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科幻灵异 » 探案山海经:神隐谜局 » 第五章 分五界司幽发诏檄

第五章 分五界司幽发诏檄

    碑林位于日沉山东麓,与月浮山东山先生的草堂隔河相望——

    两山之间,星隐河蜿蜒穿过,云水村由此被一分为二。

    这条河发源于村南远处的两山之间,一年四季流水淙淙、不急不缓,就像云水村的时间。

    然而,没人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更不会有村民发现,星辰日月在这条河里不会映出倒影,就像没人会思考碑林里的那些文字有什么意义。

    石碑在碑林中由内到外列次分布,孟子邻早已如数家珍,比自己家里什么地方摆放了什么东西还熟悉。

    碑林正中位置,傲然矗立着的是三皇五帝纲鉴碑,也是碑林中尺寸最大、制式最繁的石碑:

    龟趺碑座,盘龙碑首,高四丈,厚十寸有二,两侧饰以双龙戏珠浮雕。

    碑首由八龙盘绕而成,下有镂雕云盘托起,遒劲的龙身时隐时现;其中一龙前爪凌空、昂首啸天,作吞天之状,另有四条龙首伸至碑首之外,分别正对四方;其余三龙绕在篆额天宫周围。

    底部托起这座石碑的,即是断足以立四极的巨鳌。碑阳历载三皇五帝年表,碑阴则详述三皇五帝生平。

    纲鉴碑周围,则是纪事碑,由内而外分别是乾象纪事、坤舆纪事以及荒虚纪事。

    纪事碑各有四座,皆是笏头碣之制,高低有别、尺寸各异,整齐有序地分列四极正方。

    再往外,散落着各种不知名的残碑断碣,尽显荒凉。

    在人间看来,石碑上的文字,承载的不过是历史和传说,实际上,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真相,这个真相足以弥补上古时期那段历史的缺口——

    从公元前2698年至公元前2495年,这203年之间始终都是空白,没人知道在此期间发生过什么。

    即使是碑林中的三皇五帝纲纪碑,也是语焉不详。

    根据碑文显示,“五帝”之中,以帝临魁为始,经帝承、明、直、釐、裹、榆罔六代之后,即跳至轩辕氏黄帝。

    然而,帝榆罔是人类纪元的公元前2698年退位,黄帝即位已是公元前2495年。

    中间这两百年间,为什么就这样凭空消失了?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个困惑,也是东山先生一直以来致力于解开的谜团。

    他固执地认为,历史之所以出现空白,是因为有人篡改了空白之前或之后的记载。

    如果真的能拼接出这一段历史,极有可能会改写由此之后的记载。

    如今,时间和空间编织出的骗局,把历史玩弄于股掌之中,人类早已失去了通往真相的可能。辛辛苦苦用上千年梳理追溯出来的历史线,早在所谓的文明源头就被动了手脚。

    置身于空间的多维之中,在人间看,用来形容时间的“来岁月不饶人”这句话,多少显得苍白无力。

    当年,东山先生历经关山难越的非人磨难,终于有了跻身天神之列的大好机会。

    然而,他却以“志不在成神”为由,回绝了天帝的封神之恩,转而申请到一份天界保安的工作:负责天地五界的公共安全事务。

    五界,即是神、天、人、荒、冥。

    世分五界,是天帝上位后做出的第一件大事,也是这个世界经历的第二次分域划疆。

    此前,只有三界:天界、人界、冥界。那还是伏羲氏在天地初分时确定下来的,直到发生了那场三界之战。

    战乱接近尾声时,混战各方都已精疲力竭,而处于极荒之地的司幽,率领虎、豹、熊、罴从天而降,出现在战场之中,以摧枯拉朽之势罢战息兵,坐收渔翁之利。

    掌握天权的司幽,首先就是溯及以往,对这次战乱进行了彻底清算,降下一纸天诏。诏曰:

    -----------------

    混沌盘古,开辟鸿蒙;三皇治世,五帝定伦;本固邦宁,盛世承平;垂拱之化,蔚然成风。

    年久日深,变化有时。

    疏懒成性,常怀不思进取之心;怠忽荒政,多生耳目声色之欲。

    无厌之心,传位于子孙而图万世;不知纪极,堆迭以金玉其壑难填。

    规求无度,上坐天庭而又下设密都;贪权慕禄,蜗角之争以发雀角之诉。

    祸生懈惰,变起萧墙。三界相伐,起于风尘之变;兵革满道,终有锋镝之苦。

    叛乱既平,时局已定。

    罢战息兵,抱德炀和;修文偃武,铸甲销戈。

    立朝章国典,成后世不毁之制;化纲常名教,导万民遵而勿失。

    谋权者涤私愧贪,在位者各守尔典。戮力同心,以承天佑。

    此诏。

    -----------------

    司幽发布的这份天诏虽然没有指名点姓,但是各路天神心知肚明:

    看起来是大而化之地泛泛而谈,实际上各种矛头均指向的是轩辕氏黄帝。

    轩辕氏黄帝在昆仑之丘暗设秘密行宫,天神陆吾对这事儿再清楚不过;

    帝位传子这种现象,到了崇伯鲧一代,已然是明目张胆准备传给儿子大禹。

    再扒拉一下之前的传承关系就会发现,也不过是隐蔽一点的子承父业:

    玄帝是黄帝之孙,帝喾是稍昊之孙、黄帝玄孙,帝尧是帝喾次子,帝舜是颛顼的六世孙,崇伯鲧是颛顼玄孙,禹是崇伯鲧之子……

    再往前追溯,帝承、明、直、釐、裹、榆罔六代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姬姓。长此以往,整个历史就成了姬家族谱。

    为了避免这种日渐被暴露出来的现象,本来已经准备好接班的大禹,竟然欲盖弥彰地把父亲改为了“姒”姓。

    不料,半路杀出一个司幽来,这历史走向一分为二。

    有了这些理直气壮的事实,司幽把消失的两百年历史,也归咎于“三皇五帝”期间的玩忽职守,于是以荡浊扬清、革新除弊之名,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天界之上,分出神界。

    神界之中,上至于天皇伏羲氏,下讫于颛顼玄孙、大禹之父崇伯鲧,也就是“三皇五帝”。

    名义上高于天界,实则完全架空了掌天之权,给他们颐养天年,顶多算是天事顾问团,由伏羲氏主持神界大局。

    神界之下,是为天界。

    天界之中,上古神明位列其中,各司其职,掌握着日月运行之数,天地轮回之道。同时又以天为尊,立帝为号,自称“天帝”。

    天帝受命于神界,用权于人间,命从己出,权为己用。这天帝正是司幽本幽。

    天界之下,是为人界。

    人界自然就是凡人所居之处,自生自灭、芸芸众生耳。从夏启开始,年复一年地上演着家天下的历史轮回。

    但是,孟子邻和东山先生往来的“云水村”却不包含其中。

    各界划分之后,天神早就厌倦了人类之间彼此鸡毛蒜皮的争斗。

    于是,便把人类剥离出去、自生自灭,仅留云水村,存在于天界和人界的夹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