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南宋篡位指南 » 二十七章 辛弃疾

二十七章 辛弃疾

    绍兴三十二年正月

    完颜元直也是返回了金国,此次议和没有取得什么成效,整个宋朝也蔓延着一种诡异的气氛。

    以赵构为首的议和派简直两朝修好,不起战端,而以建王赵讳宰相陈康伯为首的主战派则是认为,此时金人内部未定,以及完颜亮南下失利,朝堂上下气势正盛,应当趁势北伐。

    双方的拉锯战持续了整个正月,一直未有定论。

    可是今天,胜利的天平应该会倾向主战派。山东路历城(今山东济南)弃疾聚众2000人投奔农民义军领袖耿京,任掌书记;归附耿京的僧人义端窃印潜逃,辛弃疾追斩其首。辛弃疾奉耿京之命至建康(今江苏南京)与南宋朝廷联络抗金之事。

    赵惇也是早早听到了风声,在皇宫外等待。

    “草民辛弃疾拜见官家。”辛弃疾在朝堂之上大声拜见。

    “你就是辛弃疾?”赵构看着眼前高大英俊的年轻人,想看看他是否如传闻之中的勇武。

    陈康伯也是说道:臣听闻此人力能扛鼎,不仅率两千人攻下了泰安,还又连下三城,均是以少胜多,当得起有勇有谋。

    “草民既不能扛鼎,亦没有三头六臂,山东路境内我大宋子民苦金久矣,有此战果实为民心所向,草民此次奉表南归,是想恳请官家下令北伐,收复山东路。”辛弃疾说完后便长跪不起。

    赵构还没有开口,旁边的叶义问却先跳了出来指责:凭你一句民心所向,就想调动大军北伐?几十万人的性命就要悬于刀尖之上,未免有些儿戏了吧。

    “那我山东路几十万大宋子民的性命又将置于何处?那些在敌后与金人厮杀的义军又算什么?叶同知你在建康奉旨督军,临战畏敌,如果不是李显忠拦着你,你现在是不是就要率军跑到临安了?”主战派的陈康伯一听叶义问的话就炸了,直接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把他老底揭了出来。

    叶义问也是脸不红心不跳的反驳:你满口胡言,金人二十万大军兵临淮河,而我城内守军空虚,援军未至,如何不能退?

    “你放屁,如果你退了,没有长江天险可守,难道放金人铁蹄南下吗?难道再现金兀朮搜山检海之举吗?”陈康伯早就看叶义问不顺眼了,像他这种被金人打断了脊梁站不起来的人,恨不得除之而后快。

    陈康伯带头的主战派当朝弹劾叶义问素不习军旅,措置乖谬。

    一时之间朝堂之上主战和主和派也是吵翻了天。

    最终赵构也没有答应辛弃疾北伐,但是以叶义问不习军旅,措置乖谬为由将他罢提举宫观,复为言者所论,谪饶州。

    宋代的“提举宫观”,是为安置老病无能的大臣及高级冗官闲员而设,坐食俸禄而不管事,称为“祠禄之官”。

    赵构这一手打个巴掌给个甜枣的举动也是让陈康伯等人无语,而反观主和派则是喜上眉梢。

    辛弃疾刚一出宫门,就见一人凑了上来。

    没办法太显眼了,赵惇隔好远就一眼看出了辛弃疾,的王霸之气,毕竟这么多人,只有一个年轻人没穿官服,太好辨认了。

    “久闻,辛幼安勇武,特来邀约,不知可否赏光一叙。”

    辛弃疾看着眼前的少年郎很是奇怪,仔细回想一下,确实不认识:不知小官人姓甚名谁,可有何贵干呢?

    赵惇也是笑了笑,我叫赵惇,是建王的第三子。

    “草民辛弃疾见过殿下。”

    “不用这么客气,不知可否到我住处一叙。”

    赵惇见辛弃疾似乎想拒绝,便又说道:共谈抗金之事。

    辛弃疾听闻此话,也是欣然接受,二人来到杜石家后,赵惇起身准备了些吃食,和白玉露。

    “现在天色已然不早,不如我们畅饮几杯如何。”

    辛弃疾则是面露难色说道:殿下,草民的好友贾瑞还在客栈等着我朝堂之上的消息,恐怕无法与您畅饮了。

    赵惇则是笑道:这好说,将他一起叫来便是。

    辛弃疾也是点头应允,随后赵惇便安排人去驿站亲贾瑞一同过来。

    “幼安此次前来寻求抗金,有何感悟啊?”

    辛弃疾听了赵惇的问题之后叹了一口气,随后仰头喝下了杯中酒。

    见辛弃疾有所顾忌,赵惇也是顺水推舟的说道:幼安不必担心,我与朝堂之上的人不同,不管是主战派还是主和派与我都不同。

    官家软弱,一心想要偏安一隅,你此行注定是没什么结果的。

    辛弃疾也是有点懵,一个亲王敢说如此大逆不道的话,一时被惊的有些恍惚,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知你雄心壮志,一心收复故土,但你率表南归实为大错。”

    赵惇此话引得辛弃疾大为不解:二十五万义军,在山东路,没有粮食,没有盔甲兵器,一切只能从金人手里抢,如无根之萍一般,现在完颜雍刚刚登基,等他安定好朝堂就是我等末路。

    赵惇摇了摇头,那你南归就不是陌路吗?你想的没错,但是你始终看不透人心。

    辛弃疾听闻也是笑着摇了摇头,这话着实有些可笑,尤其是从一个少年郎嘴里说出。

    “如果你选择不难归,而是在金人后方拉起一方义军可能还有些机会,你选择难归后此生定不会受重用,定会得一闲职终老。”

    辛弃疾则是反问道:此话从何说起?

    辛弃疾也是聪明人,赵惇此话说的也是漏洞百出,我不南归,我等着金人得空灭我吗?

    赵惇摇了摇头,于上官家是不会同意北伐的,他心中有刺,搜山检海的恐惧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金兀术就像挥散不去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于下,对于南方的百姓,士族来说北伐则是百害而无一利,就算收复了北方那又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又不是他们的故乡,还要让他们出钱,出人,换做是你你会同意吗。而你“归正人”(沦于外邦而返回本朝者为归正人,即投归正统之人)的身份,日后一定会是其他人弹劾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