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都市言情 » 重回过去:我的文艺时代 » 第30章 诗意与反叛

第30章 诗意与反叛

    那个冬日的清晨,阳光透过宿舍窗户的缝隙,温柔地洒在五个年轻人的脸上。

    他们是燕京大学的学子,同样也是对文学怀有无尽热爱的同道中人。

    邹士方,一个眼神中常带着对文字的渴望和对知识的渴求的男生,手中拿着茅盾先生的评论文章,眼中闪烁着难以抑制的兴奋光芒。他转向王澍,语气中带着几分期待和几分征询:“我想把茅盾先生的这篇评论放在咱们《未名湖》的创刊号上,你觉得怎么样?”

    王澍皱了皱眉毛,有些犹豫地说:“这,不太好吧?感觉弄得像是给我个人出的特刊一样了。”

    王硕不以为然地挥了挥手:“哪儿那么多事啊,小树枝儿你就是太磨叽了。茅盾先生的评论那叫一个有分量,放咱们刊物上,那可是锦上添花啊。”

    史佚生,坐在轮椅上的他,总是给人一种从容不迫的感觉,轻轻推了推眼镜:“没错。茅盾先生的文章,深入浅出,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学点儿东西,这机会难得,得抓紧了。”

    陈建功也表示赞同:“我赞成佚生的看法。茅盾先生的评论,不仅能提升咱们刊物的学术水平,还能吸引更多的读者,让咱们的声音传得更远。”

    王澍被大家的热情所感染,最终释然地笑了:“得嘞,既然大家都这么看,那我也就不客气了。谢谢各位,我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邹士方听后,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

    他环视了一圈这间充满书香的宿舍,书架上摆满了各种文学作品,从古典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无不透露出这个小团体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他站起来,走到窗边,一把拉开了窗帘,让那冬日里难得的温暖阳光洒满整个房间。

    他转过身,看着其他四人,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那我们就决定这样做了。我相信,我们的《未名湖》一定能够乘风破浪,开启一段新的旅程。”

    王澍走到邹士方的身边,两人并肩站在窗前,一同望向窗外那波光粼粼的未名湖。

    湖面上的光影如同他们心中涌动的激情和梦想,王澍深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这份美好的景象和此刻的心情永远铭记在心。

    王澍转过身来,带着几分戏谑的口吻,向其他四人问道:“哎,我说,你们刚刚围在一起,是不是就在密谋这个事儿呢?”

    他的话音刚落,四人的脸上不约而同地露出了一丝局促,彼此对视一眼,却是谁也没有立刻回答王澍的问话。

    王澍看着他们这副欲言又止的模样,心中的好奇更甚。他大步流星地走到史佚生身边,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追问:“老史,你们几个刚才围在一起,到底在搞什么名堂呢?”

    “呃……”史佚生被问得一愣,犹豫了片刻,终于还是坦白了,“那个……我们刚才在商量,是不是该给你准备个惊喜。”

    “老史!”王硕一听这话,急得直跺脚,“你这人怎么这样啊,一点都不牢靠,尽干些出卖同志的事。”

    史佚生面对王硕的责怪,只是讪讪一笑:“哎呀,反正这事儿迟早他也得知道嘛。”

    王澍的好奇心被彻底勾起,他追问道:“什么惊喜啊?搞得这么神神秘秘的。我感觉能收到茅盾先生的这封回信就已经够让人惊喜的了。”

    邹士方这时候接过了话茬,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自豪:“其实也没啥,就是他们三个人,每人都给你的《死亡诗社》写了篇文章,刚才我们就是在讨论,这些稿子到时候该怎么排。”

    “老邹!”邹士方的话音刚落,其他三人立刻投来了不满的目光。

    王澍听了,却乐得合不拢嘴:“嘿,你们这是真打算给我搞个个人特刊啊。”他一边说着,一边伸出手来,“稿子呢,快拿来给我瞅瞅。”

    “去你的!”王硕嘴里虽然这么说着,但还是没好气地拍了拍王澍伸过来的手,随后从书桌上抽出一叠厚厚的稿纸,递给了他。

    “诗意与反叛:我眼中的《死亡诗社》

    《死亡诗社》,这书名儿听着就让人心里一紧,好像要教你怎么优雅地跟世界说再见似的。可别被这名字给忽悠了,其实啊,这是一本关于生活、梦想,还有那么点儿反叛精神的小说。说白了,就是一帮年轻的小伙子,在一所规矩多如牛毛的学校里,遇到了一位不那么按常理出牌的老师,然后他们的故事就这么开始了。

    咱们得先来聊聊这位不同凡响的基廷先生。这位老师,他教的不是简单的诗歌,而是如何活出个精彩的人生。他总是鼓励孩子们要“把握当下”,这话听起来是挺励志的,但您得知道,对于十七八岁的年轻人来说,“当下”可能就意味着玩耍、追女孩子、偶尔逃个课……所以这位基廷先生的教学方式,虽然新颖,但也不是没有争议的。

    再来说说这帮年轻的孩子们,他们在基廷先生的鼓舞下,开始尝试各种各样的“把握当下”。有的开始尝试写诗,有的投身于戏剧表演,还有的……嗯,有的选择了更为直接的反叛方式。他们成立了一个听起来有点儿让人心里发毛的社团——“死亡诗社”。虽然名字听着有点儿瘆人,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充满了文艺气息。他们夜里偷偷聚集在一起,读着诗歌,讨论着人生的种种。

    小说中最为悲剧的一笔,莫过于尼尔的故事。这个孩子天生就有演戏的天赋,但他的父亲却固执地希望他成为一名医生。在一系列的家庭冲突和内心挣扎之下,尼尔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方式来“把握当下”。这部分内容,读来让人心酸,因为它反映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年轻人面临的困境和抉择。

    ……

    总的来说,《死亡诗社》这部小说确实值得一读。它不仅让人深思,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也让我们思考,我们究竟应该追求怎样的生活。但如果你要问我,这本书教会了我们什么?我可能会这样回答你:至少,它教会了我们,给自己的社团起名字时,别太沉重,生活已经够不容易了,不是吗?

