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玄幻奇幻 » 玄仙集 » 第78章:六境丹理

第78章:六境丹理

    元精日壮,百日筑基,虽然只是说次数多了就会达到筑基,但也有一定时间量度,一般每天修炼三四个小时的功态,三五个月就能达到第三层玉液还丹。

    达到了第三层并不代表第二层的功夫就完美了,根基不固,未来走的就不会太远,南宫仙教徒弟,那是按照天仙的标准,每一步都得是完美达成。

    端木雅在第二层炼形的过程中,并不会有退病的现象,因为她的根骨已经足够纯净,所以就没有炼形功夫退病的现象验证,只有采药一阳现。

    仅仅这一步就又消耗了近千年寿元才凝聚出一团元精,这元精在肉体的下丹田位置,但却藏在气海内更高一维度的元精之府里面。

    《西游记》中的东海就相当于人体的气海,龙宫就是精府,定海神针铁就相当于这个精府内的元精,也是丹道抽铅添汞里讲的铅。

    这个元精之团,自己感觉像铅铁一般坚硬,但解剖肉体却完全找不到;因为元精存在于生命精华的抽象层次,它化生骨肉,但它不是骨肉,如果非要强说,那骨肉中的生命力就是元精。

    这第二层次的意识状态就是细念住的意地范围,大药功成,上三关天梯而入脑府泥丸宫,元精入泥丸宫,遇见神府,谓之立金鼎。

    这个金鼎不是精元,不需观想,它就是细微的意识状态,也可以叫做止虑后的纯净心神状态,丹道叫做识神退位,瑜伽师地论叫做无寻无伺。

    在这种近乎无主观意识的清明状态中,大药过三关入泥丸,与神火相交,产生元气,从气脉中下透重楼,注入降宫心府,谓之玉液还丹,玉液就是元精与神火相遇后,蒸腾出的元气能量。

    元气产生时,在肉体血脉层次,口内津液香甜,这是一种功态表征,但这津液只是比较有营养的口水,并不是玉液,玉液也不是物理层次的存在。

    而那团元精也不会完全转化成元气,元气入中田气府,元精还会从胸骨气脉中下入气海的精府内,这是玉液还丹的一个完整过程。

    丹道第三层就是无限的积累精元功夫,炼精化气,转化出足够的元气,元气充足后,精府的元精也会更加精纯,就会从气脉中顺着任脉的方向上行淬炼骨肉。

    这个淬炼过程叫做玉液炼形,玉液炼形的气脉循环跟任督循环是相反的,这是第三层玉液还丹后才有的功夫,肉身的精力不止是充沛,简直就是旺盛。

    精力充足的时候,还在凡人心性层次的修士,难免就会产生浊思淫欲,所以这个阶段要饮食洁净,男不见女,女不见男,耳不听,眼不见,心不想,是最好的状态。

    要是真忍不住,那就泄了再接着修便好,并不会有什么危险,也没有多大的损失,凡人不求长生的,一般止步于此也能百病不生。

    而专心修道的人,他们的内心追求高一些,所以意识的细微程度还得继续提升,前面已经从粗沙子研磨成了细沙子,在第三层功夫时,要达到识神完全退位才能有筑基的可能。

    识神退位是怎样的呢?

    瑜伽师地论里讲了三个次序过程,在内境意地状态,意识经历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达到识神完全退位,主观意识完全放下。

    有寻有伺,就是意识收敛入体内空间时,觉触离开体表,收入体内,视听的力量混为一体,叫做内触,开始能捉摸精神层次的存在。

    所谓的意地,就是第六根意根,根就是存在体的意思,意根就是无形无相的存在体,而前五识是不产生思维力的,只接纳信息,处理器是第六根。

    而第六根有两个能力,一个是储存,一个是处理,有逻辑的思想作用,都是第六识,第六识对应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中的法尘。

    想法想法,想即是法,一切意识作用,都是法尘。

    意地虽然起步很低,但却上限很高,贯通于整个四禅八定的修行过程,即便是丹道修士的修行过程,也是这个意识分段,最终不论佛道,都要进入意识的根本处。

    而在修行过程中,寻伺,寻的就是心中杂念,以伺机清除,所以心念细微后,静止居多,就不用再寻找杂念,只用等杂念出来再去理会,这就是无寻唯伺。

    这一切的心念活动,最终要达到的就是无寻无伺,就是既不寻找杂念,也不清理杂念,为什么呢,因为内心纯净的连觉察的念头都没有了,哪里还有杂念呢?

