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女频频道 » 边疆轶事 » 第三十二章:烙进时代记忆的“地窝子”

第三十二章:烙进时代记忆的“地窝子”

    现如今,每当我坐在宽敞明亮的住房里休息时,便会时常想起几十年前在边疆生活时那与众不同现在已经根本找不到痕迹的别致的居住场所!

    上世纪60年代,在边疆的沪上知青们时时会有相聚也会有离别,那每次的场景也是令人难忘的。那个年代,农场几处单位都需要知识青年入职。其中有两位女知青在总部的会统班短期培训后,就成为了干部有了正式任命,她们被分配到一座新建的水电站工作,接到上级通知后,两人很是兴奋!为啥呢?因为知青们早就听说那是个好单位了!她们心想着那样的好单位样样条件肯定都是不会差的。

    第二日,有一位电站的李师傅推着一辆小的木制拉拉车前去接两位女知青,他将她们的行李等物件搬到小车上后,就推着车往前走。女知青小琴和小珍奇怪地问他是否还有别的车辆来接她们?李师傅笑着说,你们是步行去的,没有车,他一手推着车一手指着远处一座小山坡说着,水电站就在那里呀!步行大约半个多钟头,反正不太远。

    两人一听,哎呀,那还不算远呀!算了,反正年轻人步行半小时也都没多大问题,就当是锻炼一下身体了!果然走了没多久就到了目的地,李师傅指着前面一处较平整的地方说:“你们女生宿舍就是在这里”。她们俩人四处看了看,没有看见房子啊!真让人摸不着头脑,到底在哪里呀?两位女知青齐声叫道。李师傅笑着说:“这是地窝子,你们就住在这里。”

    两位女生再走近一看,只见地面上有几处突出的房顶有序地呈一字排开,应该就是这里了。这个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的房子让两位女生很是好奇,这世上居然还有这样的房屋。李师傅帮着从小车上卸下她们的行李后便掏出门钥匙交给小琴,说道:“这栋是你俩的宿舍,你们明天早上去站长办公室报到”,他说完便告辞了。

    小琴和小珍提着行李慢慢地小心地走下有坡度的土台阶,进门后一瞧,屋内很暗。小珍见门旁有根绳子,手拉一下,电灯就亮了。只见室内有四面土墙,在一面墙的上方有扇小窗户,是封闭的。再抬头一看,不足2米高的天花板顶上有一扇稍大一点儿的天窗,它也是封闭的。两人想着要给屋内透透气,就把门打开了。室内已摆放了两张干净的木板拼成的床铺,土地面也是蛮干净的,大概事先打扫过,原来这就是传说中农场的人们常说的地窝子呀!

    刚进疆时,就听总部领导说过,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有不少进疆的志愿者们。他们白手起家修建地窝子,当时条件有限,没有实物图,也不知怎样能建得更好更结实,一切都是职工们自己摸索着建的!虽然是第一次住地窝子,但是她们睡得还蛮香的,这个屋子能遮风避雨还是挺不错的。第二天早晨,小琴和小珍手拿介绍信去站长办公室报到,听说赵站长是一位从南方一所名牌大学毕业后举家援疆的中年人。他很是热情的接待两位女知青,并让助手给两位女生端水倒茶,他说起自己进疆时与家人住过好几年地窝子呢,而且说起地窝子的优点,那可是冬暖夏凉的呀!他说,你们可以体验一下。另外他问起两人会不会生火?因为当时正处在隆冬腊月,室外气温是零下20多度。小琴立即抢着回答,以前在临时的集体宿舍里知青们都轮流值日生炉子的,所以学会了生火炉。

    赵站长听后便提醒两人一定要注意防止煤气中毒,然后赵站长给两人分了工,小琴担任财务会计,小珍任出纳。分工之后,赵站长又补充说明,因为水电站有材料库房,而且是重要部门。因此,过两天还会调来一位材料会计及一位材料库房的保管员,两位都是老员工了,工作经验很丰富的,有不懂之处可以请教他们。小琴和小珍连连点头答应。

