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唐生传 » 龙门佛窟(4)三人行

龙门佛窟(4)三人行

    岸上光头攒动,大半个东都洛阳的大僧人都齐聚在此,再加上他们的徒子徒孙们,还有围观的百姓,河滩上刚刚又有一个倒霉蛋倒在了河床上,永远的没有醒来,周围的同伴亲人哭喊震天,也叫不醒累到不省人事的纤夫。

    唐棣沉着眼,看着洛阳令领着一众老老少少,肥头大耳,大腹便便的黑袍和尚从洞中钻出来,在唐棣眼里就跟那山里出来的野猪群,稀稀拉拉,被人拉出来游街。

    众僧陆陆续续聚到一块,相互寒暄的寒暄,私语的私语,像野猪群一样,一拱一拱的,闹哄哄的,不得安静。

    “了尘丈持,县太爷到底来叫我们做什么?”

    “不知道啊,不空律师!”

    “唉,那边是如满师叔回来了,我们去问问师叔便知。”

    还有丈持三三两两看着役夫们又抬上来一个奄奄一息的纤夫,盖着白布,唏嘘一声,“快看,下面又死了一个。”

    “阿弥陀佛,定是世人不敬佛祖,伊河河滩才会淤积,船只才会搁浅,莲花洞里的佛祖才会自瞎一眼,不忍看到众生受苦。”众丈持说着生死因果。

    有净土宗的法师叹息一声,对死者祝祷了一句便赢来围观百姓的感激,“阿弥托佛,佛说:今生你已脱苦海,将登极乐,往生净土,且安息吧!”

    “多谢法师。”

    众人闻言抬着死者向净土宗的法师们磕头致谢,许多人终其一生,不过大费周章甚至金银,在生命的最终寻求一句这话,便死能足已,善哉善哉。

    洛阳令清咳两声,站定在卢舍那大佛下的一排盖着的尸体前,摆了摆手,示意人群安静。

    主簿命人敲锣打鼓喊道:“肃静!县太爷有话说!”

    “不知县太爷有何事要与我们说?”回来的如满禅师不知洛阳令为何又要召集大家,第一个上前询问。

    “诸位也看见了如今征调的乡民不够,仅这一二百乡民,已经伤亡数十人,实在需要新的人手。”洛阳令站在一众尸体前解释道。

    “阿弥陀佛。”

    净土宗的丈持主动上前道,“县太爷是想叫我们为他们经忏法事吗?我净土宗最擅长。”

    “经忏法事自然是需要的。”

    洛阳令颔首道,“只是如今我们更需要下河救援的人手。”

    “那是要我等做什么?”丈持们问。

    “下河,帮忙渡人。”洛阳令回。

    “下河?”

    丈持们几十年来在寺庙里养尊处优惯了,手上连个茧子都没有,一身细皮嫩肉,哪干过这等粗鄙之活?

    闻言,众僧当即迟疑不决,“可是……县太爷,我等僧人长年在此清修佛法,只会诵经念佛……从未拉过纤或轮盘,也未撑过桨,去了只怕会给乡民添乱……”

    “我们还是帮乡民们在后面,超度超度一下亡魂,救援一下伤患,甚至烧火做饭都行。”

    “对对对,我们就在岸上帮忙,不下去给乡民添乱了。”一众丈持连连点头附议。

    “常言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本官已经替诸位找来了经验老道的水工和纤夫可以教授各位。”洛阳令早有准备,指着主簿召集来的一批纤夫、水工,拱手道,“只要诸位下河帮忙搭把手,堵塞的船只和船客便能快速过去,世人还会更加诚心诚意感谢诸位大恩大德,感念我佛慈悲。”

    洛阳令此话有理有节,众丈持纷纷一怔,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面面相觑,看来县太爷今日是有备而来,他们想推托也不是那么好推托的。

    ……

    一旁旁观的白老闻言不禁对洛阳令颇微嘉许,拄着拐杖上前对一侧一言不发的唐棣道,“唐巡按,不是老夫说好话,洛阳令除了有些贪功,是个干实事的。从我去年年底提议开挖河道之日起,他就积极响应,四处奔走筹款,而河道淤积,在他上任前,此地便淤积已久,船只例反伤亡不断,洛阳令没有推辞,反而积极联系水部工部各部解决。”

