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兴梁 » 第一章 梁王之子

第一章 梁王之子

    唐,天祐四年(907年)。

    孟春元月,乍暖还寒时候,冰泮发蛰,百草权舆。

    沉寂了一季的大梁城(即开封)也再度喧闹了起来,作为梁王霸府、二十一镇七十二州的军政中枢,宣武节度使府衙自是门庭若市。

    不单如此,从洛阳皇宫到汴州使府的官道之上,往来的信使甲骑也比平日里多出数倍不止,大梁城更是少有全城戒严。

    一切似乎都昭示着一件事。

    北伐幽沧刘仁恭父子的梁王殿下要班师回镇,效上古三代,行禅代之事,化方镇为国家了。

    便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一样,梁王朱全忠改朝换代之野望也是昭然若揭。

    这从他挟天子(指李晔)东迁洛阳,弑杀天子及其后妃子嗣,矫诏立辉王李祚(即李柷)为帝,缢杀太后,诸般种种行迹当中都可以看得出来。

    也难怪近来宣武节度使府衙车马盈门,前来拜见者络绎不绝了。

    开国功臣的身份,谁人能够轻易拒绝?

    适逢梁王不在大梁城,其膝下诸子便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各方势力巴结交好的对象。

    毕竟,这位征战沙场三十年、称霸中原的梁王殿下眼看着就要步入垂暮之年了。

    身处在这乱世之中,但凡聪明人总归是要未雨绸缪一番,而当今梁王未立世子,于有心之人而言无疑是个机会。

    若是此时押对了宝,那将来即便不能如吕不韦一样权倾天下,封侯拜相、节度一方至少不在话下,毕竟论功劳,天底下除了拥立之功、救驾之功,就没有比得过从龙之功的。

    只是潜龙在渊,到底谁是真龙、谁是长虫,还尚未可知!

    ……

    与宣武节度使府车水马龙不同,距其一墙之隔,同使府后院耳房相接的独立小院却是青墙斑驳,寂静无声。

    庭院西厢海棠树下,伫立着一个约摸十三四岁的少年郎,那少年身披锦衣狐裘,身姿挺拔,面容清隽,更兼剑眉之下,生得一双世所罕见的重瞳,端得是风华绝代。

    只是此刻,少年郎却像是丢了魂魄一般,手捧一卷古书,神色木然,呆滞地凝视着前方,眸光晦暗深沉,一点也不似往常那般鲜活灵动。

    少年名唤朱友孜,本是蓝星上一大学僧,喜好熬夜修仙,某日,得一游戏,废寝忘食修炼之,时日渐久,伤及心神肺腑,羽化于寝室。

    再转醒时,便穿越到了此世,这个被后世称作残唐五代的时代。

    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这具肉身的主人也唤作朱友孜,乃是方今中原霸主梁王朱全忠的第八子,于诸公子之中年纪最小。

    关于朱温朱全忠其人,朱友孜自然知晓,虽然他并不是什么历史大触,也不是正经科班出身,但到底还是看过«残唐五代史演义»及«不良人»系列,读过一些以残唐五代历史为蓝本的穿越小说,对这位梁祖的生平有几分了解。

    然而越了解,朱友孜心中就越彷徨、越不安。

    毕竟朱温在青史之上可没留下什么好名。

    残暴狡诈、荒淫无道、雄猜多疑、滥杀功臣都是刻在他身上、十世也摘不掉的标签,其人建立的大梁王朝也几乎可以说是二世而亡,从开国到亡国,不过短短十六载。

    换句话说,如果朱友孜不半道身陨的话,必是要做亡国宗室,受尽屈辱的。

    这一点毋庸置疑,自司马懿背洛水之誓诛曹爽及其亲信党羽三族;刘裕称帝,大诛司马氏一族以来;前朝宗室在新朝就鲜有能够保全性命的,更何况方今乱世,礼乐崩坏、道德沦丧了。

    好不容易穿越一遭,朱友孜自是不愿意以这样的凄惨结局收场,只是要他一个并不得宠的公子逆天改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却又谈何容易?

