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诸史本纪 » 第八章 刘伯温与胡惟庸

第八章 刘伯温与胡惟庸

    明洪武十三年正月初六,左丞相胡惟庸在南京宫遇到朱元璋,说家里有一口井,井里经常散发出一阵酒香。结果,他把水打出来尝了尝。就像葡萄酒一样,这种水被称是好运的标志。胡惟庸就邀请朱元璋参观自己的家。朱元璋迷信,所以他高兴地同意了。两天后,朱元璋坐马车去胡惟庸家。他一到西华门,这时不知道从哪冲出一个太监。他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抓住马的缰绳不让他走。侍卫上来给太监一闷棍,当时手都打折了,然后又是一闷棍,打得奄奄一息。太监虽然受了重伤,但还是挡在朱元璋的马车前,指着胡惟庸的家。朱元璋突然觉得有点不对劲,赶紧命令回宫。朱元璋回到皇宫,在西华门望着胡惟庸的家,发现院子里、房子里、屏风后面有很多穿盔甲的武士。朱元璋当时就明白了,原来胡惟庸要谋害自己。朱元璋勃然大怒,立刻让人以谋逆罪逮捕了胡惟庸,在南京闹市凌迟处死。杀死胡惟庸后,朱元璋想起那个太监,问他叫什么名字,现在怎么样?回答的人说,名叫云奇,被乱棍打死了。朱元璋很伤心,命人在南京厚葬了他。这一事件被称为云奇告变,是胡惟庸谋逆案流传最广的说法。

    当然,这种说法还有很多疑点。首先,不同历史资料的时间是不对的。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十三年正月初二,御史中丞图杰告发胡惟庸谋反。《明记事本》末尾所记载的云奇告变发生在正月初六。然后,在告诉胡惟庸后,朱元璋立即逮捕了胡惟庸,所以不会发生后去胡惟庸家看什么酒泉的事。然而,不同的历史记录并不意味着云奇告变是假的,但为什么云奇没有提前向朱元璋报告,因为他发现胡惟庸的家人有可疑的事情?你必须在这个骨眼上跑出来,冒着惊驾和被杀的风险报告吗?最不可理解的是历史记载。朱元璋站在西华门上,俯瞰胡惟庸的家。他看到院子、走廊和房间屏幕后面埋伏着武士,我没听说过朱元璋有透视眼。他是怎么看到的?因此,云奇告变大概率是朱元璋为摆脱胡惟庸而制造的一起冤案。

    明朝共有五位丞相,都是朱元璋封的,徐达、李善、杨宪、汪广阳、胡惟庸。第一任丞相徐达是唯一一个嫁入皇宫的人,因为她是第一个与朱元璋战斗的人,明朝成立后,他基本上是在外面战斗,没有参加党争。而且,他的几个女儿都嫁入了皇宫。第二任丞相李善长被朱元璋称为再生萧何。他是大明开国的第一英雄。明初,淮西集团的领导人一开始非常重用。然而,随着力量的增加,朱元璋觉得自己的权力受到了威胁,并免除了丞相的职务。后来,他因涉及胡惟庸案而被全门抄斩。汪广洋和杨宪是第三个和第四个丞相,朱璋让他们当丞相,可以说是用心良苦。汪广洋是中立势力,杨宪是刘伯温浙东集团的联盟,两人可以相互制约。而且还可以限制李善长。淮西集团原本设计得很好,但杨宪这个人气量狭小,刚当上丞相,就派人陷害汪广洋,说他不孝顺母亲。朱元璋一听就急了,就开除了汪广洋,把他送回了家乡。但杨宪担心汪广洋卷土重来,再次弹劾汪广洋,结果朱元璋把汪广洋送到海南岛。之后,杨宪成为左丞相,淮西派李善长的接班人胡惟庸成为右丞相。原来朱元璋想让杨宪带领浙东派来制约淮西派。没想到,杨宪立刻在中书省换了血,换了两派的人。这样,他同时激怒了刘伯温和李善长。两派一起弹劾杨宪。朱元璋马上就要宰杨相了,因为他不能让这种事情继续发展,让这两派联合在一起。这时,右丞相胡惟庸非常谨慎。他也暂时得到了朱元璋的信任,但随着胡惟庸慢慢稳定了宰相的地位,当他掌权时,他就开始漂了,疯狂地筹集资金,收受贿赂。他还敢于私下决定任免官员,这让朱元璋再次感到权力受到威胁,他开始考虑一件事,为什么这些宰相很难满足他的要求?这似乎不是候选人的问题,而是丞相制度的问题,丞相不如没有。所以他决定摆脱胡惟庸。就在有一天,胡惟庸的儿子坐马车在街上与人飙车,出了车祸,当场死亡。胡惟庸到达现场后,失去了理智,直接屠杀了车夫。朱元璋知道后,刷了一道圣旨,杀人者偿命,胡惟庸知道后,自然非常紧张。但如果你想想,在封建社会,一个国家的宰相怎么不能抵一个马夫呢?朱元璋下了旨意,但没有派人去抓胡惟庸,面对这个旨意,胡惟庸只有两种处理方案,要么自首,要么造反。胡惟庸最终没有选择坐以待毙。他立即联系了自己的亲信势力,准备造反。然而,在他采取行动之前,他被已经准备好的朱元璋逮捕了。最后,他以谋逆罪被斩于闹市。到目前为止,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已经倒下。其实当时胡惟庸是否真的造反并不重要。他或许只是朱元璋想摧毁宰相制度的牺牲品罢了。