    ……”

    王澍一眼就认出了这份笔迹,这独特的幽默感和尖锐的洞察力,准是王硕无疑。这种地道的京味儿,带着点儿讽刺的调调,用来评价自己的小说,不得不说,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旁边的王硕,眼神里透着点儿不安,看着王澍迟迟没有翻页的动作,忍不住焦急地问:“怎么样啊?”

    “什么怎么样?”王澍故意拉长了声音,吊着他的胃口。

    “哎呀,就是文章写得怎么样嘛。”王硕有些急不可耐。

    “还行吧……”王澍故意含糊其辞。

    “什么叫‘还行吧’啊,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你这样算什么评价啊。”王硕的语气里带着几分不满。

    看着王硕那焦急的模样,王澍终于忍不住笑出声来,一边重重地拍着王硕的肩膀,一边说:“写得不错!只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继续加油吧。”

    “去你的!”王硕甩开王澍搭在肩膀上的手,脸上带着点儿犹豫,小心翼翼地问:“你不生气吧?”

    “生什么气啊?”王澍一脸疑惑。

    “就是我文章里那段……”王硕支支吾吾。

    “哪段啊?”王澍还是摸不着头脑。

    “他就是说‘所以这位基廷先生的教学方式,虽然新颖,但也不是没有争议的’那段,你看了吗,会不会不高兴。”史佚生插话解释道,“他之前跟我们唠叨半天,我们都跟他说你想得开,根本不会介意这种小事的,可他就是放不下心。”

    “嗨,这有啥好介意的!”王澍又给了王硕一个友好的拍肩,“我是那种小心眼儿的人吗?再说了,你写得也没毛病,只是……”

    “只是什么?”王硕迫不及待地追问。

    “只是你自己才多大啊,就一口一个小屁孩、十七八岁的孩子,这习惯可不太好……”王澍带着点儿戏谑地说。

    “这不是写顺了嘛……”王硕尴尬地笑了笑。

    “行了,写得挺好的,你就放宽心吧。”王澍安慰完王硕,便继续翻阅着手中的稿纸,开始阅读下一篇文章。

    “激流中的青春呼声:燕大学子眼中的《死亡诗社》

    在这个充满激变与挑战的时代,我,一名燕园的学子,有幸翻阅了一部深刻触动人心的小说——《死亡诗社》。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场文字的狂欢,它是一次思想的觉醒,是对我们年轻一代心灵的强烈触动。

    基廷先生,这位非同凡响的教师,他的出现犹如春风化雨,唤醒了我们这些渴望自由飞翔的青年。他的“把握当下”不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更像是一股清流,冲刷着我们的心灵,激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他的话语在我们心中回响,激励着我们去勇敢地追问自己:我们真正的梦想是什么?我们的未来又在何方?

    尼尔的故事,如同一记重锤,猛烈地撞击着我们的心灵。他的梦想与挣扎,他的不屈与抗争,以及最终的沉沦,让我们看到了青春的脆弱与坚韧。他的选择与牺牲,让我们这些站在时代潮头的青年,不禁深思我们自己的路该如何走。尼尔的故事,让我们认识到,有时候,为了梦想,我们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

    《死亡诗社》不仅仅是一部小说,它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呐喊,是对生命的赞歌,对梦想的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它告诉我们,在最黑暗的时刻,也不能放弃内心的声音,那是引导我们前行的灯塔。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青春的力量,看到了梦想的价值,也看到了自由的可贵。

    在这部电影中,我看到了我们的影子,我们的热血和不安,我们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我们的个性与集体的较量。每一幕都如同燕园里的四季更迭,既有春天的生机勃勃,也有夏日的热情奔放,更有秋天的深沉思考和冬日的坚韧等待。

    ……

    在燕大的校园里,这部小说如同一股春风,吹拂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是一种精神,一种对于真理和美好的不懈追求。在这个特殊的年代,这部小说给了我们勇气和力量。它告诉我们,无论外界如何变幻,我们都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自己的梦想。

    我想,这会是一部让我们燕大学子心灵震撼的小说,是一部让我们永远铭记的小说。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灵魂的对话,是青春的宣言,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死亡诗社》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激流中勇敢地发出属于自己的青春呼声。”

    王澍拿着手中的文章,目光在字里行间游走,不禁微微一笑,心想:“这风格,十有八九是陈建功的大作。”

    他知道,以史佚生那种低调内敛的性格,是不太可能在文章中自诩为燕大学子的。陈建功这家伙,总是有点儿文艺青年的矫情劲儿,不过这也是他独特的魅力所在。

    这篇文章嘛,王澍自己读起来感觉有点儿不是滋味,尤其是最后那段,让他有种“被代表”的不适感。但转念一想,这篇文章倒也生动地捕捉了青年人那种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确实挺贴合当代大学生的心态。

    陈建功正用期待的眼神看着王澍,等待着他的评语。王澍轻轻放下文章,微笑着对陈建功说:“写得不错,真的。”他的声音里带着几分真诚,虽然文章中有些许让他不太舒服的地方,但他也理解,这正是陈建功想要表达的青年的声音,是他对这个年龄段特有的感悟和表达。

    陈建功听了这话,脸上露出了释然的笑容,他知道王澍是个大作家,能得到他这样的评价,心里自然是美滋滋的。

    两人相视一笑,空气中仿佛也弥漫着一股青春的气息,那是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