计就和直接拿头撞也没多大区别。

    关于游泳,父亲还有一项绝技,就算是站到略高出水面一点的打鱼船的船头,父亲也能做到背对水面后,一个完美后空翻旋转后再落入水面,还能溅起一圈漂亮的水花。有了这项“绝技”,以至于父亲不止一次的自我感叹,自己确实是有跳水天赋的,可惜无人赏识,否则如果进入跳水队稍加专业训练后,摘金夺银也不是不可能的。而这些只能存在于父亲的虚妄感叹里了。

    学校和家里之所以严禁小孩私自下河游泳,是有血淋淋的残酷教训,每年大洪河里不知道要带走多少条鲜活年轻的生命,而他们也都曾自诩熟谙水性。常在河边走,哪有不失鞋,常常喜欢泡到水里玩的父亲也曾遭遇过危险。有一次年仅五六岁的父亲依旧在水塘里游玩,结果一不小心呛水不止,四肢在水里不停的扑打求救,无奈身边并无任何可以借力的漂浮物。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还是一位恰巧路过的同村人出手相救。否则,想来也不会有正在码字的我。

    所以,牢记珍爱生命,远离危险水域。

    童年的父亲和死神插肩而过的经历还不止溺水这一次。有一回年幼的父亲去叫爷爷回家吃饭,无意发现了一截电线,当时的父亲心想,用这节电线来制作玩具手枪一定很酷炫。于是在不清楚是否安全的情况下,父亲就扯起了电线,不料电线仍是通着电流,就在触碰的一瞬间,一股强大的电流狠狠的将父亲吸住,甩不掉也跑不开,身体抽搐不止。在这危机关头,碰巧被爷爷看到了,才断电将父亲拯救了回来。又是一次多么危险的经历。

    关于父亲成长的过程中,似乎总是伴随着不同的劫难,在父亲稍微大一点后便到重庆城来务工,具体工作就是挑着扁担走街串巷的回收破铜烂铁,再将回收来的货品拿到回收站去转卖,赚取差价。这是份十足的体力活,挣的都是一滴汗珠摔成八瓣的血汗钱。有一回,父亲生病了独自前往重庆第三人民医院看病,结果在医院门口整个人就是一阵的眩晕。

    扑通一声!

    整个人直接晕倒在了医院门口,不省人事。好在父亲及时被医院的医生发现了,医生们也是真正秉持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行医原则,在无法联系到父亲家里人,没有缴费的情况下,先将父亲搀扶进医院先把人救活了回来。再从鬼门关走过一遭的父亲,对这家医院一辈子充满了无尽的感激,对救治自己的主职医生蒋小亚(读音如此,名字具体写法不详)心怀无限敬意。醒来后的父亲,自己才将医药费全部补齐,而最后父亲用在这次的的救命钱也并不算多。人间自有真情在,很幸运,父亲再一次在生死关口遇到了重庆第三人民医院这家良心的医院,遇到了真正心系病患的江小亚这位医技高超、医德仁厚的医生。

    祈愿世间好人,一生平安吉祥,万事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