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红楼之我要做球长 » 第十三章 考县试上

第十三章 考县试上

    柳湘莲七岁多毕业了,经过父亲介绍,国子监祭酒特批提前进入金陵国子监看书。经过近两年学习,看什么什么就会,这种超出常人的思维,让柳湘莲体会到了学霸的快乐。

    但由于没中秀才,李守中那边并不想收下学生,他只有一个女儿,不可能收两个女婿。

    叶先生同意做启蒙之师,进一步也不愿意。柳湘莲觉得他讲课还行,就请他做个先生。柳湘莲觉得更进一步也划不来,也不想制造强牵制。

    李守中是目前的最优解,其实外放的林如海也很好,现在也当上了巡盐御史,相当于丑里间禁毒署署长。

    那这一算,贾宝玉就是今年或者明年出生,也可能今年薛宝钗出生,但也没听大脑袋说他妈怀了,他有个妹妹啊?那后年林妹妹也要出生?等于主角也要齐了?

    我是不是忘了什么?薛林,宝玉,对对,少了一个史湘云。听说她是遗腹女,比黛玉小几个月。那朝廷在辽东的胜利的邸报是不是有鬼?也可能先赢后输,毕竟笑到最后才笑得最好。

    春二月,准备考试。

    县试是科举系统中最简单的一次考试,不仅题目不会太难,录取人数没有硬性要求,基本维持在十取一左右。县试是古代读书人参加的第一次官方考试,考试地点为其所在县,一般由知县(相当于县长)主持。

    县试,也就是县一级的考试,由县令担任主考官。县试内容比较简单,只考1场2个题目,考试范围仅限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根据题目写2篇八股文即可。县试考完由县令阅卷排名,通过者继续参加后续的府试。

    县试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二月举行。考前一个月,县衙会公告具体考试日期。考生需要提前报名,报名时要提交三份证明材料——“亲供”“互结”和“具结”。

    亲供相当于今天的考生基本信息表,包含祖上三代信息,包含本人姓名、年龄、籍贯、体格、容貌特征和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姓名履历,以确保你家是良民世家。

    所谓互结,是指考生要找一同参考的五位考生写一份承诺书,承诺如一人作弊则五人连坐,这是古代科举防止作弊的无奈手段。所

    谓具结,是请本县廪生(优等秀才)提供的“认保”材料,证明考生不冒籍、不匿丧、不替身、不假名,而且出身清白,不是娼优或皂吏的子孙,本人也未从事过戏子之类的“贱业”。

    这一环节类似今天的政审。县试一般考五场,分别考八股文、试帖诗、经论、律赋、策论等。

    鲁迅就曾经参加过晚清的县试。据鲁迅弟弟周作人日记记载,鲁迅当年在500多名考生中排名第137名,但在县试后没再参加府试,而是去了南京矿务学堂改读新式学校。

    考试前夕,柳湘莲第一次考试有点不放心,亲自去了县衙门口,看看有没有县试的新告示,随后又去了位于县学里的考场,摸清路线和环境。一切准备妥当后,便安心等待明日考试。

    柳湘莲觉得这是漫漫科举道路的第一小步,也是考试氛围最宽松、最没规范性的一步,各地和各地情况都不同,应该也没多难。稍稍放下心来。

    考场设在县学,柳湘莲早早地就到了大门外候考。此时这里围聚了数百人,人头攒动拥挤不堪,人群里有考生,有送考的,有当保人的。金陵是次于神京的第二大考场。

    贾知县在大门后面临时搭建的台子上高居而坐,另有人负责唱名和搜检。被点到名字的考生上前接受搜身与核查,保人也要上前进行现场担保和确认。

    柳湘莲提着篮子站在人群里等待,不时与两个保人交谈几句。忽而听到后面有人说话:“公子这次必定要中了案首。”

    柳湘莲回头一看,是父亲的亲随,虽然是为了讨个好口才,但考试前这样很容易增加压力。

    轮到柳湘莲搜身时,负责搜身的小吏拿着名册核对,“柳湘莲?”

