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都市言情 » 都重生了谁还追妻啊 » 第56章 收购受阻(求追读)

第56章 收购受阻(求追读)

    1988年的周慧敏还没有获得“玉女掌门人”的称号,但却已经初现端倪。

    这位因为在《大时代》电视剧中饰演小犹太一角,而被后世无数男人奉为梦中女神的女艺人,当下只不过是一个刚刚签约TVB的新人。

    但能以一介新人之姿,就能主持《劲歌金曲》这档大热音乐节目,足可见其能力。

    当然,这份能力除了其本身对音乐的喜爱和了解之外,还包含了她的美貌。

    而《劲歌金曲》这档节目也成为了她人生中最大的转折点,她的性格与外表飞速获得全港男人的喜爱,也是从这档节目开始,周慧敏的起飞速度便没有停歇,下半年不仅与铁肺林子祥合拍电影,拿到了金像奖最佳新人,还发行了个人首张唱片,并获得金唱片奖。

    起步很高,自此以后也是一发不可收拾,在华语影坛一度红的发紫。

    除此之外,众所周知的是,周慧敏的人生和情感之路也并非坦途。

    她父亲早亡,因此是遗腹子,与母亲相依为命,早年生活较为孤苦,尤其还笃信道佛,因此在算卦中得出结论,早婚早育是福分,否则一生命运多舛。

    这个结论把她吓到了,再加上她本身就是恋爱脑,因此在主持《劲歌金曲》期间,就与搭档陈德章传出绯闻。

    但周慧敏是个观念传统的女人,即便碍于卦象,答应尝试恋情,但对陈德章却始终保持着一些距离。

    不过陈德章也是爱死了周慧敏,承诺随便给,积极为两人的婚房筹备资金做准备。

    但可惜屋漏偏逢连夜雨,陈德章赌徒性格暴露,他以小博大,用来买房的全部资金都投资挪用,结果赔的分文不剩。

    而彼时周母又必须要求婚房保障,于是在打拼了一两年,事业不见起色,给不了任何保障的陈德章,最终在这段感情中黯然退场。

    这也是因为两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因为从签约《劲歌金曲》担任主持人开始,周慧敏的运途便越发向上,远远的把陈德章甩在身后,也正是在此期间,倪匡之子倪振趁虚而入,并最终抱得美人归。

    但可惜倪振天生花心,婚前婚后出轨十多次,甚至与姑姑亦舒和父亲倪匡都因此闹得不可开交。

    但无论闹得如何喧嚣,只要倪振重新认错,态度诚恳,最终却依旧被周慧敏选择原谅。

    而此时的周慧敏,刚满二十岁,正是天真烂漫的时候,还不知道后续两人的孽缘,此刻只觉得对方温儒尔雅,有很好的谈吐,又是大作家倪匡的儿子,因此心底也并不反感倪振的靠近。

    不过她目前正在被主持搭档陈德章狂追不舍,刚答应恋情,她便不会去逾越心里那条线。

    而且碍于卦象,她一度也想早婚早育,再加上陈德章一表人才,能写会唱,这便让周慧敏在心底打开一扇门,给陈德章留了一个机会,并在最近尝试着为两人的未来规划蓝图。

    “阿敏,你几时下班,我可以接送你。”

    办完了入职手续,倪振便手持着一张报纸,热情与周慧敏相邀,并指着报纸上的内容说道:“我跟金庸老师很熟悉,《明朝那些事》即将出版成册,你如果喜欢这本小说,我后续向《明报》索要一本《明朝那些事》的作家签名版送你。”

    “啊?不了,不了,我还没有读这本小说呢。”

    周慧敏白皙的脸蛋升起一抹红晕,倪振的热情让她有些惶恐不安,她不傻也,知道对方此举明显是对自己有意,不过她观念传统,如今正在尝试着与搭档陈德章交往,在此期间,自然不会逾越这段感情。

    因此哪怕倪振与周慧敏在1988年相识,但两人在一起的时间,也是在1991年,周慧敏与陈德章正式分手之后。

    “我今天听节目组的很多老师也都在谈论这本书,回去后我一定看。”

