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一月后穿成潘金莲?在线等,急! » 第二百二十九章 一呼百应,热火朝天

第二百二十九章 一呼百应,热火朝天

    听闻此话,难民们顿时都激动起来。

    他们要么是因为天灾人祸,家破人亡,要么是被战乱摧毁了原本的生活。

    要么是逃荒至此地却无法谋生,又无力继续逃下去,只能在此混吃等死。

    原本一辈子,都只能呆在这难民窟中,直至饿死,或被官府当做土匪斩杀。

    现在,却有一条光明璀璨的道路,摆在面前。

    见大部分人都动心,潘雪儿趁热打铁,继续说道:“现在,我给各位说一下,揭阳军粮厂的待遇。”

    “军粮厂共有六大部门,我会按照你们每个人的专长,为你们进行分工。”

    “每个部门的工人,都包吃包住,一日三餐都管白粥白馍,一天一顿肉,三天一顿酒。”

    “新加入厂子的员工,需要先进行培训,以及三个月的试用期。”

    “等到试用期满,能力合格并且愿意留下的,便专正为揭阳军粮厂的正式员工。”

    “每月发二钱银子的月钱,校绩优秀时,另有奖金……”

    潘雪儿还没有说完,关于奖金的事情。

    难民们闻言,便瞬间一片沸腾,纷纷争先恐后抢着报名。

    “我要加入!”

    “我要加入!”

    “东家,给我留个位置!”

    “从今往后,我生是揭阳军粮厂的人,死是军粮厂的鬼!”

    ……

    潘雪儿急忙挥手示意,让庄客们负责统计,将每个人的姓名籍贯,都登记在册。

    待到登记完毕之后,便大手一挥,率领难民们离开江州,浩浩荡荡前往揭阳镇。

    看着一份份统计的名单,潘雪儿满意笑着点了点头。

    穆弘凑上前看了一眼,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嘶……”

    “这一上午的光景,便招到了三千多号人?”

    “东家,这……这未免有点儿太夸张了吧?”

    穆弘想到,以金莲姐的智慧,招工的计划,会非常顺利。

    但是没想到,竟然能有这么顺利。

    要知道,他们其实根本没有做什么。

    仅仅只是花了一早上的时间,熬些粥,炖些肉,蒸些馒头而已……

    “这有什么好奇怪的?”

    潘雪儿耸耸肩笑道:“穆弘兄弟,我且问你,为什么会有难民?”

    “这……”

    穆弘挠了挠头,显然这个问题,对他这名从小衣食无忧的穆家庄大少爷来说,有些困难。

    “因为朝廷昏庸,官吏无道,难民们没有活下去的希望,没有谋生的方法,又没有劳动的动力,所以才每日聚在一起,混吃等死。”

    潘雪儿淡笑着解释道:“而咱们今日的粥肉白馍,让他们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

    “咱们的揭阳军粮厂,给了他们谋生的方法。”

    “我所开出的待遇,让他们找到了劳动的目标。”

    “所以,自然是一呼百应,无所不从咯!”

    穆弘若有所思点了点头,而后憧憬道:“现如今筹措到这么多人手,咱们军粮厂,是不是过几日就可以开张了?”

    “还不够!”

    潘雪儿摇了摇头道:“按照我的预期,六大部门最起码要招到一万人,才能确保军粮的产量和质量。”

    “可是……这江州城北的所有难民,都已经被咱们招去了。”

    穆弘困惑道:“剩下的人,咱们到哪里去招?”

    “穆弘兄弟,你这是哪里话。”

    潘雪儿闻言,耸了耸肩笑道:“江州城,又不仅仅只有一个北城门。”

    “还有南城门,东城门,西城门呢?”

    “如今这世道,什么都缺,就是不缺灾民和难民,不是吗?”

    穆弘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心中对潘雪儿的钦佩,又提高了几分。

    “穆弘兄弟,这几天你辛苦些,每天早晨都带庄丁们熬粥炖肉,分别在东、西、南三个城门架棚施粥。”

    潘雪儿淡笑着说道:“如果难民们不敢吃,就用我今天的办法。”

    “条件的待遇,也都按照我刚刚说得来。”

    “只要咱们足够诚心诚意,那么仅凭难民的力量,便足以撑起咱们揭阳军粮厂!”

    往后的几日,所有人都忙碌得热火朝天。

    穆弘、穆春带着庄丁们,日复一日地熬粥炖肉,每天都能带回两千多号人来。

    张顺带着渔夫们,兵分几路游走奔波于各地。

    每从一个的地方回来,都能装满十几辆马车。

    按照潘雪儿的吩咐,一拨人前往张家粮栈,运回来十万斤稻米,十万斤白面。

    一拨人前往醉仙酒家找曹正,在他的帮助下,采购了上千头肥猪和鸡鸭。

    一拨人前往清风山,运回来一万斤精盐。

    一拨人前往开封府,找韩明泽取回自己提前向祝确索要的五万斤青菜、五万斤白菜。

    此外,还顺便扫荡了沿途各个州县的工行和药行。

    采购了大量的碳酸钠、焙烧硅藻土、铁粉、铝粉、焦炭粉、活性炭、生石灰,有多少要多少。

    没两日,柴皇城也带着儿子和商会的成员们,来到军粮厂,帮助新来的难民们,安排住处。

    并且,按照难民每个人的所长,以及曾经从事过的行业,给他们分工到各个部门。

    譬如会做饭的,别管是在饭馆当过大师傅,还是在乡间做过大席,统统安排到加工部。

    农民出身的,基本上都有一把力气,分到最耗费体力的处理部。

    爱听戏的,会说书的,则统统安排到外销部,跑业务,拉生意。

    当然,作为军粮厂的老板,潘雪儿也没有闲着。

    她在穆家庄的后院,种下了自己的三枚心想事成种子。

    分别种下辣椒、玉米和红薯。

    按照正史,这三种作物,基本上,都是在明朝的时候,才传入华夏的。

    潘雪儿让三种作物,提前数百年便出现,自然是有他的用意。

    边关气候严冷,常年天寒地冻,许多将士的棉衣无法供应,每逢大雪之时,几乎冻得寸步难行。

    辣椒,不仅可以用来驱寒取暖,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治疗风寒。

    就算不论功效,单单是口味,也可以给将士们的味蕾,来一波热情似火的冲击。

    玉米,产量大,储存方便,价格比精米低廉,口味却更加优秀。

    待到日后,可以用作军粮的主食,必然会大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