    柳湘莲点头,“是。”

    小吏在名册上用炭笔画勾,多看了柳湘莲两眼。确实长得不错,只是年纪尚小,英姿还未看出来。

    小吏想着,估计就是改进肥皂得到圣上嘉奖的柳湘莲了,还是本县考生,就也没怎么搜柳湘莲的身。

    袖袍都没要求翻开看,只是简单的翻了翻考篮,就让柳湘莲进去了。

    考场内监考严苛,他们也就是跟着名册,确定人数有没有到齐,搜身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毕竟连县试都要作弊,举人怎么办?更何况,后面捉到舞弊,前面自然能够分润好处。秀才考试一般带上枷锁示众,枷锁这个重量可以看着重。

    但要加钱。一般不会终身取消,只是取消当次。自己孩子也要考试,判这么重干嘛?有终身被禁的吗?有。替考的和作弊被皇帝发现的,当然要从重。

    半刻钟后,柳湘莲顺利通过龙门进入了考场。一眼看到考场中的座位是临时安置在甬道两侧的,露天而设。

    眼下正是春二月时候,柳湘莲感觉金陵天气不冷不热,所以露天考试并不难受,又比搭建考棚节约经费。不像神京,可能要倒春寒。但看见其他人都穿件夹衣服,身体真虚。

    县试三年举行两次,是故每次参加的人数较多,考场也分成三处。

    柳湘莲先前领到的试卷上有考号,问过寻着小吏说的位置,坐在了一号考场第二排第三列的位置,是一个还算中间的位置。

    放下考篮,摆上试卷和笔墨砚台,柳湘莲虽然是“早有准备”的考生,但在决定自己人生命运的考场上,心跳仍不由自主加快了几分。

    我不会说,柳湘莲考试前,去贾叔叔家做客过。过年去的,正常的人情往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名榜上,前进一步就是人上人,后退一步就是人下人。任你使出十八般手段,鱼有鱼路,虾有虾路,入场无悔,这就是科举社会里的公平。但记住哦,都只是相对公平。不会绝对的。

    柳湘莲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睛开始静静地养神,他上辈子就养成了这个习惯。很管用,临战有大将之风。

    县试只考四书题两道,考试时间为一个白天。对于胸有腹稿的柳湘莲而言,一个白天的时间有点漫长了。虽然刻意降低了速度,但仍在午时就将两篇题目做完并誊写到试卷上。

    三通鼓声响起,柳湘莲从入定中醒过神来,睁开了双眼。有县衙小吏举着一张牌子,在考场中来回走动,牌子上就是这次县试的考题。

    等小吏走得近了,柳湘莲定睛望去,木牌上面贴着白纸,用朱笔写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等一章”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等三节”。

    妥了!柳湘莲的欣喜万分,彻底放下了心!他没有领会错县令贾叔的意思,果然是自己做了充足准备的这两道题!但又提起担心,贾叔到底给多少人点拨过了?能给自己优待就能给别人优待。

    金陵知府可不是自己人,贾雨村现在还不知道在哪?到时候只能让随从去翻一翻知府喜欢看什么书。提前做个准备。

    头一场考的是试四书文两篇,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且全篇不能超过七百字。

    答题时间限时一日,还算充裕。

    柳湘莲不急着开始磨墨,数了数桌上放着的答卷纸,有十四张,每张都是十四行、每行十八字的样式。卷子下还有五张空白草纸用来打草稿。柳湘莲特意多要了几份草纸。

    无论是答卷还是草纸,其右侧边缘上都印有特质花纹地的红痕,是科举时才会发下来的纸张,市面上是禁止通行买不到的。

    据叶师父讲,每年总有倒霉蛋糊了桌子,提前把草纸压满桌面包着,这是老前辈的经验之谈。如果不是书院考生,或者家里有人科举,这些细节只能用考试硬趟过去。

    这也是监考着重抓的点,若是有人带了不是这类纸张的小纸条进来,一抓一个准,不必问话,直接拉出去杀鸡敬猴。

    柳湘莲估摸着写不超过七百字,考试要求也就是最少三百。答卷数量是绰绰有余。心下有了底,开始磨墨,磨墨过程中便在构思答题思路。最开始的记忆力最好,时间久了容易考迷糊。

    随后柳湘莲提笔粘墨,在一张草纸上勾下两篇四书文的思路。而构思试贴诗时,不到一刻,就已经在草纸上写出了完整的试贴诗。

    平日在叶师傅门下学习,辞藻造诣较高的同窗们便以七步成诗作为乐子,柳湘莲是没这个诗才的,但有人啊。母亲在神京的手帕交贾敏的丈夫林如海就是探花,直接借走了试贴诗集,发动企鹅···偶不,写轮眼进行cp。

    不知道哪个好就找个买过的学。要不是神京太远,金陵的李守中感情不深,都要拿过来做结构搞复刻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