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星火点灯 » 第八章 父亲与毛纺织的情缘

第八章 父亲与毛纺织的情缘

    说起毛纺织,于父亲的青春而言,这是一道如何也绕不过的深刻记忆。

    我国的毛纺织工业化生产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末,至今已有140年的历史。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起,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我国的毛纺织工业也得到快速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毛纺织工业也随着内需的持续增长和国际市场份额的稳步上升,正处在上行的发展阶段。市场结构不断调整,国内市场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从出口导向逐步转向国内外市场并重。企业更加重视向生产服务型发展,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由规模发展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目前已形成毛条、毛纱线、面料、毛毯、毛针织服装、羊毛被、毡制品等各类品种、上下游产业链配套齐全的生产加工体系。

    而回到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的毛纺织业务尚处于毛纺织产业链的下游,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以面向欧美市场的代加工业务为主。

    而父亲与毛纺织工作的故事,还得从1990年说起。1990年,刚刚年满十八岁的父亲,只身南下来到广东,原本计划是和同村人一样的毛纺织工作。无奈或许是因为身形过于瘦弱,或许是因为父亲并无毛纺织工作的经验,父亲在去向各家毛纺织工厂求职时,均被工厂已招工已满为由拒绝了。兜兜转转里,父亲无奈从事过拾荒、做小工、打鱼等零散的工作,但在父亲内心里,始终憧憬着能进厂干毛纺织的工作。

    父亲一直耐心的等待一个契机的到来。

    在福建打鱼期间,无意得到一次学习毛纺织工作的机会,父亲毫不犹豫的牢牢抓紧,立刻报名参加培训。在培训班里,父亲从对毛纺织一窍不通开始,每天刻苦专研、用心学习本领,然后静静地继续等待时机的到来。

    到了1992年,这个机会被父亲等到了。

    是我大伯提前问到了深圳这边有家毛纺织厂在招工,于是赶紧联系了父亲,经由熟人推荐,这一回父亲终于如愿进入了毛织厂。

    这是在SZ市坪山镇汤坑村,一家叫康华针织厂的毛纺织加工厂,在这个厂里,留下了父亲终身难忘的宝贵记忆。

    父亲是怀着无限的憧憬和希望进入的康华厂,所以父亲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在这里父亲认识了来自重庆合川的郑开华、唐祖学还有蒋可元、王正兵、刘道富等人,在患难与共的务工岁月里,父亲和他们都凝结下了深厚的务工友谊。尤其是是郑开华叔叔,更是和父亲产生了此生不散的纯洁友情。

    虽然父亲有过毛纺织的培训经历,但是毛纺织是一份精细化的工种,都讲究要师傅带徒弟,师傅手把手的教,徒弟心连心的学。厂里的大师傅不少还是老板高薪从香港请来的,厂里使用的也是从香港引进的较为先进的手摇机。从工作的一开始,父亲和郑开华叔叔便是相聊甚华,郑叔叔口才好、擅文笔,父亲阅历多、擅交际,两人认识不久便迅速凝结起了友谊。父亲和郑叔叔两人虽然都还是普通工人,但两人不约而同都立志,不愿当一辈子的工人,一定要当上师傅,把核心手艺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样吃饭的碗才能端得牢靠。

    因为父亲从挑荒经历开始就对各自电气机械深感兴趣,对机械的原理结构更是喜欢拿来琢磨研究。来到毛织厂一样,除了完成日常的本职拉机编织毛片等工作外,但凡遇到大师傅来调整维修纺织机都要偷偷盯着看,和郑叔叔一起相互交流心得,研究大师傅是如何修理调整机器的。这些手艺,大师傅肯定是秘不示人的,父亲和郑叔叔只能自己偷偷学习研究。

    毛纺织的工作就这样日复一日的重复着,康华厂里的无数打工人就像纺织机上一个部件一样,被牢牢的定在各自岗位上,每天重复相同的工作,每次重复相同的动作,乏味至极。但这对于这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农村人,已经是份收入相当可观的稳定工作了,因为谁的身后都是一个贫穷的家庭,等待他们去支撑。

    每个月厂里能有一天的休息时间,而父亲和郑叔叔着常常利用这一天别人放假休息的空隙,继续偷偷捣鼓纺织机。两人还要时常交流各自的学习领会心得,实现互通有无。两人引以为豪的是,郑叔叔通过自己研究琢磨后,独创了用机器纺织领带的手艺;而父亲独创出了编制小毛袜、小毛线裤的手艺。当然这些都是两人偷偷地完成的,厂里自然是不让他们私自使用机器的。

