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都市言情 » 重回过去:我的文艺时代 » 第14章 郑小龙上门

第14章 郑小龙上门

    王澍站在江家门前,深吸一口气,心里默念:“演戏归演戏,说服人家父母可是真本事。”

    他轻轻敲响了门,门缝里透出的光像是台前的聚光灯,照在他紧张又期待的脸上。

    门开了,江母那温柔的笑容就像是剧场里的台词,让人一听就心软:“小澍,来了呀,别站门口了,快进来。”

    “江阿姨,晚上好。”王澍的回应礼貌而得体,跟着江母的步伐,走进了那扇熟悉的门。

    江家的客厅,简单却不失温馨,一盏柔和的灯光把整个空间照得暖洋洋的。

    墙上挂着的字画,透露出这家人的文化底蕴。

    王澍坐在沙发上,江母忙碌着泡茶,那热气腾腾的茶香,好像是在为即将开始的谈话做铺垫。江文和江武站在一旁,那紧张的神情,就像是台下的观众,等待着戏剧的开幕。

    “小澍,今天来是有什么事吗?”江母端上一杯热茶,那关切的眼神,好像能看透王澍的心思。

    王澍接过茶,轻轻放在茶几上,然后像是排练了无数遍的台词一样,郑重其事地开口:“江阿姨,我今天是想跟您详谈关于江文和江武的一些事情。”

    江母的眼神里闪过一丝困惑,但她静静地听着,那表情,就像是等待着剧情的转折。

    王澍便开始叙述两个孩子对戏剧的热爱,他们在人艺排练时的出色表现,以及他们在艺术领域的天赋与潜能。

    他谈到孩子们的热情和认真,那份对学习的渴望,就像是对戏剧的热爱一样,不可抑制。

    王澍坐在那儿,一脸正经地对江阿姨说:“江阿姨,我知道您对小文和小武的功课比较上心,但是,让他们多接触戏剧,这事儿可不是闹着玩的。戏剧能让他们的生活多点儿色彩,也能让他们的眼界宽广点儿,审美和人文素质也能跟着提高。”

    江阿姨听了,没马上说话,沉默了一会儿,好像在思考人生的大问题。

    过了一会儿,她才慢悠悠地说:“小澍,我知道你是个好孩子,小文和小武也挺尊敬你的。他们能有你这样的榜样,我当然是高兴。但你也知道,作为家长,我们总得担心这担心那的,怕他们学习受影响。”

    王澍点了点头,一副我懂你的样子:“江阿姨,您的担心我能理解。但我敢打包票,小文和小武他们俩能把学习和兴趣爱好都搞定。他们可不是想要翘课,只是暑假时间多,想要追追自己的梦想。放心吧,我会帮他们的忙,绝不会让学习掉队。”

    江阿姨看着王澍,眼神里闪过一丝赞许。

    她知道这小伙子说话算数。

    她转头看看小文和小武,两个小家伙眼巴巴地望着她,好像在说:“妈妈,请同意吧!”

    江阿姨终于松口了:“行吧,小澍,我信你,让他们跟你去学戏剧。但你得保证,得好好看着他们,别让他们耽误了功课。”

    小文和小武听到这话,高兴得差点儿没蹦起来,连声保证:“放心吧,妈妈,我们一定会努力学习的!”

    王澍也郑重其事地回应:“江阿姨,您就放一百个心吧,我肯定会帮他们,让他们在追梦的路上,功课也不落下。”

    谈话结束,江阿姨又温柔地说:“小澍,都这么晚了,就别走了,留下来吃饭吧。”

    “江阿姨,那我就不跟您客气了。”王澍嘴角挂着一抹淡淡的笑,接受了江母的邀请。

    江母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转身就像一阵风似的冲进了厨房。

    没过多久,餐桌上就堆满了各种各样的菜,那香味儿,简直能把饿鬼叫醒:红烧肉油光发亮,清蒸鱼白肉透明,炒时蔬绿油油的,还有那锅鸡汤,热气腾腾,仿佛在说:“快来喝我啊!”