    而且,最让他头疼乃至于惶恐的事情也即将发生。

    再有一年,那个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三矢雪恨”中的主角李存勖就要接过其父李克用未竟之大业,只手挽天倾,一步步逆转梁晋攻守之势了。

    那李存勖是什么人朱友孜身为穿越者岂会不知,此人乃是宋武帝一般的人物。

    十数年间,灭燕、平梁、定蜀、破辽、降岐,威震华夏,这等人物,便是太宗还魂、光武再生,怕是也要头痛不已,更不用说朱友孜了。

    虽是素未谋面,但有这么一个命中注定的宿敌在,朱友孜也不由得打起了十二万分精神,找寻着破局之法,然而他思来想去,却始终没能想到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归根到底,两人在各自集团内的身份是有着天壤之别的,他不过一个寻常公子,位卑言轻,哪里有左右梁晋争鼎形势的能力。

    “哐……哐……”

    正苦恼间,外间忽的传来门环叩响的声音,打断了朱友孜的思绪。

    “谁呀?”

    闻声,南厢倒座房立时现出一道人影,却是个身着交领袍衫,腰挽束带的三旬妇人,她行走快步如风,三两下就到了庭院门扉后。

    妇人顾氏是朱友孜已故身母李氏的贴身侍女,侍奉他母子两代人,算是家中老人、亲信中的亲信了。

    见状,朱友孜也跟着站起身来,向外望去,穿越到此世近半月,还是头一回有人登门造访呢,他心中自也有几分好奇。

    那厢,顾氏麻利的抽出门栓,“吱呀”一声,门扉应声洞开,却见门外一个身着皂色丝袍,身形肥硕的中年男子负手立于庭前,脸上挂着和煦的笑意。

    “八郎可在府中?”

    “自是在的。”顾氏笑着回话,听其言语似乎与那男子颇为熟稔。

    二人寒暄间,朱友孜也听出了来人的声音,忙跨步而出,上前亲迎:“甥儿见过舅父。”

    原来这来者不是旁人,正是朱友孜这一世的亲舅,金紫光禄大夫、检校礼部尚书、汴州豪商李公亮。

    当年朱温入镇宣武时,内有遍地饥民,府库空空,外有淮蔡兽军虎视眈眈,李氏一族为保全举族性命,曾献给朱温巨万家财充作军资,后来形势转好,朱温投桃报李,纳了李公亮之妹为妾。

    只可惜,李氏福缘浅薄,在诞下朱友孜之后不久就染疾而亡了。

    李氏病亡之后,朱友孜被朱温交给了正妻张惠抚养,然而好景不长,数年之后,张惠也病亡了。

    张惠去世之后,朱温宠妾陈氏执掌后宅,朱友孜和三个未成年且同样庶出的兄长一样,均被分出了内宅,置于别院。

    不过朱友孜的身份到底摆在这儿,即便他只是个无足轻重的庶子,也不会真有不开眼的恶奴敢轻慢他,恰恰相反,他的一应吃穿用度都是世间一等,平日里也有二三十人伺候,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点也不过分。

    若是天下格局一直如此,将来大梁立国,他大概也能混个王爵,锦衣玉食,可偏偏天有不测风云,河东道天降猛人,晋国出了个李存勖……

    “外间人多耳杂,舅父要是有话说与甥儿,还是移步厅堂吧,正巧甥儿也有一事相求。”

    问候一句过后,朱友孜礼貌性的做了个伸手虚引的动作。

    然而就是他这一个简单的动作,落在李公亮眼里,却让其面露惊容,上下打量起了朱友孜。

    “我不过是去了湖南数月,怎么此子突然就变得谦逊有礼,行事也变得小心谨慎起来了呢?

