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从秦末建立千年家族 » 第六十二章 王司徒(七)

第六十二章 王司徒(七)

    一年多后

    熹平五年(公元176年)

    河南尹

    缑氏县

    缑氏山

    “桀德,惟乃弗作往任,是惟暴德罔后。亦越成汤陟,丕厘上帝之耿命,乃用三有宅;克即宅,曰三有俊,克即俊。严惟丕式,克用三宅三俊,其在商邑,用协于厥邑;其在四方,用丕式见德。”

    王允之子王定正在学习《尚书》,并且非常用心。

    “玄德,他好认真啊,每天都在看书。”一旁的公孙瓒对于认真学习经书的王定感到不可思议。

    “这算什么,听说他六岁开始守孝,十八岁才结束守孝,守孝时长十二年,乃当世守孝第一人呐。”刘备抚摸着一只小奶狗,这般说道。

    他不喜欢读书,他来缑氏山只有两个目的,一是蹭一蹭大儒卢植的名气,二是进入士族圈子,结交一些名人。

    是他的同族长辈刘元起看他刘备长相英俊、又自命不凡,觉得刘备此人将来必定飞黄腾达,于是给了刘备一个拜师卢植的名额。

    这其实算是一种投资,就如同吕不韦投资秦异人,成功了就是血赚,失败了也只能自认倒霉。

    至于王定,则是因为守孝十二年,从而积攒了大量个人名望,加上又是辽东王氏子弟,于是也得以拜师卢植门下。

    “呵,要不是我岳父硬把我塞到这来,我才不想来这读这些腐儒之书,现在我的故乡幽州时不时就要被鲜卑人和南匈奴人侵扰,我恨不能现在就回到幽州,马革裹尸,也不枉费我这七尺之躯!”相比较于在这里读四书五经,公孙瓒一门心思都是驰骋疆场,杀戮那些草原胡人。

    “将来我刘备回到幽州,定要同师兄你一起上战场,一起杀胡人,一起报效国家!”刘备一边撸着手里的小奶狗,一点热血沸腾道。

    “好!只要有我公孙瓒一口吃的,就有玄德你一口吃的,你我师兄弟同心协力,必定闯出一番名堂!”公孙瓒爽朗大笑,他很喜欢自己刚结交不到两个月的这个师弟刘备,觉得刘备这个人很不错,非常符合他的口味。

    “两个粗鄙武夫,真是朽木不可雕也。”一旁的一个士人嘲讽道。

    “怎么,伱小子不服气?要不要跟我公孙瓒比划比划?”公孙瓒撸起袖子就准备打人,他这暴脾气,有火气就要当场发泄,哪管什么后果。

    “你们在做什么?”这时,王定走过来,对着公孙瓒等人问道。

    “见过王师兄。”一众学子纷纷给王定行礼。

    在卢植的众多学生中,王定无疑是最有天赋的,对于儒家经书研究颇深,加上有【守孝十二年】这个光环伴身,在场的其余学子都对王定很尊重,就连公孙瓒和刘备二人也不例外。

    “没什么,只是有些小人聒噪。”公孙瓒说完还瞪了那个士人一眼。

    王定摇摇头,坐到一棵巨树的树根上,继续温习经书。

    其余人也各自聚成一团,形成好几个小圈子。

    这些小圈子或是讨论经书,或是议论时政,又或是畅想未来。

    而在公孙瓒、刘备、刘德然等人的这个小圈子里,他们便正在议论时政。

    “去年时,蔡议郎(蔡邕)请求朝廷撤销《三互法》,但朝廷没有同意。”

    “真不知道陛下是怎么想的,自从三互法颁布后,好多州没有刺史,好多郡没有太守,一些县还没有县令,搞得天下乱成一团。”

    “陛下肯定是被宦官蒙蔽了,一切责任在宦官,都是宦官的错。”

    “只要铲除宦官,天下也就太平了,百姓也就安居乐业了。”

    “安居乐业,谈何容易,今年我们幽州又被南匈奴和鲜卑人劫掠了。”

    “可惜我大汉已经没有了王优安和王明玉,不然区区匈奴人,何惧之有。”

    “真是不明白,世代将门的辽东王家,怎么这一百年来再也没出过武将,全是出的儒士,难道他们家族已经儒学化了吗?”

    “看看王子安那一心专研儒家经学的样子,谁能想到他居然会是王优安的后人呢?”

    “贤臣配明主,天下方能有救,现在贤臣多的是,我们就是贤臣,唯独就是没有明主,唉……”

    “话也不能这么说,当今天子虽然好色荒淫,在后宫豢养美女无数,但也曾多次下令减免百姓赋税,虽不是什么明君,但也不是昏君,只是被宦官蒙蔽,才会发动党锢。”

    “若是要说明主,汉室宗亲里,最仁义之人当属刘伯安(刘虞),若是刘伯安能当皇帝,天下就有救了。”

    “呵,在我看来,那刘伯安不过是腐儒罢了,自以为用仁义就能感化蛮夷,然而,唯有死亡才能让蛮夷安分,我公孙瓒此生的信仰就是要把蛮夷杀到绝种!”

    “大错特错,昔日段纪明也想把羌人杀到绝种,结果呢?羌人造反越来越多,根本杀不完,真正平定羌人还是得实行仁义。”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时,卢植来到这片竹林,眼见众人有的在温习经学,有的却在逗弄飞鹰走狗,倒也不在意。

    他的这些弟子里,很多都是关系户,也没指望他们能够继承自己的衣钵。

    诸如刘备公孙瓒这种专门来走过场蹭名声的,一百来个弟子里有九十多个都是,真正能够静下心来学习经学的只有二三十个。

    这二三十个里,又只有王定能让卢植感到满意。

    “见过老师。”

    看到卢植前来,刘备连忙放下自己的小奶狗,对着卢植行礼。

    虽然他不喜欢读书,但不代表他不懂礼数。

    他只是单纯地对儒家经学不感兴趣,但为人处世基本的原则还是有的。

    “嗯。”卢植点了点头,没有太在意。

    他收了一百多个学生,刘备公孙瓒只是众多学生里非常不起眼的之一。

    “见过老师。”

    与刘备公孙瓒不同,王定更加显得温文儒雅,整个人自带一股书生气息,个子不高,只有七尺二寸(172),而刘备身高七尺五寸(178)。

    “子安,读书不必寻章摘句,更无需咬文嚼字,只需要大概了解意思就行,我们读书是为了通过书籍明白世间真理,而不是把书籍当成自己人生的一切。”卢植虽然是大儒,但他对于儒家经学有着自己的态度。

    同样是大儒,他的师兄郑玄更加注重经学本身,要把经学里的每一个字都研究透。

    而他则认为,读书是为了从书中领悟先贤们想要传达给后人的思想,而不是咬文嚼字卖弄学问。

    “学生明白。”王定恭敬回答,但依旧对经学研究非常细致,恨不能连经学里一个字的一个偏旁都要反复研究三天三夜。

    为什么先贤要写这句话?为什么要用这个词语?为什么要用这个字?为什么要用这个偏旁?为什么这个字要放在这个位置?先贤这样子写是不是在书中偷偷地隐藏了什么大智慧、大秘密等着我们这些后人发掘?我们这些后人研究经学是不是只看透了第一层和第四层,其实还有第五层没有被我们研究出来?

    先生们,这可是先贤的书呀,要把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好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