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唐生传 » 龙门佛窟(7)仙石

龙门佛窟(7)仙石

    长安城。

    太极宫,两仪殿北。

    甘露殿,御书房。

    捧着一落厚厚的白麻内制走到御书房的令狐绹,轻触朱门,发现门居然是虚掩的,一推即开。

    他刚一脚要迈过门槛,便被门口守着的马元贽一堵,推了出来,轻“嘘”了一声道,“令狐承旨若非紧急公务,还是稍等片刻,这时候进去怕是会触了霉头。”

    话落,令狐绹便听到书房内传来一声怒吼:“户部没银子是理由吗?伊河淤堵,事关国计民生,尔等竟敢疏忽怠慢?”

    这声音势若洪钟,连屋顶上的琉璃瓦都被震得嗡嗡作响,何况书房内的工部、水部的各部官员,头上顶着的乌沙帽都跟着黑翅颤动如筛糠。

    “陛下教训的是,是我等怠慢了!”

    “你们工部口口声声说户部没有银子,便不敢向户部度支司报备,做计划……朕就奇怪了,那为何他白居易一介刑部尚书退休多年,便敢独自揽下你们工部这耗资巨大的挖河工程?”李瀍接着又道。

    “朕听说他白居易不过一介寒门,全部身家也就为官这几十年发的禄田禄米,为了给洛阳百姓修河道如今全部捐出去了。”

    “而你们呢!”

    “这些个拿着朕的俸禄的家伙,眼里却只盯着朕的国库里的银子还有多少,够不够发这月的饷银!”

    “何曾有人为国捐出过一两俸禄?”

    李瀍说到这里,又想起听到大臣间的闲聊,“哦,对了……工部尚书,朕还记得你父亲两个月前摆七十大寿,给大相国寺捐了一千两纹银,十亩良田,没记错吧?”

    “这这这……”

    工部尚书身子一歪,被一旁的水部侍郎扶住,结结巴巴答道,“回陛下,那那不是下官捐的……是几个远房亲戚见家父中风,想要祈福,筹钱捐的。”打死他也不敢承认是自己捐的。

    “哼!——”

    令狐绹捧着一落制诏文书,低首垂目躬立在门前,透过镂空的朱门,只见最里面的龙案后面,立在暗影里的一身九龙袍的李瀍,一把拂袖摔了桌上的玉盏还有奏折。

    “那有什么区别?”

    李瀍重哼一声,“你们家有钱捐寺庙,却没钱捐给百姓挖河修桥铺路,那你这工部尚书还管着工部作何?趁早回家去替那些大佛爷多修几座宝寺,把他们供奉好了,求它们好好保佑你家父活到长命百岁!”

    “臣有罪!臣有罪!……”

    工部尚书任杯子砸了额头,血流不止,却只能匍匐在地,请罪。

    一身朱红色绛纱宦官袍服的马元贽守在御书房外,一听到里面“哗啦啦”砸的遍地开花的大动静,原本死死僵直的双腿,立马打弯,躬身推门,又猫了进去,上前小心的捉住李瀍泛红的指骨,吹气道,“呼……我的陛下哟……您何苦和这些东西置气……气坏了身子,还伤了自个的龙体。”

    李瀍尤自生气,面红耳赤,走来走去骂道,“一群当官不为百姓的东西!吃的用的穿的,那一样不是百姓交的税银,最后却全部一股脑的捐给那些不吃不喝的石头像,给它们披金戴银,恨不得高高供到天上去!”

    “怎不见他们把朕的画像供着!”李瀍气道。

    马元贽立马道,“陛下那可使不得,您还要万岁万万岁,怎能被供着呢?”

    李瀍被他气笑。

    一脚踹上马元贽的屁股,“合着你也是来气朕的是吧!”

    马元贽委屈的伏在地上,摸着屁股,叫屈,“给元贽一颗熊胆,也不敢……小的只是心疼陛下将自个和那些没心没肺的石头像做比,诅咒自己。”

    李瀍被马元贽那可怜巴巴的样子气笑,终于罢了怒气,“好了,起来吧,别演了,难看!”

