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女频频道 » 边疆轶事 » 第十章:他叫“常发现

第十章:他叫“常发现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未期,边疆的农场中心校由于搬迁下属的一家分校地区,这样学校的机构一下子庞大了,教职员工增加了,学生的人数也增加了,尤其是住校学生也相应增加了。

    那么校舍及学生宿舍等都要扩建,于是校领导在暑假前就动员全体教师及部分高中学生自已动手打土块盖房子。说干就于!因此整个暑假都没能休息,同时学校领导又经教育局审批后从内地引进一些人才,当时学校里增加了好几位新教师,他们都分别任教高中年级各个学科,其中有一位曾在大都市高校毕业后援疆的老师,师生们得知后都以敬佩的眼光看他。

    他呢,也大大方方地与教师们见面,看起来他颇有学士派头的,这就是标题中提到的人称“常发现”的教师。因为他善于发现一些问题,所以,后来大家背地里送他一个“常发现”的雅号。

    初次见到他,我一愣,咦!他长相倒有点像小说《唐吉柯德》主人公的翻版嘛!(戏言)!

    这位蛮有风度的教师年约四十来岁、瘦高个儿、戴副黑边眼镜,走起路昂首挺胸的,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平时说话操着带苏北口音的普通话,时而用手比划着,奇怪的是,许多时间他不在办公室,而是到各处走动,像首长视察学校一样,嘿!久而久之,他发现了许多问题:譬如某某教室的黑板下端的凹槽里怎么会有许多小粉笔头?粉笔也是钱买来的,哪能这么浪费呀!是哪些老师遗弃的?

    学校的库管员要控制粉笔的发放数量的,他也曾在教师会上提及此事,当时不少教师认为这是小事一桩嘛!还如此认真:!后来,他带动几位高年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起每个教室的粉笔头及粉笔灰。奇怪,他不知从哪里弄来一些白色石头粉,自已加工做些粉笔,这一行为还得到了校领导的赞赏,大家好奇地问他:“你做粉笔的原料和模具哪里来的?”

    他却说:“保密!”其实做粉笔很简单,以前曾参观过区学校的职工们在工房间做粉笔,那个年代,教育单位的办公经费很少,很提倡节约,无论纸张粉笔及教具都有控制的,像简易教具都是自己动手制作的,“常发现“这样带头厉行节约真值得学习的。

    后来听别的同事谈起常发现,需下放过边疆一农场的最偏远单位一年时间,那时每个单位都有家小商店,营业员也是六十年代高中毕业后支疆的南方城市女知青,那时,他俩互不相识,,也没共同语言。有一次,“常发现”去商店买些食品,那年代是没有包装袋的,恰巧,包食品的纸袋用完了,女知青随手拿起一小张裁好的报纸,替他把食品包好递给他,不料“常发现”回宿舍展开纸袋一看,啊!这还了得!怎么报纸内的插图里像是“不雅“画面(其实他看错了),于是,他马上去t向单位领导反映,他认为问题很严重的,殊不知,领导由于忙于处理工作,听了他的汇报,但对女知青作了批评教育,后来,女知青心里承受很大的压力。

    后来,经调查,此事与事实不符,“常发现”也对知青作诚恳道歉了,这件事情就此平息了。

    “常发现”这个人虽不是学校主管,但校领导一直很尊重他,给他安排的是单人寝室,因为他有资质呗!不过,大家对他的评价有褒有贬,他发现的有的问题倒是不错的,只是他不会圆场,也太较真了!那么既然是高学历颇有教学经验的人,听他讲授语文课,可以说,丁是丁.卯是卯,仿佛是给大学生授课,有时蛮深奥的.“常发现”在团场中学任教,没几年便调回原籍去了。以后,就再也没有见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