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日不落王朝 » 第十三章 见杨荣

第十三章 见杨荣

    回到乾清宫中,朱祁镇对着王振说道:“王大伴,明天请阁老来一叙。”

    “奴婢遵旨。”王振恭敬的回道。

    “皇爷,其实你不必如此麻烦,自然太皇太后同意了,您就直接给内阁下旨就是了。”王振见朱祁镇向东暖阁走去,赶忙追上。

    王振是永乐年间入宫的,见到不知多少大臣,在永乐皇帝面前,就好像鸡子一般,稍有不顺就被安排进诏狱。就现在的首席阁老杨士奇就好几次下狱。甚至人家母亲去世,都还在狱中。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过后世经历的朱祁镇反而忽视了,此时皇帝这个位置真正的力量。

    朱祁镇没回应王振的要求,径直走到平时的书桌那坐下,王振远远的站着。

    自从宣宗皇帝大行后,王振就几乎没能像往常一样,随时能够侍立在书桌前了。

    实在是朱祁镇思考的时候,喜欢边想边写,而想要真正做好这皇帝,就得利用好各种知识,但这些思路却不好让王振接触。

    好一会后朱祁镇问道:“王大伴,听说父皇在遇见困难的时候,习惯找杨荣商量。”

    “启禀陛下,当初废后之事就是杨荣大人为先帝谋划的。”王振恭敬回道。

    “既然如此,明天就只请杨荣师傅来。”

    一天的事情处理完,朱祁镇就休息了,毕竟他还要长身体。

    第二天一大早,王振就到了文渊阁。

    但就这时候,文渊阁已经忙碌了好一会了。

    此时文渊阁最大的变化就是最上首的金交椅,不再是一把,而是两把。

    自从太皇太后与皇帝来过,这格局就被保留了下来。

    不过这微小的变化,是无法改变文渊阁的繁忙的,每天大明两京十三省、六部、五军都督府、六科、督查院的无数奏疏都要汇集到这里,然后中书舍人们再将各种奏疏分类。

    分类整理过的奏疏,呈递给内阁大臣批阅,内阁为奏疏贴上自己的意见也就是票拟之后,又转交给宦官,送到宫中,交由皇帝最后审阅。

    皇帝审阅也就是批红之后,再将奏疏送回内阁。也只有这样内阁才可以根据披红的内容,拟诏。

    草拟好的诏书,还要送到尚宝司用印,按不同事情分类用不同的印,总共有二十四块印。

    天下之事也只有走过这样一个流程,才能产生有法律意义的圣旨。但这圣旨最后还可以被六科封还。

    至于不走这个流程的皇帝旨意都只是中旨,硬气的官员可以直接拒绝执行中旨,而不必需要经过六科封还,此时如果皇帝不够强势,都治不了退还中旨的官员。

    当然了,在王振看来,皇帝根本不用管什么中旨和圣旨,皇帝一道命令,内阁不都要乖乖听话,也就有太皇太后压着他才没能放肆。

    虽然天子重孝在身,宣宗皇帝驾崩不到一月,但天下的事物显然不会因为少了某一人就停止,哪怕这个人是尊贵无比的皇帝。

    忙碌无比的内阁,并没有因为王振的到来而稍做停留,直到王振到了杨士奇身前,杨士奇才停下手中的笔,起身说道:“王公公,王公此时不在宫内伺候陛下,是有什么要紧的事吗?”

    王振心中虽是看不起外臣,但表面不敢表露丝毫,对着杨士奇先行了一礼后,才说道:“瞧杨阁老说道,宫内哪有那么多急事,奴婢只是奉皇爷之命,来请杨荣杨大人去乾清宫一见。只是奴婢不敢耽误皇爷的时间,才来这么早的。”

    杨士奇听了,心中一动:“太皇太后可在?”

    王振恭恭敬敬的回道:“怎敢劳驾太皇太后,只是皇爷有问题要请教阁老。”

    杨士奇听了呼吸一滞,随即就看向杨荣,杨荣脸上喜色一闪而逝,但杨士奇还是看到了。

    杨荣对着杨士奇施了一礼,正色道:“东里公,皇帝有诏,我以为不该耽搁,这里就劳烦东里公了。”

    “勉仁说的有理,有我在,耽误不了大事的。”杨士奇话语平淡。

    王振看着两位阁老因为要见皇爷的反应,觉得有趣极了。

    看来三杨也不是一团和气,王振如是想到。

    作为正统皇帝第一次私下召见大臣会在什么时候,又会先召见何人,外廷各种猜测都有。

    杨士奇貌似淡然的看着走出文渊阁的杨荣,可他坐下后很久没继续动笔,可以看出他的内心绝不平静。作为内阁首辅,他无疑是进无可进的,现在就是靠着更老的资历压着处于第二的杨荣。

    曾经杨荣就很是受宣宗皇帝器重,宣宗皇帝每有大事,都是找杨荣商量,现在小皇帝第一次召见外臣,竟然是杨荣,知道他一直在准备压自己一头,杨士奇此时不得不多想一些。

    王振将杨荣带到乾清宫东暖阁中。

    朱祁镇一身孝衣,还在为宣宗皇帝守灵。不过宣宗皇帝也快要移灵了,陵寝虽然没有修好,但暂时停灵的地方,却已经准备好了。

    等到宣宗皇帝梓宫出京的时候,就是妃子们殉葬时,时间已经不多了。

    不过既然作为皇帝,对于力所能及的事情,自然要做的,不然今天说是祖制不能违,明天也是祖制就是这样的,这样为自己的懒惰开脱,那还有希望实现所想的一二吗?

    王振来通知他杨荣到了,他也没耽搁,径直去见杨荣,一番见礼后,说道:“杨师傅是父皇的股肱之臣,每至事有不决,皆与先生相商,今朕有一事不决,先生可教朕否?”

    “陛下,老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杨荣声音竟有一丝哽咽。实在是在大明一朝,最为君臣相宜的时候就是仁宣之时,特别宣宗皇帝与臣子们更是信任,杨荣无论有多少名利之心,在小皇帝提起宣宗皇帝时都不由的感念。

    “此时汉家盛世再来,殉葬可是我汉家制度?”朱祁镇正色问道。

    杨荣几乎没有任何思考“陛下,太祖高皇帝时乱世用重典,故有殉葬之制。而今天下太平,臣等不能及时上书,废此苛政,请陛下责罚。”

    这殉葬制度不是没有人想过废止,只是就像杨荣说的,太祖皇帝是因为乱世之故,进行了很多政治性联姻,就如太祖的妃子就有就有举江西而降的胡美的女儿;而太祖儿子秦王的正妃是王保保的妹妹。

    各种复杂的关系,爱孙心切的太祖皇帝,干脆用殉葬把这复杂的关系断掉。可等到太宗皇帝靖难成功,为了显示自己得位没有问题,自然要处处标榜祖制。

    而太宗皇帝又是强势的皇帝,自然没有人敢劝说,至于仁宣二帝,他们去时朝中重臣,也都还是太宗时期那一批,又怎么会想起来劝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