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都市言情 » 重回过去:我的文艺时代 » 第11章 暑假的到来

第11章 暑假的到来

    随着最后一张试卷被收走,王澍感觉这学期的努力仿佛化作了一阵清风,带走了所有的疲惫。

    校园里,欢笑声和欢呼声汇聚成一首夏日的颂歌,如同阳光下闪烁的波光,映照出每个人内心的自由与喜悦。

    同学们以各自的方式庆祝着学期的结束,有的举起手中的书本,有的相互击掌,有的相互拥抱,共同创造着属于他们的美好回忆。

    然而,王澍没有加入到这股狂欢之中,他穿过校园的喧嚣,脚步沉稳而有力,直指向32号楼108室——那是史佚生和王硕的小天地,他们已经在上午完成了所有考试,现在正坐在宿舍里,期待着王澍的到来,一起开始暑假的旅程。

    王澍推开门,室内的气氛轻松而宜人,仿佛能感受到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的温暖。

    听到动静的王硕从床上坐起,伸了个懒腰,带着一丝玩笑的语气说:“考完了,小树枝儿?”

    王澍的回答带着轻松的笑意:“你这不废话嘛,没考完我能过来吗?”

    关切和期待交织在史佚生的话语中:“考得怎么样?”

    王硕打趣道:“老史你这也问的废话,小树枝儿的成绩,还用你问?”

    “也是。”史佚生嘿嘿一笑,不再追问。

    “哥几个,收拾一下,咱回家去吧?”王澍弯了下身子,做了个请的姿势,示意两个人可以从床上起来了。

    “行吧。”王硕从上铺轻盈地跳下,他们的行李已经提前准备好了,也不必担心遗忘什么东西——燕京城就这么大,万一有什么需要的,再回来拿就是,更何况,燕大在暑假并不封闭,校园的大门总是向他们敞开的。

    在简单整理后,他们准备踏上回家的路。

    就在即将离开宿舍的那一刻,王硕似乎想起了什么,突然说道:“暑假的时候,咱们是不是得多往人艺跑跑啊,说不定能帮上什么忙。”

    王硕对自己参与创作的这个剧本是真的上了心,对他来说,这不仅仅是一部作品,更是他艺术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起点。

    “对,我们肯定不能就这样干看着,什么也不管。”史佚生的话语也流露出坚定的决心。

    王澍点头,表示赞同:“我们可以在暑假期间多去几次,看看排练的进展。”

    王硕接着说:“光看还不行,咱们得做些功课,万一就帮上忙了呢?”

    “你的意思是?”王澍询问道。

    “咱们先去图书馆逛逛吧,我记得有几本关于戏剧排练的书,还得看看有没有讲舞台表演基础知识的书……”王硕边说边带着几分兴奋的神情,仿佛已经预见到他们能在未来的剧目中发光发热。

    “行。”史佚生点头,语气里满是支持和鼓励。

    王澍一开始只是在一旁默默听着,随即也被两人的热情所感染,不由得加入了他们的计划之中。

    于是,这群年轻的梦想家,在回家之前,又走进了图书馆,借来了一摞书籍,带着满满的期待和热情,准备迎接未来的挑战。

    图书馆里,历史的气息与青春的活力交织,书页间传递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他们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史佚生的轮椅变成了他们的小车,载着希望和梦想,也载着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

    离开图书馆的时候,夕阳已经渐渐沉落,但他们的心中却是满满的光亮。

    回家的路上,他们讨论着暑假的计划,讨论着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案。

    燕京的夏夜渐渐降临,但对于王澍他们来说,这个夏天将是他们青春中璀璨的一页。

    他们的步伐坚定,眼神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渴望和对梦想的执着。

    在燕京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中,他们的故事,就像夏夜里的星星,即将绽放出最为耀眼的光芒。

    夏日的阳光,宛若流淌的金色绸缎,轻柔地铺洒在BJ的每一条街巷,每一寸土地上。

    烈日下,知了在枝头不知疲倦地鸣唱,它们的声音,仿佛是夏天最热情的呼唤,为这个炎热季节注入了勃勃生机。

    在这样的一个下午,王硕、史佚生和王澍三人,带着满腔的热血和一颗惴惴不安的心,踏上了前往燕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路途。

    他们的心中既有对即将到来的排练的期待,也有对未知的紧张。

    毕竟,这是他们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参与到专业话剧的制作中,他们知道,这次的经历将是他们人生中一个重要时刻,一次生命中刻骨铭心的初体验。