    明洪武八年正月,朱元璋的开国功勋刘伯温因感风寒,一病不起。他对此非常焦虑。便派左丞相胡惟庸带着太医去看望,并根据太医所示开了处方。可是刘伯温,吃完后,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恶化了。三个多月后就去世了,享年65岁。因为胡惟庸的淮西集团一直与刘伯温的浙东集团针锋相对,有人怀疑胡惟庸让太医在药方上下毒杀死刘伯温。后来,御史中丞揭发胡惟庸谋反,并告发他毒死刘伯温。就这样,胡惟庸杀死刘伯温似乎可以定案。但仔细分析这个案子还有很多疑点。

    首先,为什么刘伯温没有发现药方有问题?刘伯温很有学问,能掐会算。在古代,像这样有才华的人基本上懂医术,不可能对药学一无所知。此外,这个时间跨度太大了。十多天后,药性发作,三个月后人就死了。武侠小说里都听说过这种事,现实生活中更加没有科学依据。还有一种可能,太医开了一个疗程的药,刚吃了半个月就发作了。发作后不能停药吗?发生了什么事,也不可能拖了三个月在那里等死。此外,知情人太多,毒害开国元勋,更不用说胡惟庸,即使朱元璋本人指示,也一定是绝密的。还有那位御史中丞,这是一个监督百官行为的官员,他怎么知道有人用毒害人?至于太医的指证,太简单了,严刑拷问,什么样的话问不出来,因此,通过上述诸多疑点,胡惟庸杀死刘伯温应该是一起冤案。所以最初的怀疑者和第一个传播的人,或许应该是刘伯温本人。

    首先,他是当事人。他病了。胡惟庸带人去看病开药。吃药后,他没有好转,却很严重。任谁都得怀疑。第二,刘伯温后来进宫见朱元璋,暗示服药后病情越来越严重,可能是胡惟庸做了手脚。那刘伯温为什么要怀疑胡惟庸并散布这些怀疑呢?因为刘伯温太恨胡惟庸了。刘伯温被迫告老归乡,因为他激怒了朱元璋。他想从现在开始不谈政治,脚踏实地地隐居。没想到,他的死敌胡惟庸没有因为辞职而放过他。刘伯温以前建议朱元璋在家乡丹阳设立巡检司,加强治安。现在,胡惟庸派人陷害刘伯温,说他看到了巡逻部门,赶走了很多人。事实上,真正的目的是为自己建一个墓地,因为那里有王气。这个动作太残忍了。王气看不见摸不着。如果你相信,你就相信。如果你不相信,你就不相信。偏偏赶上朱元璋又特别迷信,刘伯温已经辞职,不能辞职,就免了他所有的养老金。之后刘伯温赶紧去南京请罪,没有任何解释,主动留在南京不回家。也就是说,我就在你眼皮底下。现在你放心吧。朱元璋看到刘伯温这样做,才意识到刘伯温被陷害了,但这一次,刘伯温吓坏了,很快就生病了。后来朱元璋让他回家养病,没多久人就死了。既然刘伯温不是胡惟庸毒死的,他真正的死因应该是什么呢?

    据许多历史名家推测,刘伯温应该是病死的。具体疾病应该是肝癌。刘伯温会感染这种疾病,这与他的脾气和气质有很大关系。首先,他是一个脾气很直的人。他一开始并不是给朱元璋打工的人。他本是元朝的官员。他曾多次辞职,因为他不喜欢官场的腐败黑暗。此外,他特别爱生气。例如,有一年,陈友谅占领太平城,准备继续向东扩张,吓坏了朱元璋的手下,并建议朱元璋迅速撤退。刘伯温瞪着眼睛,一句话也没说。朱元璋一看,以为他有主意,只是不方便在这么多人面前说,就叫他到自己的房间问他的意见。刘伯温非常生气,让朱元璋杀了所有刚才主张撤退的人。想想看。别人知道他们能不恨他吗?所以他的性格不适合在官场生存,这么爱生气的人有时候对很多事情不满意,不敢说出来。例如,当朱元璋打败敌人时,他说刘伯温是我的张良,李善长是我的萧何。结果,当他成为皇帝后,授予爵位,李善长被封为公爵,工资4000石,刘伯温,连侯爵都不是,封成义伯,工资240石,或因刘伯温曾经是元朝的大臣,不同于李善长,他从家乡就和朱元璋一起出来打天下。朱元璋永远不会把他当作自己的人。虽然李善长后来死得很惨,但想想看,刘伯温当时心里能平衡吗?他不得憋屈死。

    此外,他后来被胡惟庸诬陷,不敢辩护。他只能妥协。胡惟庸正式被朱元璋任命为左丞相,这无疑是对刘伯温的致命打击。我们普通人常说这种肝病大多是气上得的。通过他临死前的症状和对他性格的分析,基本上可以推断刘伯温应该死于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