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340章 无题

第340章 无题

    事实上,朱樉的事情群臣早就看在眼里了。

    但之前朱标并未下旨恢复他的爵位,群臣也不好多说什么。

    毕竟那也是朱元璋和马娘娘的嫡亲血脉,总不能真关一辈子吧。

    朱标这个当兄长的登基,稍微给他一点自由,是可以理解的。

    显得他这个皇帝和兄长宽仁顾念亲情。

    不过群臣也已经做好了准备,一旦皇帝想恢复朱樉的爵位,他们就上书阻止。

    准备这么做的不只是文官,还包括勋贵。

    倒不是他们有私心之类的,而是朱樉的行为太非人了,还犯了忌讳。

    残害那么多无辜百姓,还把皇帝气出病,尤其是后者绝不能姑息。

    今天赦免了朱樉,那以后有皇亲把皇帝气死了怎么办?

    所以等朱标的复爵旨意下达,早有准备的群臣纷纷上书劝谏。

    礼法不可废,绝不能恢复朱樉的爵位。

    而且他们还拿出了《皇明祖训》:虽亲信如骨肉,朝夕相见,犹当警备于心。

    这可是太上皇立下的规矩,陛下您可不能糊涂啊。

    眼见群臣拿《皇明祖训》堵自己,朱标非常的无奈,亲爹挖的坑啊。

    关键是亲爹还活着呢,不好违背啊。

    陈景恪也相当无语,这下确实有理有据不好反驳啊。

    不过对朱元璋立下的这个规矩,他还是很认同的。

    自己很重视亲情,却无法保证后世子孙都如自己一般。

    必须要提醒后世子孙,小心身边的人不能被他们给蛊惑了。

    这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人物应该做的事情。

    如果一味的教育子孙,必须相亲相爱什么的,那才是真的脑子瓦特了。

    但现在问题却尬住了,怎么办?

    让朱元璋修改《皇明祖训》?

    别闹了,真当这玩意儿随便写呢。

    但,若真以为朱标就此束手无策,那就太小瞧他了。

    他依然没有采取朱元璋那样的强硬手段,而是换了個玩法。

    打感情牌。

    朱樉怎么说都是我的亲兄弟,我不能屈待了他啊。

    这样,咱们折中一下,复爵之后立马就把他封到海外去。

    在南洋找个小岛一扔,和流放没区别啊。

    群臣可不傻。

    如果是以前,将人流放到海外小岛,那还真是流放。

    现在不一样了,那是流放吗?

    那是分封好吧。

    而且那可是南洋,海洋贸易最繁华的路段。

    眼下或许贫瘠,只要好好经营,用不了多少年必然会繁荣起来。

    你搁这唬谁呢?

    还有,南洋稳定关系着国家的财政,怎么能让朱樉这个搅屎棍过去?

    不行,绝对不能给他复爵,我们不同意。

    朱标决定退一步,那就将天竺旁边的锡兰岛封给他?

    远离大明本土,这次总行了吧?

    群臣依然反对,锡兰岛是下西洋最重要的海上补给地之一,别说是朱樉,封给谁都不行。

    必须掌握在朝廷手里才可以。

    朱标没办法,又在更西的地方找了个岛屿。

    这里总行了吧?

    到了这会儿,群臣的反应已经变成:

    不行,这里也很重要。

    那里是重要淡水补给地,也不行。

    只是群臣没发现,不知不觉话题已经从要不要复爵,变成了封地放在哪。

    也许大家察觉到了,只是也看出朱标态度坚决,且也不想把朱元璋给惹出来。

    就装糊涂选择退让一步。

    毕竟那些岛屿离大明十万八千里,是真的和流放没区别了。

    最终朱标将地点放在了极乐岛(索科特拉岛),态度也变得有些强硬:

    “此地荒凉,离大明远隔重洋,就将秦王的封国放在此地吧。”

    群臣终于点头,行,就放在这吧。

    于是,朱樉被恢复秦王爵位,封地为西洋极乐岛。

    为了安抚群臣,朱标下了严令:

    勒令其三个月内出发不得延误。

    就算是正常的亲王就藩,这个时间也显得仓促了,更何况是朱樉这样被废了六七年的王。

    之前的势力被肢解的七七八八,已经没什么班底可言了。

    属于是要钱没钱,要人没人。

    其实钱好办,就算朱标不出钱,朱元璋夫妻俩也不会看着儿子两手空空离开。

    关键还是人员和物资,这两样东西需要时间才能筹备齐全。

    而三个月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看到这条诏令,群臣心中舒服了许多。

    不论皇帝是怎么想的,至少面子上还是很照顾群臣的。

    不过接下来的变化,彻底超出了他们的认知。

    李善长的次子李芳、徐达的次子徐膺绪、傅有德的次子傅正、汤和的次子汤軏……

    等十余位开国勋贵的次子,主动上书请求加入秦国为官。

    他们不光自己去,还拿出了商船、物资等等东西表示忠心。

    不止如此,每家还都附送了一大批人手过来。

    眨眼间秦王府的架子就搭建了起来。

    群臣瞠目结舌,什么情况?勋贵们这是疯了吗?