    他们穿越熙熙攘攘的街道,终于来到了人艺的庄重大门前。那座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文化底蕴著称的剧院,是燕京乃至全国戏剧艺术的殿堂。

    三人不自觉地放缓了脚步,心中的激动与敬畏交织。

    这座见证了无数戏剧作品诞生的剧院,对他们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他们曾经之前来这里交过剧本,还不止一次地来这里完善剧本的细节;陌生的是,他们尚未有机会在这里见证自己的作品呈现给世界。

    他们相互鼓励,肩上的轻拍,眼神中的坚定,都在无声传递着信心与支持。

    王澍轻声说道:“咱们绝对行,咱们的故事,值得被世界听见。”

    心情略微放松下来的王硕半是打趣半是认真地回应:“什么‘咱们’啊,你啊,最多算提供个故事原型。真正的剧本,还不是得靠我和史佚生来琢磨。”

    “怎么,不把原作者当回事啊,小心我把改编权收回来。”

    “嘿,你还敢威胁我。”说着,就要和王澍厮打。

    “别在这儿闹了,咱们这是在剧院门口呢,正经点。”史佚生笑着制止他们,三人随即收敛笑容,目光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期待与渴望。

    听到这话,两人正经了不少,眼神中也闪烁着对未来的渴望。

    与上次由林兆华带领着直接前往后院不同,他们这次是从正门进去的。

    推开那扇通往艺术殿堂的大门,他们迈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门内,一切景象令人震撼:高挑的天花板上,华丽吊灯散发着柔和光芒;墙上挂着一幅幅经典戏剧海报,每一幅都诉说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空气中混合着油漆和木材的清新气息,营造出一种剧目即将上演的紧张与期待。

    他们来到了剧院的剧院的接待处,一位温和的女士接待了他们,她微笑着询问了几人的来意,并告诉他们林兆华导演正在排练厅。

    在她的带领下,王澍一行人穿过长长的走廊,两旁是密密麻麻的化妆间和练习室,偶尔能捕捉到门缝中传来的演员们的练习声,那是他们对艺术的呼唤和追求,每一个细微的声音,都在述说着对戏剧的无限热爱。

    当他们走进排练厅,一幕幕生动的排练场景立刻映入眼帘。

    舞台上,演员们正全神贯注地排练着《狮子王》的一幕,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透露出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和对戏剧的无限热爱。

    舞台之下,林兆华导演坐在一旁的桌子上,他的目光如同犀利的探照灯,紧紧锁定在演员们的身上,寸步不让地捕捉着每一个可能的改进之处。他偶尔与身边的助手交流几句,或是在笔记本上快速地做着标注,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专业且充满决断。

    王澍和他的伙伴们静静地坐在观众席中,目不转睛地观察着排练的每一个细节。

    他们看到了演员们如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角色之中,如何通过肢体语言和声音的变化来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

    他们被演员们的精湛表演深深吸引,更被这种对艺术的敬业和投入所打动。心中涌起一股自豪感,能够成为这样一部作品的一份子,对他们来说,是莫大的荣幸。

    林兆华导演似乎察觉到了新面孔的到来,他微微点头致意,表示他们可以随意观看,但并没有过来打招呼,而是很快又将全部注意力放到了舞台之上。

    王澍他们没有打扰,反而觉得这种专注让他们感到一种温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要全心投入到这个项目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排练过程中,每一次尝试,每一次探索都让他们感受到了艺术创作的不易与美妙。演员们与导演的紧密合作,为了角色的一个微妙表情,为了一个简单动作的准确度,他们不断地试验,直至完美。

    这种对艺术的追求和执着,让王澍他们深受感动,同时也让他们意识到,戏剧的魅力不仅仅源自于剧本的文字,更在于演员们如何将这些文字变为触动人心的表演。

    排练间隙,林兆华导演步履轻盈地走向他们,带着一丝春风的热情,温暖而真诚地与他们逐一握手:“欢迎来到人艺,我很期待你们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建议。”

    正式担任导演的林兆华,给人的印象与之前几次相遇时截然不同,他的整个人似乎经历了某种蜕变,散发出一种威严中带有亲和力的气质,仿佛他的身上,每一个细节都在讲述着戏剧的魅力。

    “不敢不敢,咱们对话剧制作也是头一遭接触,还得向您多学习。”

