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都市言情 » 重回过去:我的文艺时代 » 第20章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第20章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在燕京城的巷弄深处,王澍穿梭于一家又一家风格各异的茶馆,进行着他的调研。

    一日,在一家古色古香的茶馆里,他偶然间听到了一段饶有趣味的对话。

    一位精神矍铄的大爷正与他的几位老友围坐在一张磨损的木桌旁,他们手中各自捧着一本这个月刚刚发售的《人民文学》,脸上洋溢着激动的神情。

    仔细一看,翻到的那页,正是王澍的新作——《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这个塔拉真是个了不起的姑娘。”大爷的声音洪亮而充满力量,“她的故事告诉咱们,只要有决心,哪怕是最普通的人也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说的是啊。”一位带着老花镜的师傅点头附和,“想当年,谁能想到一个没受过啥正规教育的女娃娃,最后不仅上了大学,还成了个学者呢?”

    “可不是嘛。”另一个老师傅接着说,“我家隔壁那小伙子,初中毕业就没再上学了,现在都三十好几,俩孩子的父亲了,去年竟然考上了清华,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这说明啥?”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师傅眯着眼睛,语重心长地说,“说明书本上的知识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咱们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学习的路还是能继续走的。”

    “咋地?您这把年纪了,还打算上大学去?”一位老友打趣道。

    “去去去,不上大学就不能继续学习了?我这是自我提升,省得将来老了,连孩子们说啥都听不明白。”他反驳得干脆利落。

    茶馆的其他人也被这番讨论吸引,纷纷加入进来。

    他们讨论着各自的孩子,满怀希望地期盼他们能有更好的教育机会;他们谈论着近些年的变化,讨论着如何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改善生活。

    王澍的这部小说,就这样不经意间成为了他们心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

    在这个特殊的年代,它让这些普通的人们相信,命运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的。

    王澍在一旁静静地聆听着,心中充满了温暖和自豪。

    他知道,自己的笔触不仅记录了一个故事,更触动了人心,激发了希望。

    与此同时,在燕大的一间教室里,思想的风暴正在酝酿,王硕和史佚生也身处其中。

    作为王澍的挚友,他们本不愿参加这样的辩论,毕竟在背后讨论自己的朋友,总让他们感到有些不妥。

    然而组织者之一是他们的同窗好友,77级的陈建功,他三番五次地申请邀请实在是让人难以拒绝,加之参与讨论的也有不少熟悉的面孔,如邹士方、王晓平等同级生,以及新生郑小龙和刘震云等,他们便索性加入了这场讨论。

    这些参与者都是陈建功和邹士方精心邀请的,他们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包括历史、文学、哲学和社会学等,共同探讨《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部小说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辩论的主题是:“个人奋斗与社会环境:我们能从塔拉的故事中学到什么?”

    作为王澍的好友,王硕和史佚生自然被邀请首先发言。

    王硕也不怯场,毫不犹豫地开口:“这部小说啊,就像一杯烈酒,一口下去,烧得你心慌意乱。不是我偏心,也不是因为我跟王澍关系好就故意吹嘘,他小说里表达的那股不屈的精神,就像狂风暴雨,能吹散你眼前的迷雾。他通过塔拉的故事告诉你,命运这东西,不是天注定的剧本,而是你自己书写的篇章。这部小说,对于那些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人来说,就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提醒你,活着,就得有点儿反骨精神!”

    王硕的发言结束后,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

    他的话语,总是那么直白而幽默,带着一股独特的韵味。

    而史佚生的发言则显得更加内省和深刻:“我认为,这部小说讲述的不单纯是个人的成长,更是一种精神的觉醒。王澍他通过塔拉的经历,像是举起了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对自由和真理的渴望。她的故事,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生命意义的不懈探索。读完这部小说,你会发现,教育不单单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灵魂的启迪。”

    在这场辩论中,王硕和史佚生不仅代表了个人观点,更是代表了一种时代的声音,他们的话语,如同燕大校园里那些古老的树木,深深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激发着对未来的无限思考和憧憬。

    在王硕和史佚生相继发言之环,教室里的气氛变得更加活跃,作为辩论的组织者,陈建功和邹士方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陈建功的目光坚定,他认为塔拉的故事是个人奋斗和坚持的典范,她的经历激励着人们不应该被出生和环境所限制,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个人力量的坚定信念,仿佛在告诉每一个人,只要努力,就能冲破束缚,达到自己的巅峰。

    邹士方则是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塔拉的故事很鼓舞人心。”他沉思着说,“但我们不能忽视她所在的社会环境,在我们国家,我们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去追求知识和自由。”

    紧接着,王晓平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塔拉的故事无疑充满了启发性。”她沉声说道,“但我们应当意识到,这是一部文学作品,其背景建立在一个与我们文化迥异的国度——美国。在中国,个人的成长和奋斗往往需要在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的框架内进行。”

    梁左的声音温和而有力:“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使出生低微,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编命运,虽然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确实是会受到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他的话语让人们开始思考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孙冰川则转向历史,提出了生动的例子:“确实,在我们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乏像塔拉这样坚韧不拔的人物,以孔子为例,他虽生于贫寒之家,却凭借自己的智慧和不懈努力,最终成为了儒家思想的缔造者。”

    杨迎明补充道:“没错,还有像司马迁一样的人物,他虽然遭受宫刑,但仍然坚持完成了《史记》,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刘震云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激动:“我们还不能忘记像李白这样的诗人,他的才华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但他最终选择了自由的生活方式,他的诗歌至今仍感动着无数人。”