    不过大家都不傻,马上就反应过来,这是太上皇和太后出手了。

    只有他们两个能有如此大的威望,让勋贵们拿出棺材本支持秦王。

    对此群臣只能干瞪眼。

    你总不能反对老两口帮助亲儿子吧?

    勋贵们支援秦王,在以前那是要谋逆。

    但在这个大分封的时代,实在太正常了。

    完全可以解释成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是大家族自古以来惯用手段。

    可以说一切都是合理合法的,没办法反对。

    而有了这些大家族的支持,建立封国需要的一应物资,以最快的速度被收集。

    只用了两个半月,一切竟然就准备齐全了。

    只是唯一让群臣不理解的是,这些个顶级勋贵对太上皇和太后就那么忠心?

    先是自斩臂膀,支持朝廷的各项变革。

    现在又出钱出人帮秦王建立封国,他们图个啥啊?

    如果说是想把鸡蛋分开放,那支持晋王和燕王岂不是更合理?

    只可惜,他们就是打破头都猜不到真正的答案。

    陈景恪在一次私下拜访徐达时说道:“恐怕这个难题还要困惑群臣许久。”

    徐达含笑道:“莫说是他们,就算是我刚听说这个计划时,也完全不敢相信。”

    说到这里,他压低声音道:“也不瞒你说,那会儿我还以为陛下对我不放心,想找个机会把我除掉呢。”

    陈景恪却没有笑,而是说道:“你们就这么惧怕陛下?”

    徐达长叹口气,说道:“有些事情你不懂……算了不说了,不懂的好,不懂的好。”

    陈景恪心道,我怎么可能不懂,前世史书上都写着呢。

    徐达转移话题道:“你的变革损害了所有人的利益,可知大家为何从未对你和你的家人出过手吗?”

    勋贵、官僚、军队、士绅、地主、商贾……所有的既得利益者他全得罪了。

    而且还是得罪的死死的那种,说是不共戴天之仇都不为过。

    但这么久了,从没有人刺杀过他,连针对都没有过。

    这确实不太正常。

    陈景恪说道:“难道不是因为太上皇?”

    徐达摇摇头说道:“伱得罪人之深,十个太上皇都护不住。”

    “不要不服气,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只要开的价钱足够,有的是人来杀你。”

    “而且还是查不到任何痕迹的那种。”

    “就算你身边有陛下派的人保护,你父母呢?”

    陈景恪一想,确实如此啊。

    古今中外最不缺的就是政治暗杀。

    古代的就不说了,现代比较著名的如脑洞大开美乐帝,心胸宽广安倍三。

    在这个年代,想买一条人命实在太容易了。

    自己深居简出,身边还有人保护,倒是不怕被刺杀。

    可是自己的父母不一样,这二位是闲不住的人,天天出门遛弯。

    时不时就去大街上给人做义诊,想对他们动手可太简单了。

    为什么从未有人这么做过?

    想不通之下,他只能将目光看向徐达:“为什么?”

    徐达说道:“因为只有你能治太后的病。”

    陈景恪马上就明白了他的意思,说白了还是害怕朱元璋。

    只有马娘娘能劝得动朱元璋,陈景恪救了她就相当于是救了大家的护身符。

    马娘娘得的是慢性病,谁知道以后会不会复发?

    如果将陈景恪弄死,万一马娘娘的病复发了怎么办?

    所以,不论心里多么痛恨他,都不能动他。

    不但不能动,还要防止别人害他。

    想通了这一切,陈景恪不禁一阵后怕。

    还好救了马娘娘,否则都不用老朱动手,自己就先被利益受损的勋贵集团给弄死了。

    徐达继续说道:“后来则是因为太上皇许诺大分封,比起封国被改革损害的那点利益,又算得了什么。”

    “相反大家还要感谢你,若没有你的变革,以太上皇的性格是必然不可能施行这样的政策的。”

    “所以你又成了大家的恩人。”

    “难道你没有发现,以前因为文明治军对你很有意见的勋贵,对你友好了很多吗。”

    陈景恪仔细想想,并没有发现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这也不怪他迟钝,主要是他一直深居简出。

    最近一两年大部分心思都在构建大同世界上,对别的事情确实关注不多。

    想到这里,他忽然想起一件事情,抬起头问道:

    “既如此,是时候让徐老大回来了吧?”

