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日不落王朝 » 第二十五章 阮安

第二十五章 阮安

    阮安,一个正史中名声不显,实际在明初是很有影响力的,这是一个有着郑和相似才干的太监。

    太宗文皇帝想要定都燕京时,燕京却不合心意,于是想到重新规划建设北方第一大城的燕京,这就是阮安接受到的任务,具体的建设方案与准备工作全是出自其人之手。

    至于大明的工部,就是一打下手的,如果这还不足以说明阮安在当世的才干,那么就说近代有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一生研究乃至呼吁保全的老北京城,其中的主体部分全是阮安的规划。

    小李子走过重重宫室,到阮安住处,阮安作为一个有为太监,在皇城中还是有自己的休息之处的,当然在小宦官眼里就是住处了。

    看到有些黑瘦的阮安,小李子就没有像面对范弘那样轻佻了,赶忙行礼道:“小子见过阮公公,义父在皇爷处得了一份差事,特地命我来配合阮公公行事。”

    阮安并不跋扈,况且他对小李子也是对子侄辈那样,和气的对小李子问道:“你义父可好。”

    “义父很好,有劳阮公公关心了。这是义父写的信。”小李子恭敬的把带来的书册和信交给阮安。

    阮安与范弘都是朝中安南派太监,且都算这一派的代表人物。

    至于说朝中太监的分野,则是因为大明在征服某地时,前线将官会把征服之地的幼童阉割后进献给皇帝,就如郑和本来是云南一回回马家小童,在大明的平云南之战中被傅友德掠入军中,然后被阉割,辗转到了太宗麾下。

    而范弘、阮安则是张辅平交趾后被阉入宫的,这些从不同地方被送入宫中的阉人,自然而然的就会抱成团,这也是范弘为什么肯将烧制水泥的大功分润给阮安了。

    阮安也没客气,接过小李子递过来的书册和信,先抽出书信看完,然后再打开书册细细研读起来。

    作为这个时代顶级工程师,阮安看完书册后很是激动,他工程师的直觉告诉他,这水泥很有可能是可以烧制出的。

    见过很多粘合墙砖的方法的阮安,一直在寻找一种比三合土更为简便的方法,可一直不得其法。

    被水泥前景诱惑的有些迫不及待的阮安,一把抓起小李子,一手护住书信,快步朝宫外赶去。

    小李子无奈的跟上,他差点被拽了个狗啃泥,阮安不愧是搞土木的,力气贼大。

    至于说为什么本该督造行在营建的阮安,这会为什么不在工地上,那就不得不说太皇太后的体恤民力了。

    阮安负责监督行在城墙的建设,但因为宣宗皇帝大行,需要征调民夫修建山陵,太皇太后看今年的征调额度差不多满了,不忍再征调更多的民夫,于是就把建设城墙的民夫调去建设宣宗皇帝的山陵去了。

    这样手中没有了大工程的阮安就闲了下来。

    不过这样对于此时的阮安来说,是正好的时候,山陵建造的砖石人力其实不如行在的城墙的营建需求巨大,这样他就刚好可以抽调人来研究水泥的烧制。

    对了研究这个词也是他刚从皇帝的文章中学到的,他觉得这词很适合他这种搞工程建设的。

    出来宫门,阮安招来自己的马车,带着小李子坐了上去。也就宫中不允许乘车,不然阮安早就迫不及待了。

    “去丁字烧砖处。”阮安上车后,对自己的车夫交代一句后,就沉迷于皇帝所写的名曰工艺流程的文章中了。

    或许工艺流程对于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读书人来说,是毫无感觉,只会觉得枯燥乏味,没有华美的辞藻,没有圣贤的微言大义能叫文章吗。

    但作为当世一流的工程师阮安来说,这条理分明的工艺流程图就是一篇大文章,仿照这个流程图,他一生所学有了更好的书写方式。

    其实关于各种图说自古有之,但都不如这流程图之法简洁明了。

    马车行驶不慢,不一会到了砖窑,一衣装整齐的小吏,因远远的看到马车的到来,早早的等在马车平时停止处,等见到就是阮安亲自来了。

    一脸诌媚的说道:“阮公公什么风把你老人家吹来了。可有什么要吩咐小的的。”

    虽说明初宦官地位不高,但自从太宗重用宦官,宦官的地位就步步高升,此时或许朝廷官员还可以对宦官轻视一二,可对于小吏来说宫内之人就值得巴结了,更别说像阮安这样手握实权的大宦官了。