    没几天,水电站就陆陆续续招收了一批厂房工人,有几名工人已从内地的水电站经过数月培训学习回来了,还有几位技术人员也从四面八方来入职了。工人们也分批住进地窝子了,之前赵站长也说过,一年后要盖集体宿舍,那可是红砖房呀,盖好房后大家就会搬出地窝子了。大家听后很高兴,也知道赵站长先是要稳定一下军心嘛。话说水电站的职工们在地窝子已住了将近一年了,确实是冬暖夏凉的。但也有些不利因素,比如寒冬腊月常下大雪的时候每次清晨起来,房门都要慢慢地推开一条缝(因为被大雪堵住了门),然后再用铁锨把很厚的积雪铲除了才能出门。如果夏日里呢,倾盆大雨的时候雨水便会流进屋里,那么必须在门槛上要挡一块木板,然后再铲除台阶上的泥水才能出门。有时没防备就会有戈壁滩的各种虫子爬进屋里,所以房门不能经常开着。其实日子一久,大家已经习惯了。

    有一天正逢节假日,赵站长安排食堂的张师傅烧了几样特色菜,通知职工们中午聚餐。小琴和小珍本想上街市去逛一逛,一听后直接打消念头了。到了中午时分,职工们纷纷走进了会议室,这里暂时做了餐厅,同桌的职工们都热情的让座,还纷纷自我介绍起来。通过交谈得知,大多数的人都处于单身,同样住在地窝子里,而有家室的也安排在邻近一处土房子里。赵站长也不停的和大家解释着。因为有家室的职工带着妻儿老小,人口多而地窝子面积小住不下才住在了土房子里。听完之后,大家连连说道,这是应该的。那次聚餐结束后,赵站长特意叫住小琴和小珍两人,向她们讲述起,他与家人早年进疆时与一批内地分配来这里的技术人员一起,自己动手挖土坑,建地窝子当临时住房的故事。

    他说起建地窝子时的艰难,有时挖的人的手上都起满了血泡,有的地方土质松散,很容易崩塌,只得放弃原址另选一处,大家使劲儿挖土坑,要挖下去一人多深啊,然后宽度呢是根据居住人口数来丈量底层的面积算出来的。那么挖完土坑以后呢?要等着晾干,之后就找些废弃的麦草或者泥巴磨四面的墙壁。最后一个步骤就是要找些旧木板铺上当顶棚遮盖,再撒上厚厚的一层干和湿的泥土,地窝子就是这样一点点地造出来的。

    住进去以后,感觉确实是冬暖夏凉的,因为那时别的农场也有地窝子,只要能住就可以了。但是要知道,每逢下大雪或下大雨前,就得早点儿防备了。小琴和小珍听完站长的讲述,想着自己要比早年援疆的人们的条件好多了。那些援疆的先驱者的那种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真让人敬佩呀!后来赵站长又解释道,你们住地窝子的时间不会太长了,明年电站是要规划建员工宿舍的,而且是红砖墙面的房屋。小琴和小珍一听,对自己在站里工作生活更有信心了!在以后的日子里,赵站长的妻子得知小琴小珍也是从南方支疆的知青,她便每逢周日会给两人送来烧好的肉菜及白面馒头。交谈中得知站长妻子是一所小学的教师,很有文化的,她们有很多的共同语言。

    住在地窝子,每天要去水库边提水用,有时住在临近地窝子的工友们也会热情的主动相帮,小琴与小珍倍感大家庭的温暖了。新电站的员工们住在地窝子将近一年了。有一日,赵站长召集大家到会议室开会,当场宣布:在春节前大家集体搬离地窝子,搬到已建好的新宿舍!大家很是高兴,早就盼望这一天了。果不然,没过几天,职工们就按照站长的分配,陆续搬进一处处红砖墙面的新宿舍了。每一排房子一共是八间,每间大约20平米。

    小琴和小珍拿到房门钥匙后,一进屋内一看,这也太好了吧!屋内有4张新床,靠两旁墙摆着,取暖的设备也摆好了,总算正式住进了在地面上的新房屋。在春节的清晨,只听见厂房发电机隆隆的响,而且厂房外有两名工友还放起了鞭炮。大家不由得一起奔向电站厂房门口欢声笑语,水电站正式发电了!电是输送到总部附近各单位及邻近的农场的,那是激动的一夜,那也是那座边城的第一个水电站。那一夜,家家户户灯火通明,犹如繁星点点!大家相约一起聚餐,举杯庆祝、互相敬酒,共同欢庆这值得纪念的一刻。有几位文艺爱好者吹奏起口琴、笛子,还有的拉起了二胡,有音乐的地方怎么能少了舞蹈呢?现场大家跳起了民族舞蹈,别提多热闹了!后来听站长说,地窝子虽然不住人了,但还是暂时保留着,给人们留个纪念吧!是的,那是时代的烙印啊,是不能忘却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