    徐达被噎了一下,好一会儿才说道:“你不怪他?”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怪他做什么,大家背后都有一大家子人,没有任性的资格。”

    不顾一家老小的命,非要成全自己个人感情的,那是脑子瓦特了。

    想到这里,他下意识的往自己家看了一眼,方孝孺应该听不到。

    不过老方那是为了正义,不是为了个人感情……

    嗯,没毛病。

    徐达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但陈景恪马上说道:“以前大家可以不怪他,但大分封这都是多久之前的事情了,他到现在都没回来……”

    “呵……看来他徐老大是没把我当兄弟啊。”

    徐达连忙说道:“没有没有,允恭在辽东实在脱不开身……我这就奏请陛下调他回京。”

    陈景恪阴阳怪气的道:“那怎么行,不能耽误徐大公子报效国家啊。”

    “再说了,辽东那一大摊子可都指望着他呢,怎么能为了一己之私就让他离开。”

    徐达脸顿时就黑了:“好好说话,别以为只有太上皇敢抽你。”

    陈景恪见好就收,说道:“不用着急回来,多在那边立点军功,回来直接去神机营当差。”

    徐达心中一动,说道:“神机营,那里要有大动作?”

    陈景恪微微点头:“眼下没有,但未来的战争会是火器的天下。”

    徐达眉头微皱,火器威力确实巨大,可局限性也同样大。

    对冷兵器并没有特别大的优势,怎么就能取代冷兵器了?

    不过他从不怀疑陈景恪的话,尽管很疑惑,却也当即就说道:

    “好,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陈景恪也没有继续多说火器的事情,现在大明的综合国力,玩火器成本太高。

    大明现在的实力依然占据绝对优势,没必要强行搞这种低端的燧发枪。

    先弄一支神机营培养一批火器人才,等将来综合国力上来了,更先进的枪支研究出来。

    再一步到位也不迟。

    之后两人又聊起了封国。

    目前老朱依然不打算公开此事,怕引起不必要的动荡。

    让十余家顶级权贵派出家族子弟去秦国,一方面是为了支援朱樉,另一方面是方便各家培养自己的班底。

    你一个权贵在大明内部培养班底,必然会被认为造反,到时候就露馅了。

    去朱樉那里,就没有这方面的顾虑了。

    等五年后大明完成休养生息,积蓄了足够的力量。

    可以在不影响国内民生的情况下,进行大规模扩张。

    到时候这十余家权贵,就可以依仗班底,快速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建立封国。

    只能说,朱元璋虽然退了,看似从未干涉朱标执政。

    然而大明实际上依然在按照他的意志前进。

    离出发的日子越来越近,朱樉也不在乱跑,一直留在宫里陪伴着老朱和马娘娘。

    此去就真的很难再有相见之日了。

    除此之外,他这次去并不准备带老婆和孩子。

    那边具体什么情况还不知道,他不希望三人跟着去冒险。

    等那边安稳下来,再将他们三个接过去也不迟。

    老朱和马娘娘也知道以后再相见很难,让画师为一家子画了很多画像留念。

    即便再不舍,出发的日子也很快到来。

    朱樉叩别双亲,登船出发前往未知的远方。

    眼见将瘟神送走,群臣皆弹冠相庆。

    然而他们却不知道,用不了多久朱樉就会给他们来一波强烈的震撼。

    且说朱元璋和马娘娘两人,只用了一天就从骨肉分离的伤感中恢复过来。

    然后马娘娘就对老朱说道:“老二已经出发,现在该你行动了。”

    老朱有些疑惑,说道:“什么行动?”

    马娘娘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道:“你为何着急退位给标儿?”

    老朱心下疑惑,还是老实回道:“一来标儿年龄大了,二来变革咱越来越看不懂,再留在这个位置……”

    马娘娘打断他的话,说道:“你天天跟在陈景恪身边学习,都弄不懂新政,你觉得外面那些大臣能懂吗?”

    老朱心头一震,顿时明白了她的意思。

    他退位很大原因,是因为自己阻碍了新政的实施。

    可是当初的那一批大臣,依然充斥在中枢各个重要岗位。

    他们已经在事实上,成为了新政的绊脚石。

    倒不是他们的忠诚出了问题,而是旧官僚无法理解新思想。

    淡马锡的现状,就是最好的证明。

    朱标为了稳定朝局,没有大规模动那些老人,那这个恶人就只能老朱自己来做了。

    想到这里,他说道:“咱懂了……这就下旨给他们换个位置。”

    马娘娘摇摇头,说道:“你已经是太上皇了,这么做别人会如何看标儿?”

    朱元璋有些头大的道:“那咱该怎么办?找他们谈,让他们自己请辞?”

    马皇后很是无奈,说道:“就说咱们怀念凤阳和应天的生活了,想去那里转一转。”

    “挑选一部分老臣随行,岂不是合情合理?”

    朱元璋眼睛一亮,高兴的道:“哎呀,妹子你真是太聪明了,咱怎么就没想到呢。”

    “而且咱还答应过你,等退位了就带你走一走大好河山,正好一举两得。”

    “好好好,咱这就下旨,先去凤阳住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