    “暂时无事,你一起进来吧。”阮安早已习惯这个小吏的逢迎,可小吏也就能跑腿。

    进入砖窑场的范围,里面的人的衣着就不如小吏那么齐整干净了,很多人都是一身单薄的衣裳有些脏乱,有的还有很多补丁,也亏得砖窑,温度不低,不然现在这样的早春时节非得冻坏不可。

    在大明匠户的地位很低,特别这些干苦力的匠户,更是与奴仆无异。虽然说在大明匠户不算真正的贱户,有科考的资格,但是这些服劳役挣不到钱,偶尔种田也只是勉强糊口的匠户,几乎没有能力培养子弟参加科举,这样的情况就使得朝中一直没有为匠户发声的,使得终明一朝,匠户成了不算贱户的贱户。

    王老三就是一个大明标准的匠户,他有一手专门看火候的方法,凭借着这一手他在砖窑中保证了烧出的砖质量稳定。

    有一点手艺,但只能在这种大型生产中起作用,一辈子饿不死,却也一辈子也富不起来,想到这些王老三的干劲不是很高,他媳妇又给他老王家添了一大胖小子,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但他已经有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了,且都没有夭折,还有一个老母需要赡养,对未来一片迷茫的他丝毫没有注意向他走来的三人。

    阮安来到火窑边,对着真正发呆的王老三喊道:“老三你这炉赶快清理,我要用。”

    搞工程的阮安没有那么多繁礼,向来对匠人是能简单说就简单说。

    “哎!阮公公,您老人家怎么又来我们这小地方了。”王老三正好与曾经前来观看青砖质量的阮安照过面,可他没想到这样的大人物一次就记住他了,有些受宠若惊之感。

    于是王老三赶忙招呼场中的匠户们:“阮公公要使用咱们这炉窑,赶快清理出来,别磨蹭了。”

    此时王老三面前这窑青砖正好冷却出炉,窑工们则磨磨蹭蹭的搬着炉中青砖,不过一听王老三的招呼,都立刻加快了速度。

    此时众多炉窑都在退火出砖,阮安也是走过的时候看到随便安排王老三一句,随即就去找窑场的管事去了。

    虽也不算熟人,但还是可以顺便打声招呼的。

    阮安带着随从找到窑场管事,并没有多做废话,都是老熟人了,管事姓张,人称老张。

    “老张去安排一批石灰,黏土和石膏,石灰黏土多准备些,至少要三窑砖的用量。”阮安直接交代道。

    其实烧砖就要用到大量的黏土,阮安主要是要石灰和石膏。

    老张做事毫不拖沓,马上就去准备了,然后阮安又一番安排,包括准备石碾,以及对砖窑的一定改造。

    等到准备工作做完,一天的时间就过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

    早早起来的窑工们,在阮安的指挥下,有条不紊的做起了准备工作。

    水泥的生产关键就是两磨一烧。一是要将石灰石和黏土分别磨成细粉,不过他直接调来了石灰,现在就是指挥众人将黏土碾成细粉。

    小李子则是搬来一张书桌,看着热火朝天的场面就提笔记录起来。

    阮安指挥着匠人将磨成粉的材料,分别用不同的配比方法混合,然后分别投入小立窑中用最高的温度进行煅烧。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当然是朱祁镇也记不清水泥的配比到底是多少,大概流程他倒是写的清楚。

    于是在人手充足的情况下,阮安直接对其中一个小砖窑进行改造,分格煅烧。

    煅烧一个多时辰,阮安又指挥众匠人,分别把烧好的熟料,用碾子碾成粉,又分别加了一定的石膏。

    配好的水泥粉分别标号,阮安又指挥着众匠人分别将水泥加水搅拌成糊状,然后分别用青砖砌了一小段墙。

    等到观察到水泥干了,阮安一一去推砌好的矮墙,但不出意外的出意外了,没有一个配方能用的。

    不过虽然如此不同墙体的承受力,还是有区别的,这还是让阮安试出了最佳比例是三比一,这也是皇帝文章中提到的最大的几个可能之一。

    阮安一阵思量,根据皇爷说的烧制要点,以及火山灰的描述,他觉得是炉火的温度不够。

    “你们谁有提高炉温的方法,只要行之有效,重重有赏。”阮安虽然是营造大师,但也不是样样精通的。

    王老三一听来了精神,“阮公公,小的知道提高炉窑温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