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朱由榔:我不做亡国之君 » 第36章:改革

第36章:改革

    对于那些被俘虏的清朝官员,洪兴也没有一刀切。

    该审的审,该判的判,该杀的也一个不留,该抄家打螺丝的也全部送去生产线。

    这一番操作下来,洪兴这次一举抄了八千多万两白银。

    比李自成当初抄的还多。

    洪兴很诧异,这些人怎么会那么有钱。

    他们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贫穷限制了他的想象力,唉,别想了。

    省的想不通头疼,想通了心疼。

    家中有粮,心中不慌。

    洪兴接下来还有很多事等着他去做。

    除了北伐抗清之外,整顿吏治和赋税也是重中之重。

    老朱布衣起兵,一统天下之后,常常感叹:朕本农夫,深知民间疾苦;朕本农夫,深知稼穑艰难。

    农夫出身的朱元璋自然对当官的没什么好感。

    他认为,这帮王八蛋除了会鱼肉百姓、草菅人命之外,就只剩下吃喝享乐了。

    为了杜绝这个现象的出现,老朱给明朝官员们开的工资非常低。

    低到很多官员家里连饭都吃不饱。

    不过,这让老朱很满意,按照老朱的想法,这帮读书人不能让他们吃太饱。

    这种不让马吃草,又想让马快跑的举措,在老朱死后,彻底失控。

    导致大明一朝,卖官鬻爵,贪污腐败盛行。

    最后生生把大明拖入了泥潭之中。

    洪兴打算给这些当官的涨点工资,不然没钱的话,谁替你干活。

    废除了养朱制度,每年就可以剩下上千万两白银,可些钱与其用来养猪,还不如拿来给大臣发工资。

    这一举措获得了朝廷上下一致赞成。

    熬了两百多年,老板终于不再画饼,终于涨工资了。

    涨了工资,这些大臣干起活来备有劲儿。

    但洪兴知道,给大臣涨了工资,并不能杜绝贪腐的出现。

    下一步就是整顿吏治。

    明朝有非常完备的监察机构,分监察中央和监察地方。

    六科给事中,负责监察中央百官;

    都察院,监管地方百官;

    十三道监察御史,弹劾内外文武百官;

    巡按,中央临时派出去的地方监察官,直接对皇帝负责;

    巡抚,协调,统领三司;

    三司是地方行政机构,下面还有承宣布政使司,掌管行政、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司法刑狱、都指挥使司,掌管军政。

    除此之外,还有直接对皇帝负责的锦衣卫。

    后来洪兴又创立了影密卫,只不过影密卫的职责主要是暗中保护皇上,负责对外情报、侦查和暗杀等任务。

    贪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人欲壑难填,还有一个就是监察不严。

    欲望这种东西,谁都无法去控制,所以洪兴给他们涨了工资,让他们兜里有钱,这样至少能稍微遏制一下他们的贪腐之心。

    欲望无法控制,就只能依靠强有力的监察手段了。

    明朝这一套监察体系,从上到下,就如一张强有力的大网,把从中央到地方的百官都网进去,谁也跑不了。

    若有人贪污腐败了,洪兴也不杀他。

    毕竟现在劳动力那么珍贵,杀了可惜了。

    直接送生产线。

    目前南京暂时就一个“南京机械制造局”,此后洪兴还打算继续批地建厂。

    除了机械,还有船舶,造纸,车马等等。

    这么多的工厂,就业缺口非常大。

    有了这些犯罪之人填补空缺,既能拉动GDP,又可以让他们学点技术,还不用发工资,只要给俩大馒头就行,何乐而不为呢。

    下一步就是赋税。

    税收,是大明最重要的财政来源,没有之一。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社会,所以收回来的税,基本上以粮食为主。

    可战乱多年,百姓死伤无数,很多田地因为无人耕种,基本都荒芜了。

    洪兴借此机会,开始重新丈量土地,分土地。

    那些被屠城的地区,洪兴也从其他地方移民过来填补。

    可天下初定,丈量土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是非常耗时耗力的国民大工程。

    遇到的阻力和困难可想而知。

    洪兴知道,此刻,正是改革的最好时机,如果等所有人都安定下来了,那时候再想动手改革,就太难了。

    必须用强制手段,重新划分土地,重新洗牌,才能建立更好的秩序。

    他效仿朱元璋当初普查人口的做法,把那些因受轻伤而未去前线打仗的士兵全部派出去。

    上山下乡,让他们配合当地官员迅速划分土地。

    这些士兵基本都是穷苦人家出身,对于土地有着天然的感情。

    他们很多就是因为吃不饱饭才当的兵,才造反。

    现在皇帝要给天下百姓重新划分土地了,还派他们一起去参加这份光荣的工作,他们自然不余遗力,秉公执法。

    所以,那些当地豪强和官员如果敢官商勾结,在划分土地这件事情上做文章,他们手里砍过人的大刀可不会客气。

    洪兴没想到的是,他派出去的人在丈量土地的同时顺手把普查人口这件事也做了,意外之喜,一举两得。

    很快,整个大明疆土之内就如火如荼地搞起了土地改革运动。

    大明国土面积那么大,肯定有头铁之人想试试洪兴的大刀快不快。

    试试就逝世!

    在这件事情之上,没有任何商量余地,谁敢阻拦,洪兴皇帝就敢摘谁的脑袋。

    不过,这次,洪兴皇帝踢在钢板上了。

    因为这次的带头大哥,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

    这群人就是洪兴(那时他还是永历)在西南抵抗清军时,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土司。

    对了,这个土司,可不是吃的那个吐司。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三朝在西南和中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管理制度。

    它是由唐宋时期的羁縻州县制发展而来的,就是任命少数民族的首领为土司、土官。

    授予他们按照当地的传统习惯对所辖地区进行统治的权力,官职世袭。

    一句话,就是“以土官治土民”。

    土司制度在生产力水平不高、交通不便、民族文化差异巨大的情况下。

    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土司世代为官,独霸一方,更有一些土司专横不法,对境内人民实行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

    土司之间为争权夺利挑起械斗或战争,导致生灵涂炭,对朝廷也叛服无常。

    明朝中后期就开始施行“改土归流”政策,但收效甚微。

    洪兴咬了咬牙,知道眼下还不是动这些土司的时候。

    所以,在土司非常多的省份,如贵州,四川,云南,广西,洪兴对这个地方的土地改革并没有那么严苛。

    此刻天下未定,他不想西南再起战事,只能打碎牙齿往肚里咽。

    不过,缅甸在沐天波的指导下,倒很顺利的地就完成了土地改革。

    大明这边在改革,吴三桂那边也没闲着。

    据影密卫来信,吴三桂已经到达黄河岸边,正准备渡黄河,北上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