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元谟南下,平倭三人
杭州府的卫军总共也只有万余人,而且相比于刀口上舔血的海盗、武器装备精良的汪直部队,久无战事的东南卫军,无论是战斗力,还是身上的装备,都已经烂到家了。
铠甲是不可能有的,也就总旗有几套破烂盔甲,百户千户,才可能有布面甲之类的稀罕物,大多数的士兵身上就一套鸳鸯战袄,正规军对叛军的最大优势无形之中消弭。
火器之类的,也都是几十上百年前的老物件。
战斗力更不必说,就是完全的农民,根本没有打过仗。
而且,就是这万余人,还是有水分。
赵文华的京军,名义上四千人,实际只有三千人,剩下的杭州府卫军,仔细一算,他差点昏过去。
驻守杭州府的杭州前卫和杭州后卫,理论上讲应该有上万人,就算有几个千户驻扎在县城,按照城里有六个千户来看,兵力应当有近七千人。
但是实际上只有不到四千人,其他的,全是空额!就是这四千人,其中还有很多都已经七老八十了,根本没有办法作战。
没办法,南方腹心之地,自大明开国以来,几乎就没有打过什么仗,将领们自然死命地捞钱,现在大祸临头,全都傻眼了。
赵文华也被吓坏了,面对外面有模有样打造云梯、搬来火炮的倭寇们,他不由地两股战战。
他急令唐顺之率军回师,救援杭州。
然而唐顺之手底下除了六千的京军之外,其余的也都是战力底下的卫军,虽然已经经历过一定的整顿训练,却还远远没有到能够上战场的地步。
可是赵文华催得急,唐顺之没有办法,只能率军出征。
但是汪直本来就打着围点打援的心思,此时唐顺之一来,正合了他的心意,他留下一万人围城,其余的两万人直接迎战。
唐顺之本人有能耐,耐不住手下的军队实在没用,汪直手下的精锐几轮炮击和火枪打完,明军就已经开始承受不住,当倭寇开始冲锋的时候,卫军率先逃窜,京军也被连带着奔逃,最后唐顺之也只能跟着逃跑。
一路败逃回绍兴,已经折损了有三千多人。
杭州成为了孤城,倭寇们正式开始了进攻,仅仅数天,城池便已经摇摇欲坠。
似乎一幕惨剧就要发生。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这座城最后还是保住了。
因为城内的富商集合,筹备了三十万两银子,用来收买倭寇。
一下子就让倭寇们停住了攻击。
他们劫掠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钱啊!可是有钱人都有城墙的保护,轻易攻不下来,每次收获并不大,而这一次的收买钱财,已经比得上之前十次的入寇,甚至不止!
汪直固然是有着自己的打算,但是看着首领们一个个眼眸亮晶晶的,他就知道,自己是没办法劝说他们继续打仗了。
不然说不得,自己先给被反了,他毕竟只是一个盟主。
直到看到倭寇们收钱上船离开了大明的海域,赵文华才终于松了一口气,然而劫后余生的兴奋还没有涌上他的心头,更大的沮丧就已经遍布了他的胸腔。
他的命是保下来了,但是官位就不一定了。
这样的大败,带来的京军和地方的卫军伤亡过半,倭寇横行府县,许多村寨遭到劫掠,皇帝不会放过他的。
果不其然,消息传到北京,嘉靖顿时大怒。
“夏阁老,你看看吧!”
他把奏疏摔倒了夏言的面前,语气之中满是冷意:
“这就是你给朕推荐,这就是你说的,才能不在胡宗宪之下的俊才!”
“好,果然是一个好俊才呐!差点把朕的杭州给丢了!阁老果然是慧眼识人呐!”
嘉靖实在是怒极了,话语之间甚至还带上了些许的讽刺意味。
再和旁边举荐了胡宗宪的严嵩一对比,这差距瞬间就出来了。
一个履立战功,几年之内驱逐敌寇;一个被敌寇大败,手下死伤无数,自己还被困在城里面,险些导致大明南方的重镇失守……
这人与人之间,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嘉靖这么想着,脸色更差。
明明只是一群海寇而已,竟然被赵文华闹到这个地步!