    “这明明是真心话,怎就是演的呢?”马元贽抹着眼泪,麻溜的从地上爬起来,然后一面手脚麻利的收拾着龙案,一面不依道。

    “行了……朕惯受不了你这娘娘腔调,正经回话。”李瀍一脸嫌弃道。

    “陛下!……您这又说到小的痛处。”

    马元贽还想贫嘴几句,“小的也不是天生这样……”

    李瀍闻言没好脸色的瞪了他一眼,马元贽立即做了一个闭嘴的动作,不过他一番斜插打浑,算是替工部把这事揭了过去。

    重新端过宫女砌好的新茶递过去,马元贽啰嗦叮嘱道,“那陛下,您喝口茶,坐下歇歇……真的别再气了,免得又把那头疾气出病来,彻夜睡不安神。”

    说到头疾,李瀍是真的头疼。

    庞大的大唐帝国,官员冗繁,可是他却苦无一些称心的臣子可用,每届科举选拔出来的也就是那些只会死读书的书生,不堪大用。

    “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李瀍坐下一面翻看着白居易写的那些诗集还有文章,一面看了一眼工部那些废物,长长叹道,“朕的大唐要是多几个白居易这样的有志官员,而不是他们这些家伙。”

    “何愁不能振兴?”

    书房内外一众官员闻言静默。

    唯有马元贽闻言捏着李瀍的肩膀,给他松着筋骨,看了一眼李德裕,夸道,“古人云,有了明君,才有贤臣。我大唐如今有陛下这等明主,还有李相公这般良相,君臣同心,何愁没有贤臣?”

    “这白老尚书,马元贽是听过的,素有詩才,与韩愈韩老同为一方文坛领袖,可惜二人同样时运不济,几经外放,就是没有遇上陛下。”

    “不过如今所幸白庶老不是被陛下发现了吗?”

    “也为时不晚。”

    李瀍听了这番话,顿时醍醐灌顶,放下白居易的那些文章,不禁点了点头,“元贽,这回你说的有理,记赏。”

    “想用一个贤臣何时都不晚,关键在于朕等为君者,有没有那个气量,肯不肯用。”

    虽然宪宗,文宗时候,他年纪尚小,便听说不少白居易屡次大胆进言,被几位先皇贬敕之事,甚至一度沦为京城官场茶余饭后的笑柄,众人背后都骂他没有眼色,冥顽不灵,是块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有时候忠言逆耳。”

    “却能发人深省。”

    李瀍翻看着叫翰林学士院找出来的那些年白居易身为翰林学士代宪宗批的那一落落制诏,下笔如壮士拔剑,却字如其人,句句锋利,句句为国,句句表在帝心,“不论是谁,我等上位者,都当效法太祖皇帝,多听,多思,多辨,才知真知灼见。”

    一旁的李德裕闻言不禁想到自己的遭遇,若非遇到当今圣人,他怕是也只能和白居易一般被专权的牛党排挤出朝廷,做个编外闲散人员,上前由衷深叩首道,“若非陛下,德裕历经七朝为官,也将永无报国之日,老臣多谢陛下知遇之恩!”

    李瀍闻言亲自上前,双手搀扶起龙案前跪着的宰相,“朕的宰相,快快请起!”

    李瀍看着他叹道,“朕自幼如顽石,若非司徒你不弃,将朕点化,规劝朕一定要收敛天性,致力国事,重振我大唐,朕如今还混不吝着。”

    “哪能做到今时今日一番成就,一雪安史之耻大败回纥,逼的仇士良归权于朕,出兵藩镇威慑四方,限制那些蠹耗生灵的寺庙经济活动,大力整顿吏治。”

    李德裕不敢居功,他眼含热泪,携住李瀍的手道,“陛下并非顽石,而是天生仙石,得天庇佑,胸中自有日月乾坤。”

    “哈哈哈……你都把朕说成仙胎了。”

    对于成仙之事,李瀍自然热衷,若天生仙胎那自然是事半功倍,“好了,你我君臣,就不要互捧了!只记得君臣同心同德,振兴我大唐,这一条便行,其余无需多言!”

    “是,老臣定为我大唐江山,万死不辞。”李德裕领受李瀍独一份的圣眷,下首牛僧孺不吭不声,默默面带微笑看他们君臣表演。

    李瀍扶着宰相坐下,想了想,二人又聊起来,“噢……德裕,对了,朕记得你与白居易曾为同僚,可知他挖河之事?”

    李德裕闻言从座上再度拂袖起身,回道,“老臣惭愧,今日方知白庶老辞官归隐两年,还心系朝廷,地方百姓。”

    “嗯……”

    李瀍摆手,叫他再度入座,“这不怪你,这些朝廷大事,你一人都忙不过来,何况这些地方上的末枝细节,幸而被唐棣恰巧巡访到了。”

    李瀍并不责怪,反而道,“不过,朕观这个白居易是个闷声干大事的,也早有耳闻他文笔斐然,屡次大胆进言,是个敢言敢为的良臣……而今唐棣不在京中,最近翰林学士院写的那些制诏,属实不叫人放心。”

    门外的令狐绹闻言目光悄悄落在手中端着的一落白麻内制上,这些日子别说陛下不满意,他都批改的焦头烂额。他尤记得这位白庶老,不仅文笔斐然,还当过翰林学士,令狐绹自然是愿意翰林学士院能进一老,如有一宝。怎么着都比如今新进的牛阁老的那个关系户,一点经验都没有,叫人踏实。

    李德裕侧目看着李瀍,不确定的问道,“陛下的意思是……要下一道诏令,把白老再招进翰林学士院?”