    江文和江武也不甘落后,围着餐桌坐好,一副要开吃的架势。

    江母一边给王澍夹菜,一边还不忘关心他的近况,那关怀的眼神,就跟对待亲生儿子似的。

    饭桌上,大家聊得热火朝天,江母讲大院里的八卦,江文江武讲排练中的趣事,王澍则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这顿饭,吃得不亦乐乎。

    饭后,王澍带着两个小家伙告别了江家,心情比吃了蜜还甜。

    出了大院,他忍不住又绕到自己家门口,窗户还是那么黑,李海林和陈满福肯定还没回来,陈军和陈楠栖也在外头享受二人世界。

    王澍叹了口气,心里虽然有点儿空荡荡的,但想到未来的种种可能,又不禁充满了期待。

    王澍家这边,刚把江文江武两兄弟安顿好,没几天,又来了俩不速之客。

    这俩人,一个比一个有意思。

    早上,史父起来准备做早饭,一开门,就看见两个家伙坐在门口的石阶上,像两只等待开饭的流浪猫。

    王硕一看,乐了,这不是梁左和郑小龙吗?

    一个是他们中文系的同窗,一个是小时候的玩伴,现在是个记者。

    王硕冲上去,给了梁左一个熊抱:“梁左,小龙哥,你们怎么搞的,像两个要饭的似的。”

    梁左是去年考入燕大的新生,和王硕他们一个班。

    郑小龙呢,那可是个老熟人了,比王硕大上一轮,小时候一块儿玩泥巴,长大了各奔东西。

    郑小龙那会儿高中毕业就去当兵了,退伍后在广播电台混饭吃。

    这俩人,一个在校园里挥洒青春,一个在农村部里听天由命。

    这次突然上门,肯定是有求于王澍的。

    原来,郑小龙去年因为点儿事儿,没赶上高考,今年想试试。

    他在台里准备了好一阵子,还拉上了梁左一起复习。

    梁左去年复习高考,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还有774厂的两个青年工人跟他一起。

    梁左的妈妈,谌容,那时候病休在家,就给他们出作文题,判卷,顺便还辅导了其他文科科目。

    结果,三个人都考得不错,梁左考上了燕大,另外两个也都考上了大学。

    郑小龙听说梁左的妈妈辅导得不错,就想也凑一脚,特意托了关系,让他们几个都去补课。

    只是偏偏这郑小龙,数学功底实在是太差,只能另求他法。

    这不,听说以前的小兄弟成功考上了燕大,特地打听到了住址,大早上就在门口等着了,可谓是诚意十足。

    但很长时间没联系了,怕贸贸然上门被拒绝,就拉着梁左一起过来,不看僧面也得看佛面嘛。

    “嘿,我能考上那都是多亏了王澍。”王硕话里带着几分得意,却没直接替王澍答应下来,“所以这事儿,你得自个儿问他。”

    “没错。”梁左接过话茬,语气里满是敬佩,“他是我们这一届燕京市的高考状元,在学校专业课成绩据说也一直名列前茅。”

    郑小龙听了这话,眼睛都亮了,连忙看向王澍,那眼神里满是求救的信号。

    王澍被看得有些不好意思,挠了挠头,显得有点儿局促,但最终还是点了点头,答应了下来。

    郑小龙乐得像个孩子,梁左也松了口气,随后便起身告辞离开。

    王澍本想留他吃个早饭,但知道两人都已经吃过,也就没再强求。

    留下来的郑小龙,也没闲着,趁着王澍他们用早饭的功夫,帮着打扫起了院子。

    可能是觉得既然王澍答应帮他补课,他也得表示表示,不是?

    这就是他那种“我虽然数学不行,但我手艺活儿还行”的态度。

    你看,这院子被他一打扫,是不是干净多了?

