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我在古代搞科研 » 第四十一章 疯马灭成华

第四十一章 疯马灭成华

    完颜杰知道陶国的新王江秋寒是个狠人,但不知道对方的手段如此脏。

    他派人袭扰鸠国,还嫁祸于自己,而其背后的目的竟是为了打别人家矿的主意。

    如果让陶国拿下鸠国,那么其矿产将会自给自足。

    届时萧国想要通过限制矿物原材料的输出来操控陶国经济的意图就会失效。

    最关键的是一旦拿下鸠国,也就意味着陶国将拥有大量马匹。

    虽然表面上看当初寒云王是以三名陶国旧将打下的渠南和金西四十九城。

    但江秋寒运用马军作战的能力,实际上是超越白马将军等三人的。

    否则寒云王也不会如此大胆的将所有精锐尽数交给别人。

    想到这里,完颜杰便有些紧张起来。

    他立刻问拓跋云,“三万精锐当以何种兵种为主?”

    拓跋云拱手道:“当以铁骑为主,步兵只可使驻寨守营。”

    完颜杰想了想,“孤与你六万兵马,择日启程!”

    拓跋云拱手谢道:“谢大王信任,但拓跋云不能将大王的精锐尽数带走,万一国内有事,回师难救。”

    完颜杰摇了摇头道:

    “拓跋将军尽管去办,那陶国虽然承寒云王之后,但毕竟其内战多年,想来也无力多线作战。”

    拓跋云想了想,与左大臣曾革对视了一眼。

    曾革微微颔首,示意其放手去做。

    拓跋云便领命下去安排去了。

    ……

    就在萧国正在为瓜分鸠国领土进行部署的时候,陶国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部署。

    原本计划用三年通车的两条铁路,只用了两年便完成了一期工程。

    江秋寒在归云城和南维城中间地带修筑了两座粮仓。

    归云城在南维城上游,顺着烟波渠往东四十里便是南维城。

    归云城在渠北,南维城在渠南。

    建在归云城往东二十里处的粮仓叫烟云仓,建在兴云仓对面的叫兴波仓。

    从这两个名字来看,江秋寒也是一个随意的人。

    但他在打仗这件事上,却没有那么随意了。

    起码在选人上面,他就十分谨慎。

    “江王,你要见的人都到了。”在烟云仓外一处观景台上,江秋寒正凭江远眺,一名校尉来到他身后汇报到。

    江秋寒转头看了看这校尉,对其点了点头,“让他们都上来吧!”

    校尉领诺,转身下去了。

    不一会儿,四名武将慢慢爬上了观景台。

    这四人分别是兵马大元帅冯海钧、骁骑都尉徐江、抚南大将军肖冲、临烟郡守文铨。

    众人见了江秋寒,立刻近前行以军礼。

    “见过江王!”

    “见过江王!”

    “见过江王!”

    “见过江王!”

    江秋寒对众人还以军礼。

    “诸位将军可知此次命你几人秘密回京所为何事?”

    “江王所想,必是担心那刘知洋不能独立拿下鸠国,欲派我等前往相助?”

    文铨最先答道。

    江秋寒看了冯海钧一眼。

    冯海钧心领神会,开口说道:

    “若只是区区一鸠国,还不至于让我们四人一同前来。”

    “江王在烟云仓点将,怕是要东西南北同时动手了吧?”

    听闻此言,其余三将均露出不可思议地神情来。

    倒是江秋寒,一脸满意地大笑起来。

    “此处两仓存粮,是通过铁路运来的,可支数十万人两年之资。”

    “若以水运东西运出,西可抵锦屏,东可至临芸。”

    “几位将军可尽知我意否?”

    只见徐江第一个站出来,“我们这里有四人,东西南北各一人?”

    江秋寒点了点头。

    “我们可是要同时对华国、鸠国、宜国和萧国同时出兵?”徐江又问到。

    江秋寒摇了摇头。

    徐江挠了挠头,看了看其他三人。

    冯海钧笑了笑,“西路军就交给末将吧,三万人足以!”

    江秋寒闻言,面上浮起一丝笑意来,他朝冯海钧点了点头。

    “疯马将军可别忘了张白马望烟亭之事。”

    冯海钧点点头道:“此一时,彼一时也!”

    “既然如此,在下便想要讨那东面的功劳了。”肖冲说到。

    “哦?抚南大将军竟有如此气概!”

    “我听说肖将军当年曾是冯将军帐下之人,因韩王爱才便从冯将军手中借来。”

    “没想到短短几年就成长为与冯疯马和张白马一样的名将。”

    “如今将军欲东向,莫不是为了与冯元帅争个高低?”

    肖冲立刻拱手道:

    “江王此言差矣,兵马大元帅当年拔我于卒伍,对末将恩深德厚。”

    “末将之所以踊跃表现,正是为报元帅知遇之恩也!”

    江秋寒闻言哈哈大笑,拍了拍冯海钧的肩膀,“疯马元帅觉得如何?”

    冯海钧笑了笑,转头对肖冲问道:

    “你要多少兵马?”