    想来父亲编制的小毛袜、小毛线裤,我和妹妹都是最终的受益人,小时候我们都是穿父亲独创的小毛袜、小毛裤长大的,只是可惜我几乎也都不太记得了。

    关于郑叔叔和父亲的友谊,即便父亲已经离开了纺织厂多年,两人依旧保持的联系。时隔十几年后,我已经到了念初中的年纪,郑叔叔一家还受到父亲两次邀请,从重庆来我们老家丰禾镇游玩,所以我本人对郑叔叔也是留下了深刻印象,确实是一位为人和善、涉猎广泛、能说会道的叔叔。而我们一家也曾受郑叔叔邀请,驱车去合川游玩,郑叔叔一家的热情款待也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甚至又过了些年,郑叔叔的女儿出嫁时,我和大伯、大娘、还有母亲还专程去了重庆合川参加婚礼,父亲因为确实有事缠身走不开,没能亲自前去,还遗憾了好久。

    可见,人生遇到一位真正的聊得来的好友,友谊甚至都能抗衡岁月的流逝,即便时隔多年仍是友情真挚不减。

    说回父亲在康华厂做工人的经历,不得不提的是,那场大洪水,那次令父亲终身难忘的抗洪护厂保卫战。

    一天深夜,父亲仍在车间加班工作,一个车间还有另外两名女工还在忙着负责倒毛(用倒毛机将毛线由多条单股合并成一股)。不知不觉时间已经到了深夜一两点,众人都已经十分困乏、昏昏欲睡,已经到了靠毅力在支持勉强继续工作的程度。外出务工就是这样,遇到着急赶货的时候,厂里一声安排,大家加班加点都是家常便饭。大家正在忙碌的时候,忽然听到厂外一阵汹涌的水流声。父亲走出车间,借着微弱的灯光定睛一看。

    坏了,涨大洪水了!

    而康华厂就建在一座山的山脚,这连日的大雨一直下个不停,最终在深夜汇聚为滚滚汹涌的洪流,裹挟着大量的泥沙、碎石,冲出了山体的阻挡,正势不可挡的吞噬一切。后来父亲才得知,这是一场平山镇百年难得一遇的特大洪涝。

    到底父亲是见过真正的大风大浪的,在另外两名女工完全茫然不知所措时,父亲已经从惊慌中恢复了镇定。

    护厂!

    迅疾,这个念头直冲父亲的脑海。面对来势浩大的滚滚洪水,父亲立刻厘清了思绪。先安排两名无措的女工负责去叫醒熟睡的康老板和众人,自己则迅速跑到三楼,迅速直接将房间里堆积的废弃毛线、布条直接往楼下扔。因为厂区一楼各个房间里,堆放的都是完成打包的成品毛衣,一旦这些毛衣被裹挟了泥沙的洪水全部浸泡后,那全厂人近来辛劳的付出全部都要打水漂了。

    此时已经有少量的洪水漫进了厂区,父亲先用废旧毛线将厂区大门门缝堵住,毛线本来就是吸水性极强的织物。堵在大门缝隙的废旧毛线一吸水了洪水立刻膨胀起来,有效构筑了第一道防洪线。但这还不够,洪水仍在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不断上涨。于是父亲又一人将一楼各个堆满成品毛衣的房间门缝也用废旧毛线堵了起来。

    等忙完这些,被两名女工叫醒的康老板和众多厂里管理人员才陆续穿好衣服下了楼。大家都缺乏抗洪的经验,望着气势滚滚的洪流,众人都失了神。此刻在场的都是老板以及公司管理层,饶是平时大家都能指挥父亲这名普通工人,但现在慌乱的众人,都整齐的听出父亲的临时指挥。仍是按照父亲之前的办法,继续将三楼的废毛线扔下来,继续加固厂区大门和一楼房间两道防线。

    到后面,洪水仍是越发高涨,众人直接用身体形成人墙,在厂区大门堵住肆虐的洪水。

    如此这般马不停蹄,众人一直忙碌到了天亮。

    第二天,洪水是来势也快,退去也快。等洪水完全退去了,众人检查一楼的成品毛衣,尽管一楼已经进水,但毛衣竟奇迹般并未受损。整夜的抗洪护厂保卫战中,父亲无意是贡献最为突出的一个。康老板事后直接将父亲的工资卡拿走,多给父亲发放了一笔钱,当做对父亲护厂有功的嘉奖。

    比金钱的奖励更为关键的是,原本名不见经传的父亲,在这场抗洪中表现出来的沉稳果敢、敢于担当、不畏艰险的品质,被厂里管理层和老板都看到了眼里。至此,一场有惊无险的特大洪涝灾害,就这样在父亲和众人的合力抗击下,化险为夷了。

    当毛纺织工人期间,除了抗洪护厂这一件颇为动人心魄的经历外。绝大部分时间,父亲都是要像机器的一个部件一样,日复一日、夜以继日的重复机械、单调、乏味的工作。饶是这般,也没有将父亲追求进步的斗志磨灭尽,父亲仍要利用别人休息的闲暇时间,抓紧练字。为的是能有朝一日更换岗位,成为工资待遇更高的写下述人员。多年下来,父亲累计已经写满了厚厚的数本字帖,而我童年时到广东玩耍,还亲眼见过这些厚厚的字帖。