    周慧敏再次坚定的说道,虽然说她只喜欢言情话本,对于历史小说并不感兴趣,但为了遵从台里的规划,凸显自己“爱读书”的人设,她也只能硬着头皮允诺。

    “那好吧。”

    倪振有些失望,这份失望甚至表现在他的脸上,一度让周慧敏内心感到歉疚。

    等倪振离开,周慧敏也收工了,男友陈德章去跟乐队小伙伴一起练习新歌,她则乘坐电车回到位于新界的家,目前她与母亲一起居住,平日里也是母亲照顾她的饮食与起居。

    一路上有不少观众都认出了周慧敏,纷纷过来热情打招呼,周慧敏也都笑着回应。

    从楼下报箱里拿出她订购的《明报》,回到家中,与母亲交流了今日的工作状况,饮食过后,周慧敏便回到自己的卧室,坐在地摊上,倚靠着床沿,拿起《明报》阅读起来。

    她首先看的是卫斯理系列小说《背叛》,虽然是科幻小说,但对于人性和情感的思考极为深刻,这也是倪匡所擅长的领域,也让周慧敏每日都在不断追看卫斯理系列。

    不过倪匡的连载速度太慢,而且不时会拖稿,经常会看不到更新,单就版面上的一部分内容,她只一会儿便看完了。

    旋即她想起这两天港内很是火爆的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于是便翻阅报纸,很快便找到了连载内容。

    在正文之前,还有作家金庸为这本小说填写的注脚。

    不仅是为《明朝那些事》的专业内容背书,注脚里还特地提到了作者林书平。

    “虽是清秀俊逸,少年之姿,却惊才绝艳,文采四溢,宛若当年倪匡出道,但更稳重,更内敛。”

    只这一句话,便让想象力非凡的周慧敏留意,瞬间浮想联翩。

    年轻,有才华,相貌俊朗,翩翩佳公子……

    她甩了甩头,把不好的念想甩出去,然后便聚精会神的看了起来。

    “一切的事情都从1328年的那个夜晚开始。”

    “农民朱五四的妻子陈氏生下了一个男婴,大家都知道了,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朱元璋……”

    “大凡皇帝出世,后来的史书上都会有一些类似的怪象记载,比如刮风啊,下暴雨啊,冒香气啊,天上星星闪啊,到处放红光啊,反正就是要告诉你,这个人和别人不一样。朱元璋先生也不例外,他出生时,红光满地,夜间房屋中出现异光,以至于邻居以为失火了,跑来相救(《明实录》)……”

    ……

    《明朝那些事儿》为什么会在后世如此火爆,甚至被许多史学家奉为圭臬?

    就是因为它言语风趣,通俗易懂,以小说创作的手法来叙说历史,完全区别于同类书籍。

    它对于明清历史的普及,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因此哪怕不爱看历史小说的周慧敏,不一会儿便看入迷了,甚至随着剧情的展开,不时会心一笑,到最后甚至会流连忘返,重新翻到开头细细阅读。

    而此时此刻,因为金庸的大力推荐,以及《明报》庞大的订阅量,就导致全港与周慧敏一样正在阅读《明朝那些事儿》的市民,数不胜数。

    《明朝那些事儿》也迅速在香港文坛、读者圈子里爆火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武侠小说风靡的年代,尤其是在金庸、古龙等作家的影响下,人们对于中国古代有着梦一般的痴迷,很多人甚至相信小说里的剧情,认为轻功、内力等在历史上都真实存在。

    也正是因为如此,气功热才能在当下的中国大陆迅速风靡起来。

    全国各地的公园,都能看到一群中老年人正在无比严肃的锻炼气功。

    气功分为很多种。

    而在当下,最流行的一种气功,名叫“三花聚顶”,经常会在公园看到“三花聚顶”的信徒们,一个个在头上顶着铝锅,盘坐在公园里,认真的体会着体内关于“气”的运转。

    远在合肥的林书平,也遇到了这么一群人。

    在来回往返合肥、沪市四天后,林书平三人刚刚从合肥叉车厂里收购了满满当当一整个保险箱的国库券,正准备离开工厂,就被这么一群拎着铝锅,穿着练功服的人团团围住。

    有人甚至趴在了车头,只为阻止他们的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