    葛兆光点头赞同:“是的,这些人物虽然受到了社会环境的限制,但他们的努力和才华最终还是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叶君远的声音充满了激励人心的力量:“所以,我们从塔拉的故事中学到,无论社会环境如何,个人的努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郑小龙理智地提出了更为全面的思考:“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环境对我们产生的影响。我们需要找到合适自己的发展道路,既要有个人的奋斗,也要有社会的贡献。”

    辩论持续了好几个小时,学生们激烈地讨论着,教室的气氛变得越来越热烈。

    他们讨论了教育的重要性,讨论了如何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讨论了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同时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最终,辩论并没有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但它激发了学生们对于未来的思考,对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思考。

    在那个秋天,教室里充满了年轻的声音和激情。

    塔拉的故事成为了他们讨论的一个案例,它不仅是一个个人奋斗的故事,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反映了那个年代中国人对于知识、自由和未来的渴望。

    夜幕低垂,如同一块浓郁的绒布,点缀着星辰的华灯,将天际装扮得犹如锦绣。

    王澍结束了一天的忙碌,踏着斑驳的月光,回到了那个熟悉的校园,他的步伐在静谧的夜色中显得格外沉稳。

    依照他一贯的习惯,他首先去了王硕他们的宿舍报个平安。

    门轻轻推开,王澍便看到王硕和史佚生正坐在书桌旁,两人的面庞在昏黄的灯光下显得格外专注,仿佛他们的思绪还沉浸在白天激烈的讨论中,未曾散去。

    “小树枝儿,你可算是回来了!”王硕一抬头,脸上的笑容如同九月里成熟的果实,热情洋溢,仿佛能驱散任何阴霾,“今儿个你那部《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可真是在校园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啊!”

    王澍微微一愣,随即放下肩上的背包,熟稔地走到桌边,提起茶壶给自己倒了一杯热气腾腾的茶,眼中闪烁着好奇和期待的光芒:“哦?这是怎么了?”

    史佚生接过话茬,开始详细地向王澍描述白天的辩论情景。他讲述了邹士方对塔拉故事背后的社会环境的深刻洞察,王晓平对于故事与中国现实差异的透彻分析,以及孙冰川、杨迎明等人对于个人奋斗与历史人物的深入讨论。

    王澍听得入神,他没想到自己的作品能在同学们之间激起如此深刻的讨论,他感到既惊讶又欣慰,心中涌动着一股暖流,如同秋日阳光下的温暖。

    “你们说得太对了。”王澍感慨地说,声音中带着一丝颤动,“我写这本书的初衷,就是想让大家看到,无论出身如何,我们都有能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我从没想过,它会引起这样的讨论,让你们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王硕拍了拍王澍的肩膀,笑着说:“小树枝儿,你现在本事大了啊,写的小说不仅触动了我们,还让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在现实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史佚生也点头赞同:“没错,你的故事给了我们力量,也启发我们去更深入地了解和探索自己的文化和社会。”

    王澍深吸了一口气,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

    他知道,自己的笔,不仅记录了个人的故事,更有可能成为改变人们思考方式的催化剂。

    “我想,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本书。”王澍缓缓地说,声音低沉而充满力量,“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自己的故事,塔拉的故事只是其中之一,而你们的故事也同样值得被听见。”

    三人的谈话一直持续到深夜,他们讨论了个人的梦想与现实的碰撞,讨论了如何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保持自我,讨论了文学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意义。

    夜空中的星辰仿佛在静静聆听,校园里的每一棵树、每一座建筑都成了他们故事的见证者。

    在那一刻,他们的灵魂在文学的海洋中自由飞翔,探索着无限的可能。

    在那个温馨的夜晚,除了深刻的话题,他们的谈话也轻松地飘向了其他的细枝末节。

    “你说,老史,你有没有留意到,今天讨论接近尾声的时候,小龙和晓平似乎有些异样?”王硕抬起了好奇的眉毛,语气中带着一丝戏谑和探究。

    史佚生显得有些迷惑,他的眼神在疑惑中闪烁了一下,“异样?什么异样?”

    “你没看到吗?他们两个在辩论中逐渐靠拢,最后几乎坐在了一起。”王硕边说边用手势模仿了他们当时的动作。

    史佚生摇了摇头,一脸无辜地表示自己并未注意到这一点:“我真的没留意。”

    王澍的好奇心被彻底点燃了,他凑得更近了些,眼神中闪烁着一丝调皮和八卦的光芒:“来,详细说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王硕回忆着散会时的画面:“最后散会的时候,我好像看到他们俩是一块儿走的,而且看起来聊得挺投机的。”

    史佚生这时似乎也回忆起了一些情景,他的眼睛亮了起来:“现在你这么一提,我似乎也有点印象了。他们确实聊得很热络,但这能说明什么呢?”

    王澍笑了,眼中闪过一丝淘气的光芒:“或许,我们的校园里要多出一对才子佳人了。”

    三人相视而笑,这个话题就像一阵春风,轻轻拂过他们的心田,带来了一丝轻松和愉悦。

    虽然他们对小龙和晓平的关系只是揣测,但这点小小的八卦却为他们的夜晚增添了不少乐趣。

    外面的世界依旧在忙碌着,但在这个温馨的宿舍里,三人的友谊和青春的无忧无虑在夜色中悄然绽放。

    他们的故事,就像他们讨论的那本小说一样,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和希望。

    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他们的笑声和梦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青春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