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独夫朱厚照 » 第32章 登基政策(二)

第32章 登基政策(二)

    “那怎么行?一份登基诏书怎么还有分两次发的?”倒是坐在一旁的谢迁率先忍不住发话了。

    那是你见的太少了,一份诏书分两次发怎么?我大明后面还有一年共用两个皇帝年号呢!

    “古往今来谁也没说新政就一定要都放在登基诏书上发,难道晚几天发出去就不是新政了?”

    说完朱厚照又补充道:“谢阁老放心,朕也没有说不发,而是等文武百官都达成一致,没有意见了再发。”

    谢迁十分不理解:“陛下,民间尚且有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朝中文武百官成百上千人,怎么可能达成一致。宵小之辈反对,陛下何必又参考他们的意见。”

    “谢阁老,你现在的宫衔是什么?”朱厚照又开始问不相干的问题。

    “臣现在的宫衔是少师兼太子太师...陛下问这个作何?”谢迁十分疑惑。

    “咳!朕在东宫之时,听说你们旧阁臣三人都是身怀绝技,外人称:‘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话说朕即位以后,你谢阁老貌似一直都没有出来吵过架,有几次朕看你想挺身而出,但是让李阁老他们给拦住了。

    朕给你个机会,你去放心施展,下次朝会的时候,就委派你去和英国公他们吵架去吧,吵输了朕不罚你,吵赢了给你加宫衔。”

    谢迁闻言鼻子都气歪了,老夫擅长的是侃,不是辩,这两者区别大了去了。再说老夫为什么要被你当枪使,你自己怎么不去和英国公他们吵架。

    更何况,宫衔这个东西,到了明代就已经不再是实权官职,而是虚衔了。自己现在位列阁臣,宫保这个东西对自己来说,用处实在不大。

    小皇帝打得一手好算盘,拿无本万利的东西让自己去给他干活。

    这边三人各抒己见、坦诚交流了一番,那边焦芳却是刚刚看完了这份奏疏。

    见有些冷场,焦芳说道:“在下以为,这份奏疏的本意是好的,但是以我观之,的确不能操之过急,最近寿宁侯谋逆一事闹得沸沸扬扬,勋贵们人人自危,如果再把他们的这些得利之处给收回,怕是会心生不满啊。”

    谢迁立刻反驳:“为什么要顾虑他们的感受?如今国乱岁凶、四方扰攘,唯有强者可立于世。陛下贵为天子,如果不能趁着即位之初,一鼓作气改革旧制,等到后面没了心气,更不会去与这些蠹虫斗争。”

    焦芳被呛得满脸通红,声气不足的回道:“谢阁老说得也是,但在下还是觉得没必要如此急于求成,事关多方利益,关系盘根错节,还是要有所顾虑的。”

    “我们都是为国尽忠,有何顾虑?虽千万人,吾必往矣。”谢迁正义凛然地说道。

    “欸,对,要的就是这种效果,谢阁老,下次朝会吵架的事情就交给你了。”谢迁刚才的表现朱厚照看在眼里,对此拍手称赞。

    谢迁一阵愕然,这担子怎么就还是落到自己头上了。

    “你们内阁今天辛苦一些,趁着时间还早,回去把那三十七条的旨意给拟出来,今晚就发出去。就这么决定了,散会。”

    说罢,朱厚照也不管三人如何,径直回广寒殿去了。

    等朱厚照离开,谢迁心生不满的问李东阳:

    “阁老,要不要行封还圣旨之权。”

    李东阳摇了摇头,又朝旁边的焦芳努了努嘴,对谢迁说道:“你封还了陛下的圣旨,就不怕陛下越过内阁,直接发中旨吗?”

    谢迁和无端牵涉其中的焦芳皆是无语,朱厚照的性格的确像是能干出这种事的人。

    “事情老夫有了些计议,回去再说吧。”

    三人站起身准备离开,李东阳即刻质问焦芳道:

    “守静,你适才为何要附和陛下,说此事需要徐徐图之?”

    焦芳朝李东阳行了一礼,恭敬回答:“首揆,你与谢阁老二人乃是先皇托孤的顾命大臣,自然可以直抒己见,可在下是刚刚入阁,资历尚浅,尚且不敢与陛下争锋,所以暂时还是要充当和事佬,居中调和啊。”

    李东阳有些不满,教训他道:“先皇殡天,新皇年幼,正是我等施展才华的大好时机。陛下年幼,容易被奸佞之辈蛊惑,所以做事瞻前顾后。

    你并非是会推入阁,而是传奉入阁,外边对你的风言风语不少。但你也是我甲申科的同榜,我始终是信任你的。所以,你既然入了阁,那就要胸怀天下,不能事事都随了陛下的心意,以图逢迎幸进。”

    焦芳一脸惊恐,毕恭毕敬道:“首揆教训的是,在下受教了。”

    李东阳仰天长叹:“唉,希望你能了解我等的用心。

    走吧,回文渊阁拟旨。”

    说罢,李东阳转身而去。

    就在李东阳转过去的瞬间,焦芳眼中的阴鸷之情一闪而过。

    当日傍晚,内阁将拟好的诏书,交给司礼监派出使者,通过四百里加急,发往大明两京及十三布政司,再由他们逐级下发,直到底层。

    诏书中包含的三十七条政策共分为四大类,第一是大赦天下,除了十恶之罪外,其余罪行依律赦免或减刑;对于犯罪状况较轻的文武官员,追回损失的钱粮之后,一律官复原职;各地官员因故停支的俸禄继续发放等等。

    第二是招抚逃亡,卫所官军逃亡的一律既往不咎,流民可以就地安置等等。

    第三是蠲免欠款,弘治十七年以前各地所欠的一应赋税,全部蠲免,不再征收。

    第四是减免赋税,对于弘治年间要求百姓上缴的一切实物,一律减半,同时召回部分征收实物冗官等等。

    至此,朱厚照的登基诏书算是彻底完成。

    内阁之中,李东阳看着正在阅览题本的谢迁和焦芳,支了个借口,便离开了文渊阁的内阁值房。

    在外面,他拦下自己的一个心腹书吏,对他吩咐到:“你出去一趟,告诉户部、兵部、工部、刑部、礼部的堂官,以及都察院的左都御使,让他们今晚到我府上一叙。”

    那书吏应了一声,便往棋盘街各司衙门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