    这小子,倒也实在。

    早饭过后,王硕和史佚生带着江文江武两兄弟照旧去了人艺,看看排练的进展如何。

    而王澍则留在家中,开始辅导郑小龙的功课。

    说是辅导,王澍其实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用起了后世的常规办法——题海战术。

    他自己写的题目记得比自己名字还清楚,虽然和现在的考试大纲不是完全对上号,但也差不多。

    毕竟后世基础教育发展已经挺成熟了,基本上都已经系统化,教起来人来还是相对比较轻松的。

    他给郑小龙出了一套题,结果嘛,100分满分的试卷,郑小龙勉强挤出20多分。

    王澍看了成绩,心想:“这得从头来过。”

    于是,他开始一点一滴地给郑小龙补起了基础,连带着史岚也叫过来一起听。

    反正,教一个和教两个,累的是同一张嘴。

    史岚那小丫头,听说能跟着王澍学习,乐得屁颠屁颠的。

    她坐在书桌前,眼睛亮得跟灯泡似的,听得那叫一个认真。

    王澍看着窗外的晨雾,心里想着郑小龙那张忧心忡忡的脸。

    郑小龙的眼神里,除了高考的紧张,还有为了这一天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

    在这场知识的较量中,每一分都像是金子一样珍贵,而他只能从满分中挤出那么一点点。

    王澍深吸了一口气,打破了房间的宁静:“小龙哥,咱们从最基础的开始吧。数学,就像爬山,每一步都得踏实,不能有半点马虎。”

    由于家里条件有限,没有黑板,王澍就拿出一本新笔记本,翻到第一页,笔尖在纸上飞舞,画出一个个数字和符号。

    郑小龙盯着那些符号,眼神里闪烁着渴望和专注,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王澍教数学就像讲故事一样,每个公式、每个定理,他都能讲得头头是道,仿佛每个符号背后都藏着一段传奇。

    他不只是在教数学,更像是在带郑小龙穿越到那些公式定理诞生的年代。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溜走,晨光偷偷摸摸地爬进屋里,斜斜地打在书桌上,金色的阳光和墨黑的字迹交织在一起,宛如一幅动人的画卷。

    王澍时不时地抛出一个问题,然后又布置几个练习,让郑小龙去试试。

    郑小龙答错了,王澍就耐心地纠正,像个老好人一样,一遍又一遍地解释,直到郑小龙能自己找到答案。

    虽然郑小龙的数学基础差得可以,但他学得认真,每次错了都当成是挖到宝了,反复琢磨,直到能熟练地做出来。

    王澍慢慢发现了郑小龙的问题——他对数学的基本概念理解得太肤浅,公式定理对他来说,不过是一堆死记硬背的东西。

    于是,王澍开始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讲数学:“你看,这个函数,就像是菜市场的菜价,随着季节变化而上上下下,这才是函数的真谛。”

    他用最通俗的话,把那些高深莫测的数学概念和郑小龙熟悉的日常生活扯上了关系,让数学学习变得不再那么枯燥。

    时间一天天过去,郑小龙也渐渐地有了进步,开始能自己解决一些简单的题目。

    虽然速度还跟不上,但至少正确率上来了。

    王澍看着郑小龙一点点进步,心里也暗自高兴:“小龙哥,你现在能自己做题了,咱们接下来得加快速度,多做题。”

    王澍在那儿给郑小龙补数学,史岚也在一旁,认真得像个小大人。

    她虽然刚读高中,但也跟着一起学,听得津津有味。

    王澍讲得头头是道,史岚就像个小学生一样,一边听一边点头,偶尔还插上一两句:“哦,原来是这样啊!”她那认真的样子,连郑小龙看了都觉得有点压力。

    王澍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他想:“这不挺好的吗?一个愿教,一个愿学,史岚这小丫头,说不定将来也是个数学小能手呢。”

    他们三个人,就这样在晨光里,一道数学题一道数学题地,慢慢攀登着知识的高峰。

    王澍的教学,郑小龙的努力,史岚的好奇心,三者结合在一起,仿佛就是最好的学习氛围。

    “小龙哥,史岚,咱们今天的目标是把这些基础题目都做一遍,然后我们再来看看这些更难的题。”

    王澍一边说,一边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今天的学习计划。

    郑小龙这家伙,为了高考,搬到了王澍家里,开始了那种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生活。

    他在书桌前坐得比佛还要久,笔尖在纸上跳来跳去,就像在跳迪斯科一样,一页页的练习题就像他的战利品。

    王澍不光教他数学,连语文政治地理历史都包了,因为高考不是单打独斗,是个全能选手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