    “不!”

    李瀍一摆手,“朕的意思是如今政务中枢,你一人日理万机,难免无暇把控令狐他们写的制诏。不如把白居易重新征召入朝,就放在你的中书省为相,帮你和牛阁老分担一二,负责草拟文书!”

    这一言既出,就连门外身为翰林承旨的令狐绹都给吓住了,手上端着的托盘都差点惊掉了,而书房内的李德裕总算听明白了,合着皇上想拜白居易为相。

    若真的事成,白居易能在人生的最后时光,封侯拜相,位极人臣,此生怕是也无憾了。

    只是如今的朝堂上,已经有牛僧孺他们“牛党”一派,与他们“李党”一派,分庭抗礼,再搞进来一个白居易,岂不成了三足鼎立?

    他转头看向对面笑的嘴角胡须都在发抖的牛阁老,再看向李瀍,目露诧异:“那圣上是想拜白庶老为相?”

    李瀍拨着茶沫,郑重颔首,“朕正是此意,且朕要以白居易为天下人榜样,叫大唐所有大小官吏都知道:只要一心为大唐者,他就算七十古来稀,身居山林,朕也愿效仿太宗皇帝,以最高礼仪,重用贤臣!”

    “这……”

    李德裕闻言却不知怎么接话了。这话要是答应了,岂不是他的中枢又多一人掣肘,且分了皇上的圣眷。

    牛阁老慢悠悠的喝了口茶听到这里,已经懒得听他们君臣再废话下去,而是使劲咳嗽了一声。

    “咳!——”

    李瀍闻声,一侧剑眉不悦挑起,看向牛僧孺,“怎么牛阁老有不同意见?”

    “不不不,老臣没有意见。”

    “若有白庶老帮忙,我等自然一万个愿意。”

    话落,牛阁老忙放下玉盏,起身拱手回禀,可是话到舌尖一转却道,“只是陛下也知道……如今白庶老已经七十有三,这年事已高……这赴京赴任一趟,只怕难免舟车劳顿,且微臣听说白庶老还有腰疾,不能久坐……我们中书省的工作,经常通宵达旦,日以继夜……”

    “老臣只怕白庶老吃不消啊。”

    “毕竟以白庶老的秉性,陛下只要召他入朝,就算当一个翰林学士,他都会不辞辛劳,愿为陛下肝脑涂地,何况是高居相位,必以死相报!”

    听到这里,李瀍面沉如水,如隼的目光狐疑的看着他的这两位左右相,一个满嘴推托,一个表示沉默,心底思忖着他们到底是真心替白居易担心,还是担心又多一个来替他们分权的。

    良久,李瀍将手中玉盏“啪嗒”一落,不容他们置喙道,“纵然如此,朕知道了臣子有功,总不能不赏吧?那岂非叫天下臣民寒心?”

    “此事,朕会再想想!”

    “尔等且回中书省,办差吧!”

    “诺!”

    一挥手,被劝阻了的李瀍面沉如水的当先起身,然后脚下的龙靴一脚踢开当中挡道的工部尚书水部侍郎,“滚起!还跪着干嘛?伊河淤堵,船只伤亡,还不滚回去赶快拟个条陈递上来,想法子解决!”

    “还想等到什么时候?”

    “是是是,微臣这就去想法子!”

    工部尚书扶着流血的额头,流滚带爬爬起来,头晕目眩的在御书房里东转西转了半天才找到出门的地方。

    “废物!”

    李瀍见此更是负手骂道。

    看都不想多看到这些庸庸碌碌的官员一眼,心中更是坚定了他的朝堂上要多几个白居易这样主动替他分忧的。

    后面跟着的马元贽见了,忙高呼,“陛下摆驾!”

    “臣等躬送陛下!”

    殿外,阴云密布,云层中隐隐有雷霆之声,阴了两三日的天似终于要有一场雨至。甘露殿外的廊下,群臣跪成一排,躬送金色的九龙纹华盖伞盖过李瀍的头顶,为他遮去头上的阴霾,登上御撵,浩浩荡荡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