    以前这小子因为目生重瞳,自以为有帝王之相,骄横跋扈,哪里是现在这般彬彬有礼,温润如玉的模样。”

    不过转念一想,李公亮又释然了,先前的朱友孜才多大年纪,如今他年纪稍长,心智渐趋于成熟,思维也更加健全,懂得审时度势,行事周密倒也在情理之中。

    想通了这一节,他便不再纠结外甥前后的变化,转而笑对朱友孜道:“你幼时即失恃,是我看着从襁褓中长到如今这么大的,你若有所求,我这做舅舅的自当有所应,哪里需要说这些客套话。

    这么说,却是生分了,往后切勿如此。”

    朱友孜自不知道他前后性格上的反差已引起了旁人的注意,乃至于让人家狠狠地审视了一番,此刻听得李公亮出此肺腑之言,心中亦难免有所动容,忙不迭的收起手中书卷点头称是。

    而这一幕,落在李公亮眼中,不禁让他愈加惊奇。

    “八郎你不是常说‘书不足学,可记姓名足矣,安能久事笔砚,为腐儒之业’,怎的突然读起书来了,却是罕见。”

    “从前年少无知,以为书中只有义理、辞章、考据,近来听人讲史,才知王朝兴灭,俱在其中,遂决意发奋攻读。”朱友孜神态恭谨,不卑不亢回道。

    李公亮虽是商贾人家出身,但因为位列清贵又长期担任文职与文人士大夫往来密切的缘故,倒也勉强算得上博学,他听闻此言登时起了兴致:“不想八郎竟有如此深的感悟,看来果真是长大了,却不知贤甥近来都读了什么书?”

    朱友孜没料到舅舅会问这个问题,略一迟滞之后,他笑着答道:“先前读了«慎子»«申子»,近来正在研习«韩非子»«商君书»。”

    穿越之前的朱友孜是个军事发烧友,历史迷,在某吧、某乎常年与人撕逼,因此倒还真看过不少古代著作,此刻闻问便随口回应一句。

    “«申子»«慎子»«韩非子»«商君书»”李公亮反复咀嚼着这十个字,若有所思。

    这四本书皆是先秦的法家著作,大体上都是阐述御人之道、治世之道、为君之道……

    说是帝王之术一点都不为过。

    此子苦心孤诣搜集这四本书,欲何为耶?

    还是说……他在暗示什么。

    一念及此,他不禁蹙眉沉吟了起来。

    朱友孜并没有打扰他,只静静地站在旁边等待,片刻后,李公亮突然抬眸看向前者,大有文章的说道:“古人云,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此刻我算是信了,你我舅甥不过数月未见,你便与先前判若两人,若非亲眼所见,我定要怀疑你被什么邪祟附了体。”

    李公亮说的甚是认真,一双锐利的眸子紧盯着朱友孜,神色凝重,似乎是想从朱友孜的表情中发现异样。

    然而,朱友孜的脸上除了坦然,便再无任何多余的神情了,听了李公亮这话,他微微一笑,淡定从容的说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从前我未壮且是寄人篱下,自然是要藏器于身,如今我已分宅别居,也是该到了待时而动的时候了。”

    身处于乱世之中,朱友孜又岂敢有半点的疏忽大意,在穿越之初,他就为自己前后性格、谈吐上的变化编了数个理由,此刻自然不怕被拆穿,更不怕有人探究。

    而李公亮在听闻此言之后也是不由轻舒一口气,彻底放下了戒心,再回首看身侧的小外甥,意味与先前已大不相同,此子不说其他,单说他小小年纪就懂得藏巧于拙,韬光养晦,这份心机城府就远非常人可比啊!

    而心机城府,恰恰是成大事者不可或缺的一种品质,当今梁王,不就是以心机深沉、雄猜多疑而闻名海内吗?

    一念及此,李公亮心里陡然生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方今梁王未立世子,此子,是不是也能争上一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