夏言的脸色发青,顿在原地讷讷无言。
他怎么知道,赵文华是这样一个废物啊!当时看他还说得头头是道的,怎么一上手就这么拉胯?
低垂着头,他明白,经历过这件事之后,自己在皇帝内心的地位已经大大下跌,他失宠了。
想到这里,他不由地带着嫉妒看了严嵩一眼。
这家伙运气怎么这么好,一找,就能找到胡宗宪这样的奇才……
“传旨。”嘉靖才不管夏言是什么反应,他自顾自地吩咐着宦官:
“令陈国公领京军三万,总督江南军务,剿灭倭寇!”
嘉靖终于打算甩出自己的王炸!
……
严元谟很快就率领大军来到了自己的老家。
他来这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见严凌。
“伱有何平倭之策?”严凌品着茶,问道。
下首,严元谟正襟危坐。他想了想,回答道:
“据我了解,倭寇的强悍之处,不在战力,而是在于他的机动性,真正比战力,他能比得过蒙古铁骑吗?但是东南沿海,倭寇随时可以从任何一个地方登陆,骚扰地方,其难缠甚至超过了鞑靼瓦剌。”
“这和草原上不太一样,鞑靼瓦剌南下,不是说不会分兵,但是基本也都是拧作一股绳的。”
“我现在的初步设想,是在沿海划定防区,由不同的将领领兵驻守,一旦倭寇登陆,则立刻迎头痛击,暂时先稳住局势,不令他们如此猖獗,再慢慢图谋其根源。”
“只是我手下那些老将,跟着我许多年,打鞑靼的骑兵是经验十足,这倭寇……”
严元谟有些犹疑,毕竟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作战方法,他还真怕自己手下的将领适应不过来。
严凌摸着自己的胡须,笑着说道:
“我早就料到了,因此已经为你物色好几个人选。”
“是哪几位?”
“第一个,登州卫指挥佥事、戚继光;第二个,台州知府,谭纶;第三个么,就在那东钱书院之中,徐渭,徐文长!”
“用好这三个人,倭寇必平!”
严元谟带着好奇离开了严凌的屋子。
自己祖的能力,他是知道的。
能够入了他的眼的人,该是如何的天骄之辈?
他已经开始期待了。
铠甲是不可能有的,也就总旗有几套破烂盔甲,百户千户,才可能有布面甲之类的稀罕物,大多数的士兵身上就一套鸳鸯战袄,正规军对叛军的最大优势无形之中消弭。
火器之类的,也都是几十上百年前的老物件。
战斗力更不必说,就是完全的农民,根本没有打过仗。
而且,就是这万余人,还是有水分。
赵文华的京军,名义上四千人,实际只有三千人,剩下的杭州府卫军,仔细一算,他差点昏过去。
驻守杭州府的杭州前卫和杭州后卫,理论上讲应该有上万人,就算有几个千户驻扎在县城,按照城里有六个千户来看,兵力应当有近七千人。
但是实际上只有不到四千人,其他的,全是空额!就是这四千人,其中还有很多都已经七老八十了,根本没有办法作战。
没办法,南方腹心之地,自大明开国以来,几乎就没有打过什么仗,将领们自然死命地捞钱,现在大祸临头,全都傻眼了。
赵文华也被吓坏了,面对外面有模有样打造云梯、搬来火炮的倭寇们,他不由地两股战战。
他急令唐顺之率军回师,救援杭州。
然而唐顺之手底下除了六千的京军之外,其余的也都是战力底下的卫军,虽然已经经历过一定的整顿训练,却还远远没有到能够上战场的地步。
可是赵文华催得急,唐顺之没有办法,只能率军出征。
但是汪直本来就打着围点打援的心思,此时唐顺之一来,正合了他的心意,他留下一万人围城,其余的两万人直接迎战。
唐顺之本人有能耐,耐不住手下的军队实在没用,汪直手下的精锐几轮炮击和火枪打完,明军就已经开始承受不住,当倭寇开始冲锋的时候,卫军率先逃窜,京军也被连带着奔逃,最后唐顺之也只能跟着逃跑。
一路败逃回绍兴,已经折损了有三千多人。
杭州成为了孤城,倭寇们正式开始了进攻,仅仅数天,城池便已经摇摇欲坠。
似乎一幕惨剧就要发生。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这座城最后还是保住了。
因为城内的富商集合,筹备了三十万两银子,用来收买倭寇。
一下子就让倭寇们停住了攻击。
他们劫掠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钱啊!可是有钱人都有城墙的保护,轻易攻不下来,每次收获并不大,而这一次的收买钱财,已经比得上之前十次的入寇,甚至不止!