    “那行,先给你们介绍一下我们这部剧的演员吧,你们也仔细看看,如果觉得有哪个不合适的话,我们再调整,不用觉得不好意思,因为这是部新剧,我们启用了很多年轻演员当主角,虽然我们的人艺的传统是‘戏无大小’,但年轻人,经验不足很正常,还得你们多提提意见。”

    说着,他轻巧地跳上舞台,示意王澍等人也上来。

    王澍和王硕小心翼翼地将坐在轮椅上的史佚生抬上舞台,随后各自一个翻身,跳了上去。

    随着导演的上台,原本正在休息的演员们迅速围拢过来,气氛变得更加活跃。

    见几人都上来了,林兆华便拉着他们向众人介绍道:“这位就是《狮子王》的小说作者——王澍,这两位则是我们话剧的编剧——王硕和史佚生,三位都是去年高考考入燕大的高材生,少年英才啊!”

    林兆华的声音中充满了骄傲与赞赏。

    听到这话,众人顿时心生敬意。

    去年恢复高考的事情是闹得沸沸扬扬,但真的考上的那都是凤毛麟角,用一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形容毫不夸张,更不要说考上的还是燕大这种全国数一数二的院校。

    王澍赶忙谦虚回应:“林导,您可真别这么说,都是运气,就运气。”

    史佚生则自嘲地笑道:“是啊,说他们是少年英才也就罢了,我这都快三十的人了,哪还谈得上少年啊。”

    王硕也加入了幽默的行列:“甭那么客气,咱们俗话说得好,‘四海之内皆兄弟’,能和大家合作是我的福气。”

    现场的气氛因为他们的话语变得更加轻松愉悦,笑声此起彼伏。

    在林兆华的引领下,王澍等人得以一睹舞台上那些辛勤工作的灵魂们,他们是这出戏剧的血脉——不仅有光芒四射的演员,还有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们。

    林兆华本人,是这部话剧的灵魂人物和主导演,他的身影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剧院的每一个角落。

    尽管他承担着重大的责任,但剧院并没有将所有重担都压在他一人身上,他们还特意请来了院中的泰斗欧阳山尊担任副导演,以他丰富的经验为林兆华提供宝贵的指导。

    欧阳山尊,这位被誉为戏剧界的“活化石”,现在不仅担任人艺的副院长,更是话剧导演的中流砥柱。他正忙于重新排练曹禺先生的经典之作《雷雨》,同时还在策划另一部作品《丹心谱》。

    虽然王澍对这些剧目的了解有限,但他对欧阳山尊的敬仰之情却是满满的。

    其他的还有音响师冯钦,美术设计王文冲等人,都是幕后的魔术师,用他们的技艺为舞台世界注入生命。

    当轮到演员们的时候,王澍能感受到他们脸上的紧张和期待,因为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里,每个角色都可能是新的开始,或是告别。

    幕后的工作人员就这些,院里都已经定好了的,但演员可是一抓一大把,这原著作者和编剧都是有换角的权利的,所以心里自然会有点担心。

    但几人都没发表什么看法,只是安静地听着林兆华介绍。

    别说,还真有些熟面孔。

    蓝天野,人艺的资深演员,他的表演经历丰富多彩,王澍虽然对他的其他作品不甚了解,但他扮演的姜子牙在90年版本的《封神榜》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郑榕,他在88年的《西游记》中饰演的太上老君和94版《三国演义》里的孔融,都是观众心中难以磨灭的形象。

    李光复,他在《人世间》中的明部长和在《人民的名义》里的郑西坡,都展现了他深厚的演技。

    吴桂苓,《三国演义》里的黄盖,《西游记》里的镇元大仙。

    修宗迪,《三国演义》里的中年陈宫,还在李亚鹏那版《笑傲江湖》里扮演过刘正风。

    杨立新,《大江大河》里的水书记。

    韩善续,《三国演义》里的刘绣,还在《西游记》里出演过诸多配角,比如赤脚大仙、杀害陈光蕊夫妇的水贼刘洪、花果山前部总督先锋独角鬼王、两界山下的老丈、唐朝武臣等等。

    兰法庆,这位也是一样,在《西游记》出演过很多角色,什么铁背苍狼怪、老鼋、角木蛟。

    其他人的话,王澍就实在是没什么印象了,但不能说人家不有名,只是王澍自己见识有限,但也无所谓,以后有的是机会慢慢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