    两日相处下来唐棣也看出来洛阳令并非那些阳奉阴违的官员,遇事便推三阻四,即便有难处也肯迎难而上,对于当今大唐许多州县,这便是个好官了,能养活一方百姓。

    遂亲自走到一侧的石壁,弯腰挽袖轻扫上面的浮灰,唐棣搀扶着白老请到一边休息,道,“白老这两日也受累了,来,这边坐坐,先歇歇脚。”

    “那边,我们就先交给洛阳令施为,如若不行,我们再上前帮衬一二好了。”

    不只是因为前后辈的辈分差,唐棣是真的打心里从第一次听到七十有三,致仕多年的白老尚书,还造福乡里,筹钱开挖河道的事,便对这位老刑部尚书十分敬重。

    话说间,他自个执晚辈弟子的身份躬身立在他的后方一侧倾听。

    “好。”

    白老缓缓坐下。

    他的腰确实不能久站,但是河道一日不能疏通,眼见伤亡不断,他一日不得安心。

    嘴角带着点点微笑望着唐棣,他点头道,“实在不行,老夫今天也舍下脸面,做回恶人。”

    “就算要有人做恶人,那也得有人唱红脸。白老,您说不是?”

    唐棣微低着头,帮白老敲着背,笑道:“请您待会在边上帮我二人敲敲边鼓,助助声势。这恶人,还是棣华我来做,否则棣华可以拍拍屁股一走了之,洛阳令往后还如何治理洛阳一方百姓,使人信服?”

    白老闻言抬起了头,望向身后为他敲背的年轻后生,虽然一脸书卷气,却一脸赤诚,心中自有沟壑,不禁一动,拍了拍眼前这位唐国公的后人:“唐侍郎教子有方,有方啊!”

    又想到近些年来,新君除宦官,收皇权,大败回纥,整顿官吏,平定藩镇,捻着腕上的佛珠叹道,“陛下,选你出任天下巡按,也是慧眼识珠……可惜老夫历经几朝为官,没有等到明君出世,便心灰意冷辞官归隐了。”

    “至如今,便只能寄情于这山林,还有这阿弥陀佛……”

    “真是罪过罪过。”

    唐棣深知,若非寄养在唐国公府,又了这层身份,想要从翰林院一步步做到翰林学士,亲近帝心绝非易事。

    当今大唐官场之黑暗,权臣之间相互倾轧已非一日,唐皇之位几经易主,国无明君贤臣,牛李两党相斗一二十年,直到今上上位,李党的东风才压住了牛党的西风……可是曾经深受党派之争,宦官把持朝政而被赶出朝廷的忠臣却不止白老一人,还有韩愈韩老等人,都有报国之心,却一生无法亲近帝心,施展抱负,最后只能寄托佛道。

    “不怕白老尚书笑话,唐棣原本也只是一介寒门之子,若非得义父收养,想来即便金榜题名,现下也不知道在哪抄写着卷宗,混着日子……”

    想到自己并非全靠自己的实力,也是因缘际会得到了各方照拂才有今时今日,唐棣心中不安道:“而白老您七十有三,致仕了还在为乡民四处奔走,不计回报,才是我辈儒家弟子之楷模。”

    “问世间有几人能做到不求闻达,但求无愧于天地?”

    “哈哈哈哈……”

    “好一个无愧于天地。”

    白老尚书闻言心中不禁一动,此一生他所求亦不过如此,“嗯!这正是我等儒学弟子,一生读圣贤书,所求之事!”

    一旁老仆听了不知为何,忍不住抹泪,眼里有这么多年自家大人的委屈,怨怼,悲苦……

    他不禁道,“唐巡按不怕您笑话,您这些话可是说到老仆我心坎上了……我家大人为官四十二载,两袖清风……可是仕途几贬几落,有心报国,却报国无门,但是我家大人就算致仕了,看到那些乡民常常在此落水伤亡,心中不忍,又出来四处奔走……您是不知道他那老寒腿那老腰早就直不起来了,可是数九寒天的日子,还亲自下河查勘地形……”

    “老家伙心疼,想说……又怕老夫人知道心疼,不敢说,就憋着……”

    “可是憋的我心里苦……”

    老仆没脸没皮的一通倒着苦水,惹得白老一拐杖,“你啊你!存心让后辈笑话我!”

    唐棣轻笑,“棣华不敢。”

    “那白老,在此等等,我去与洛阳令还有一众丈持说说。”唐棣拱手笑道。

    “好,你且先去!”

    白老拄着拐杖站起送他,“实在不行,这些老和尚是该和我一样被骂骂了!”

    “当今乱世,不能只知闭门念佛,不知人间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