汪直固然是有着自己的打算,但是看着首领们一个个眼眸亮晶晶的,他就知道,自己是没办法劝说他们继续打仗了。
不然说不得,自己先给被反了,他毕竟只是一个盟主。
直到看到倭寇们收钱上船离开了大明的海域,赵文华才终于松了一口气,然而劫后余生的兴奋还没有涌上他的心头,更大的沮丧就已经遍布了他的胸腔。
他的命是保下来了,但是官位就不一定了。
这样的大败,带来的京军和地方的卫军伤亡过半,倭寇横行府县,许多村寨遭到劫掠,皇帝不会放过他的。
果不其然,消息传到北京,嘉靖顿时大怒。
“夏阁老,你看看吧!”
他把奏疏摔倒了夏言的面前,语气之中满是冷意:
“这就是你给朕推荐,这就是你说的,才能不在胡宗宪之下的俊才!”
“好,果然是一个好俊才呐!差点把朕的杭州给丢了!阁老果然是慧眼识人呐!”
嘉靖实在是怒极了,话语之间甚至还带上了些许的讽刺意味。
再和旁边举荐了胡宗宪的严嵩一对比,这差距瞬间就出来了。
一个履立战功,几年之内驱逐敌寇;一个被敌寇大败,手下死伤无数,自己还被困在城里面,险些导致大明南方的重镇失守……
这人与人之间,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嘉靖这么想着,脸色更差。
明明只是一群海寇而已,竟然被赵文华闹到这个地步!
夏言的脸色发青,顿在原地讷讷无言。
他怎么知道,赵文华是这样一个废物啊!当时看他还说得头头是道的,怎么一上手就这么拉胯?
低垂着头,他明白,经历过这件事之后,自己在皇帝内心的地位已经大大下跌,他失宠了。
想到这里,他不由地带着嫉妒看了严嵩一眼。
这家伙运气怎么这么好,一找,就能找到胡宗宪这样的奇才……
“传旨。”嘉靖才不管夏言是什么反应,他自顾自地吩咐着宦官:
“令陈国公领京军三万,总督江南军务,剿灭倭寇!”
嘉靖终于打算甩出自己的王炸!
……
严元谟很快就率领大军来到了自己的老家。
他来这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见严凌。
“伱有何平倭之策?”严凌品着茶,问道。
下首,严元谟正襟危坐。他想了想,回答道:
“据我了解,倭寇的强悍之处,不在战力,而是在于他的机动性,真正比战力,他能比得过蒙古铁骑吗?但是东南沿海,倭寇随时可以从任何一个地方登陆,骚扰地方,其难缠甚至超过了鞑靼瓦剌。”
“这和草原上不太一样,鞑靼瓦剌南下,不是说不会分兵,但是基本也都是拧作一股绳的。”
“我现在的初步设想,是在沿海划定防区,由不同的将领领兵驻守,一旦倭寇登陆,则立刻迎头痛击,暂时先稳住局势,不令他们如此猖獗,再慢慢图谋其根源。”
“只是我手下那些老将,跟着我许多年,打鞑靼的骑兵是经验十足,这倭寇……”
严元谟有些犹疑,毕竟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作战方法,他还真怕自己手下的将领适应不过来。
严凌摸着自己的胡须,笑着说道:
“我早就料到了,因此已经为你物色好几个人选。”
“是哪几位?”
“第一个,登州卫指挥佥事、戚继光;第二个,台州知府,谭纶;第三个么,就在那东钱书院之中,徐渭,徐文长!”
“用好这三个人,倭寇必平!”
严元谟带着好奇离开了严凌的屋子。
自己祖的能力,他是知道的。
能够入了他的眼的人,该是如何的天骄之辈?
他已经开始期待了。
转码声明:以上内容基于搜索引擎转码技术对网站内容进行转码阅读,自身不保存任何数据,请您支持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