    所谓一灵独耀,迥脱根尘,就像下过雨的溪流里,泥沙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变的清澈通透,这就是脱离了根尘的状态。

    那么意识在意根中,就像是沙子落在了清净定水中,心的力量不停留在沙子上,那这意根定水就是透明清净的,这就是修士的心境意识状态。

    心的主观力量注入沙子般意识里,就离开这透明清净,不清明就会有浊乱思想,思想混乱就会昏头转向的想错做错,这就是凡夫的心思状态。

    所以丹道的第四层筑基,就叫做返先天元神现,识神就是念想思虑,是主观意识,元神就是意根境性,识神退位,元神自然会澄澈而现。

    所以玉液炼形虽然主要是淬炼骨肉脏腑,但是脏腑里藏着魂魄之精,魂魄洗炼洁净,身上的俗气自然减少,不能超凡,也能脱俗,这便是炼气化神的妙处。

    四禅八定中的初禅,最大的一个现象就是心一境性,所谓境性,就是那个内境的空明感,达到初禅时,心的觉触力会从意识上脱离,回归到空明感中。

    所以禅定中也可以起意识,只是那个意识就像清澈水中游动的鱼,自己清楚自己在思考什么,那时候就是冥想,如果永远保持这个意识状态,那就可以永远不会走神,不会疲劳,不会昏沉迷昧。

    在定中,不会犯迷糊,永远都会保持在清醒的状态,而出定后就会回归肉体觉触为主,基本上思想还是以主观意识为侧重。

    而丹道的修行则加上了元精和元气的修炼,出定之后,意识还能被元精和元气保护着,因为精气的纯净度已经达到了先天层面,所以日常也能拥有一定的定性状态。

    在返先天以后,元精和元气融合成新的生命能量,叫做真元,也可以叫法力;到这一步,肉身因为真元的作用,觉触随时都与精神相融,便可以朝着形神俱妙的路子走去,这也是丹道为什么叫做长生久视的原因。

    虽然第四层次的意识已返先天,但也只是返入先天之境,并不是成为先天之物,所以意识还是后天之物,只是暂时跳入先天澄澈之池。

    丹道在这第四层次叫做筑基结丹,筑大道圣基,凝结先天气性,澄澈不散,谓之为丹。

    结丹后依然还在玉液炼形的阶段,会再度深入的淬炼形神,以至于达到金液还丹后,才算玉液炼形功满。

    丹道的功夫验证跟禅定不同,禅定是内境中的意识深浅粗细的变化,而丹道在内境中还会有功态相应的内景出现。

    比如刚结丹后,内景中会出现日出日落的现象,但是功夫深入后,这模糊的红日就会变换成明亮的白月,这日月就是真元的明暗强弱现象。

    比如大气层上的日月星辰,都是光影折射而来,那内景中的功态现象也是自身体内的光相投射而成。

    但是也有出现草木山川等物的,那都是意识投影的现象,如果出现闭目透视的能力,那就是意识力获得滋养,神识发生外展,等到意识力量平和下去,这些粗糙现象就会消失。

    内景的日月是自然功态现象,不用想象,功夫到时,自然明亮;等到定中,意识能够缩小到黄豆大小,那定力才算是能观黍米。

    一粒黍中藏世界,黍米也不是实景,也不是内景,这个黍米就是自己的意识本体,到了这一步,才能知道识和意是两回事。

    这是内心的意识境界,从初禅到三禅,大致要经历这些现象,对应丹道的先天境界,也就是玉液炼形炼气化神的阶段。

    形与神洗炼纯粹,不论是意识的纯净度还是肉身精元的纯净度,都达到了凡人的极限,肉体似乎没有体重,日常都身轻如燕,像走在棉花上一样。

    这就是地球上丹士们定义的人仙层次,而这也还只是处于凡人的极限,脱俗而未超凡,还是红尘中人,未悟玄妙道境。

    只有胸中五气洗炼纯粹,身中阴阳烹炼成熟,元阴元阳熏蒸,无孔笛,两头吹,从会阴到百会,通透无碍,可以预知福祸,又能延年益寿。

    五气朝元圆满之时,内境中的日月会同时出现重叠,就像同心圆一般,日月合璧,产出真种,然后真种退藏,进入返璞归真阶段。

    这个功景只出现在修精炼气的方法中,只修禅定的话,基本不会出现这现象。

    进入返璞归真阶段,一切气脉运行现象都会消失,一切内境光影都会消泯,身体的沉重感也会再度出现,这并不是修错了,只是进入了更高的地仙维度。

    返先天只是暂时进入先天之池,而返璞归真后,意识完全质变成先天之物,也就是说从此以后,形神不二,不失凡身得道身。

    所以金液还丹后,又称为地仙之境,也叫结道胎,是主观意识经历五气朝元的玉液炼形洗炼逐渐质变到了先天层次。

    到此可以叫做超凡,返先天叫做脱俗,等到道胎成熟,脱凡胎换仙骨,便是入圣;而丹道修士在金液还丹后已经有了内圣之姿,也算是具备了圣性,叫做陆地神仙。

    正常修士从第一层开窍算起,三五个月结丹算是上好资质,一年达到五气朝元没有问题,至于能不能悟道进入第六境,那就看天命了。

    没有明白人教授,自己摸索的话,很多人都会止步于第二层炼形采药功夫,因为炼形退病会发病气,看起来像是练功生的病,很多人便惊吓退却了。

    有一些资质好的能够达到玉液还丹,但却因为识神心思不能放下,终身止步于第三层玉液还丹,可以百病不生,而不能入先天之境。

    还有些资质上好的人,身心无病,能够返入先天之境,能开智慧,发起异能神通;或达五气朝元,能预吉凶,若修术法,可以御使鬼神。

    但凡人自己摸索修行,最多也是止步于五气朝元,做个长寿术士;若不修德行,恐怕还会沦落到江湖恩怨中,术士争斗,下场不免凄惨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