    一字一行间,都在书写父亲同自己的境遇,不断抗争的顽强意念。

    在枯燥的毛纺织工作期间,最令父母开心的事情,莫过于每月发放工资的时候。厂里每月发放了工资后,还能放一天或半天的假。每次拿到一月来辛苦挣来的工资,父母首先都是先去邮局,往家里邮寄双方父母还有我和妹妹的生活费。剩下的部分父母就省下来,当做家庭积蓄。

    然后,要是时间允许父母还能出厂去逛逛,在坪山镇有一条老的小吃街,小吃街里有一家常年生意兴隆的沙县小吃店。店里的招牌菜就是鸽子汤、乌鸡汤还有排骨汤。父母点上2.5元一碗的排骨汤再加小笼包,就算是一个月来最奢侈的消费了。至于鸽子汤和乌鸡汤是店里的特色,在父母数年的毛纺织务工经历里,节俭持家的他们终究没有舍得花钱喝过。

    但是当年的一碗排骨汤的滋味,即便时隔近三十年来,父母回忆起,依旧感到无比的鲜美!

    父亲在康华厂多年当毛纺织工人期间,不仅做好工人的纺织业务,仍然时刻没有忘记成为师傅的目标。但在大厂里,可谓人才济济,并不乏掌握真正技术的大师傅们。所谓人挪活,树挪死。想来头脑灵活的父亲也一直在寻找成为毛纺织师傅的机会。

    终于,这样的机会被父亲等到了。父亲转战到广东惠东多祝毛织厂后,父亲如愿成为了一名车间师傅,然后父亲又于1997年转到广东虎门依宝针织厂当起了师傅。成为车间师傅后,和之前当工人仅做好手里的活就行不同。车间师傅是要负责整个纺织车间产品质量、机械维修等工作的。于是父亲更加刻苦的自行专研。但凡遇到不懂的技术,都要自己摸索着进行。为了进一步摸透纺织机的结构,父亲还要利用下班时间,亲自动手将纺织机每个零部件都拆卸下来,逐一熟记于心。

    有一回,到了康华针织厂分厂小厂工作的父亲,小厂里新到了一批纺织订单。与之前有所不同的是,这批订单的纺织难度极高,即便是大厂在做这批货时,返工率也居高不下。这段时间里,作为小厂的师傅父亲肩上的胆子别压得很重,甚至自己作为师傅的能力都已经受到质疑。这期间父亲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如何改良纺织机降低返工率上。即便是到了下班时候,父亲脑子里也都是在思索如何解决眼前的棘手问题,以至于父亲住在三楼,因为走路思考得太入迷,常常人都走到了四楼才回过神来。

    在父亲的反复琢磨下,他发现这批货返工率高的根源在于,小厂使用的纺织机都是用了七八年的老机器,重要零部件已经磨碎很严重。纺织简单的货品还能凑合,要应对眼下这批复杂的货品就有些勉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全部更换新机器,但这对于一个小厂来说显然是不现实的,一个机器动辄上万的成本,实在不是小厂能完全承受的。既然不能换新机器,那有什么办法能更新已被磨损严重的零部件呢?顺着这个思路,父亲有是一番的思索。通过仔细观察父亲发现,纺织机的纺织操作台左右两边的磨损其实是不一样的。就像人的鞋子,不同人左右脚使用习惯不同,鞋子穿久了两只鞋的脚底的磨损程度也会不一样。想到这里,父亲灵机一动。能不能将机器的左右部件相互调换,让处于长期磨损的部分换个方向,让磨损不严重的来取代。

    说干就干,于是父亲就先用一台机器做了试验,更换了纺织机左右零件的位置。当再次纺织这批货物时,父亲万分惊喜的发现,货物的返工率瞬间就降低了。于是父亲便利用下班时间,将厂里的每一台机器全部都按这个思路更换了左右部分。当全厂的机器都由父亲亲自更换了零部件后,这批货物的返工率瞬间就降低了,工人们工作起来效率也提高了,也按时顺利完成了交货,小厂老板也了赚钱。当其他大厂仍在为这批货物焦头烂额时,出奇的发现父亲这家小厂的合格率居然更高,相互一打听才知道小厂的师傅是父亲。

    经此一事,父亲当师傅的能力便得到了圈子内的有效认可。

    人生难事大抵都是如此,当身处事件最为艰难的环节时,左右看似都已无出路,毫无生机可言时。只要当事人不自乱阵脚,能调整好心态,整顿好情绪,用心用情的反复去专研、去琢磨,始终秉持不抛弃、不放弃的执着信念。

    也许仅仅只需调换一下位置,便能看到山穷水尽后的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