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女频频道 » 边疆轶事 » 第三十章:1980大赶集的那些事儿

第三十章:1980大赶集的那些事儿

    说起赶集的那些事儿,那真的是陈年往事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边疆地区的农场,物资比较匮乏,在加之交通较闭塞,人们出行很不方便。就在那个年代,不少地区都实行起了赶集这种活动,边疆少数民族同胞称作“赶巴扎”,所以大家也都习惯把“赶集”叫“赶巴扎”这样称呼。

    起初,离农场最近的县城离市府约100公里路程,那里逢年过节都有集市。因此农场的人们早早的算好集市的时间,打探前往去那集市的车辆。记得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夏日的一天,隔壁邻居家有位大商场的货车司机,事先告诉我家他第二日清晨要带货物去那县城集市。

    那天天刚蒙蒙亮,司机大李就在我家门口喊我们了,一家人赶紧打点好行装,爬上装载货物的卡车坐在车斗上面。由于当时的路况不大好,大李尽量开车放慢速度避免剧烈的颠簸。有的地段还必须绕行。车子开了将近一个多小时才到达集市,一跳下车,大家赶快掸掉身上的灰尘,只见集市上已经到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了。

    集市上密密麻麻早已被人群围得水泄不通了,集市上的摊位拉开距离约有几百米长,摊位一个挨一个,摊位上的东西真是琳琅满目。像衣帽、鞋类呀等日常生活用品样样齐全;还有鸡鸭鱼肉、瓜果蔬菜的摊位。最吸引人的是许多小吃摊上的食品多种多样,但最吸引大人小孩儿的是品尝烤羊肉串和拉面呀,凉皮子及凉粉等等的小吃小贩们不停地吆喝着。许多小孩儿因为平时很少出门,也是第一次和大人一起去赶巴扎,到了那集市,就像小说《红楼梦》中的刘姥姥进大观园似的,好奇地一直转来转去,目不暇接地不愿走开。大人们呢,紧紧牵着孩子们的手,生怕走丢了。那次的赶集,大家都买了不少用品及食品,收获很大。

    光阴飞逝,到了1980年,边疆农场里的人们得知几十里外有一个公社也在每周日兴起了集市。消息一传开,大家更兴奋了!因为那里离家近多了,而且骑单车只需半个小时左右就可到达了。不过,要去那公社的集市,骑车要先经过一道山坡,虽然坡不高,也不太陡,但必须绕坡而行。因此,骑车要格外小心,骑车下坡后,就到达一条公社的大公路了。

    只见那大路上几百米的长街都摆满了摊位,像活鸡、活鸭,活的大鲤鱼等等,还有瓜果蔬菜都很新鲜,小摊贩们一见农场来了这么多人,高兴的招呼着。因为农场的人们早就相约去赶集了。那里的生活用品也是比较多的,而且价格也不贵。最吸引人的是周边的几个小饭馆!中午时分,饭馆内顾客已经是满座了,饭菜的品种多、味道也不错,农场的人们关系较亲近的都拼坐一桌,高高兴兴的品尝美食。等到饭饱茶饮尽、物品购置得差不多后,又骑上单车返回家了。返回路上只见马路边有几个瓜棚摆了不少大西瓜,旁边不远处是大片的瓜田。瓜农们热情的请大家品尝切好的西瓜。不好推迟,大家放下单车尝一下瓜吧,大家尝完西瓜后,不少人都买了一只大西瓜,因为还要赶路,不能买的太多,因为自行车已经装载了不少东西了,实在是不方便带!

    后来到了90年代初,边疆农场有的地区也在每周日兴起了集市,而且有班车通往那里,那就更方便了。要到集市去,如果坐班车单趟是三元钱,而骑单车呢?20分钟也就到达了,逛集市这么近,是没有多少人缺席的美事。况且当地的瓜果蔬菜都很新鲜,是私人自家种的,最拿手的是活禽及活鱼,都一一摆摊。还有马路边儿的几家小吃店也很热闹,不少人都乐意在赶集时聚一下餐,也交流一下感情。所以农场的人们在当时不仅是赶集,更重要的是把赶集日当做会友日!

    如今回想起来,过去赶集的那些事儿仿佛还历历在目。当今社会,我们的孙辈们听后都会说:现在赶啥集呀,实体店都不用去了,在网上什么都能买到,又快又方便,何必费那个劲儿呀!时代不同了,科技发达了,社会进步了,人们的价值观念观念也转变了,可能很多地方已经没有集市和赶集了。但是那些赶集背后的情谊及乐趣却是现在这个时代很难得见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