    肖冲略一掐指,“胜兵十万!”

    冯海钧看着江秋寒,对其微微颔首。

    江秋寒会意,“可,与肖抚南十万精兵,东出临芸。”

    “那你们二人呢?谁南谁北?”

    “哪边有仗打我去哪边!”徐江抢着说到。

    他此言一出,其余四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初生牛犊不怕虎,你这么强,你妈妈知道吗?”江秋寒拍了拍徐江的胸脯道。

    “我妈不知道,她知道我也要去。当年她一个女的都还上战场了呢!”

    听徐江如此说,江秋寒点了点头。

    “那铁枪将军可愿前往桃岐,据守住我陶国南大门?”

    文铨立正拱手道:“有文铁枪在,宜国必然不敢出一兵一卒。”

    “既如此,本王便预祝诸位将军马到功成!”

    众将军领诺,便各自下去准备了。

    由于此次出兵,是十分机密的行动。

    除了冯海钧等人,其余人一概不知,尤其是李佳宇、杨晓旭等人,完全被蒙在鼓里。

    没过多久,陶国兵马大元帅便率领三万人马往西边的临烟城去换防了。

    而骁骑都尉徐江则率领两万马军前去大青山一带牧马。

    至于抚南大将军肖冲,则被调回京城训练水军。

    而铁枪将文铨则替代肖冲前往桃岐城驻扎。

    不过没多久,三支军队便被人在别国发现了行踪。

    最先被发现行踪的,是冯海钧的西路军。

    因为东泉关本就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去处,所以他也无法蒙混过关。

    与此前经略金西之地时的袭扰和避战不同,冯海钧一上来就直接采取了强硬的手段。

    先是大炮猛轰,投石车抛掷炸药包,东泉关很快便成为一片火海。

    伤亡惨重的东泉关守军没有等陶军攻城便撤离了。

    等到冯海钧率军进去时,军队所需做的事情只剩下了救火和布防而已。

    至于东泉关前的望烟亭,更是没有经历什么战斗,只用了一支百人斥候小队便拿下了。

    一跨过东泉关,冯海钧便将部队分做两队。

    一队为马军五千人,以最快的速度扫荡处在华国控制下各城池。

    他们的目的是袭扰和给各城造成慌乱。

    另一队为两万五千人的大部队,其中马军五千人主要是协助运输大炮和粮草辎重。

    而步兵则主要负责战斗。

    不过整个北进的过程,顺滑得有些让人意外。

    青衣军和复云会很快便与冯海钧搭上了线。

    之前在金帆关与冯海钧见过面的玉面狐狸胡天玉,直接率领青衣军作为前驱加入了陶军。

    所以一路下来,冯海钧的西路大军几乎没遭遇什么抵抗。

    他们仅用了五个月便来到了华国都城寒云城的城下。

    此时的寒云城,有胜兵十万,其主将为老将秦舟。

    至于此前那位草包将军成冼,在十日前便服毒自杀了。

    秦舟的策略,自然是闭城坚守。

    毕竟任何时候,悬军深入的一方都是力求速战的。

    只要没有了补给,远来的敌人便只有撤军,届时派军尾随,便可大获全胜。

    不过这种古老的战法在科技面前一无是处。

    冯海钧直接派狙击手击杀了在城楼上观看敌情的秦舟。

    很快华国便更换了主将,但他们的主将来一个死一个。

    很快那城楼上便不敢有人露面了。

    见此情形,冯海钧才让人用大炮精准地破坏了城门。

    破坏城门之后,冯海钧依然不急于进攻。

    他让躲在寨中的狙击手射杀那些敢于出现在城门附近的人。

    若是有人想扛着盾牌木板前来修补城门,便用大炮一轰了之。

    华国的武将们谁也没见过这种打法,望着空洞的城门,进也不是,退又不能。

    最后在华王成凜的逼迫下,一名英勇善战的将军带着五千人马出城挑战。

    结果那将军依旧是靠近城门便被一枪毙命,连出城的机会都没有。

    那五千人马直接当场溃散。

    最后成凜只得派人拿着白旗出城来和谈。

    不过冯海钧没有给他任何和谈的机会,反而让青衣军将许多劝降书射入城中。

    成凜被逼无奈,准备亲自督战,结果在看到几十名士兵被一颗炮弹炸成碎片后,也便放弃了。

    寒云历平宁六年秋七月初七,华国君主成凜宣布无条件投降陶国。

    冯海钧在南门外接受了成凜的投降,并派五千马军押送成凜及华国文武百官回归云城。

    在陶王江秋寒的授命下,华国建立了共和制的临时政府。

    临时政府成立了以胡天玉、何绍诚等青衣军将领为首的临时议会。

    这在天云大陆上是一种全新的模式,第一个没有王的国家诞生了。

    尽管对这种国家模式有诸多疑问,但冯海钧并没有过多干预。

    他率领部队迅速地退回了临烟城,在此之前华国临时政府与陶国建立了友好双边关系。

    从此以后,华国出产的大量丝织品、陶器、粮食进入了陶国。

    而陶国的诸多批量化工艺制品则进入了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