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中兴大汉,要从董卓做起 » 第18章 负重前行(加更)

第18章 负重前行(加更)

    宴席结束后,刘协专门将董卓留在了寝宫中,好奇的询问董卓过去的故事。

    人上了年纪,对过去之事大都是追忆向往,加上想要听董卓故事的人是当朝天子,董卓自然没有拒绝的理由。

    比如年轻的时候,董卓喜欢行侠仗义,加之老家临洮附近居住着不少羌人部落,他就常去拜访里面的羌人首领,与之结交。后来有羌人首领亲自去见他,董卓就直接杀死了自家的耕牛款待他们,这些羌人首领十分高兴,之后送来了上千头牲畜,用以报答董卓的招待。

    之后,董卓在军中名声渐甚,在一次与鲜卑人的交锋中俘虏数万,受到了朝廷的嘉奖,因功拜郎中,赏赐九千匹缣。而这些赏赐董卓一匹都没有留下,全部分给了属下。

    另外还有一些行伍中的趣事,比如董卓在与叛军对垒时,天空中突有流星划过,叛军以为这是不祥的征兆,董卓却大喜过望,直接领兵冲杀过去,斩首数千,平定了祸事。

    这些事对于刘协来说都无比新鲜,听的刘协是愈发兴奋。

    仅仅从董卓前半生的事迹来看,谁能想到他会成为史书上那个臭名昭著的大奸臣?

    不过不得不说,董卓确实有几分反骨在身的。

    刘协咂咂嘴,在汉朝杀耕牛可是死罪,他董太师当着自己这个天子的面说这事是不是有些太过张扬了?

    而且天上有流星你不跑也就算了,还带兵杀过去……莫非董太师还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

    刘协听得认真,董卓也越说越来劲。

    到最后,竟然是将鲜卑、羌人、匈奴几家女子的细微差别都当做谈资,全部说与刘协这个未成年听。

    若非二人昨夜都没有睡好,精神头不足,怕是还真的能畅谈一宿,再熬一个通宵。

    但二人这般的惬意,却全是别人的负重前行换来的。

    贾诩回到府中,与母亲问安后并未合衣入眠,而是撑起一盏油灯放在了桌案前。

    缓缓在竹简的首页写下这四个字,贾诩以笔撑头,细细思索,半晌才往竹简上写下几个字。

    就这般停停写写,不知不觉中却是已经到了天明。

    老人觉浅,公鸡打鸣之声就足以将其唤醒。

    贾母来到贾诩处,听到了贾诩奋笔疾书的动静,一时有些心疼:“文若连夜赶来长安,不好好休息,怎的又开始熬夜?”

    说完,贾母还跌跌撞撞的想去夺贾诩手中的笔,强令他睡觉。

    “母亲。”

    贾诩不待贾母过来,就放下笔主动朝着贾母告罪。

    “还请原谅孩儿不孝,但现在确实是片刻都休息不得。”

    贾诩将桌案上的竹简卷起,藏入自己的怀中。

    “昨夜来的迟,未和母亲明说。太师已命我为尚书令在,掌管大汉十三州的政务。”

    说到这,贾诩自嘲了一下:“倒也没九州这么多,如今其实也就一个关中……也不是,其实也就左扶风,右冯翊,还有京兆这三辅之地而已了。”

    “可即便是这三辅之地,却也有十万户我大汉的百姓在此地生息。”

    “孩儿昨日见过天子,他曾言过,这关中的百姓实在等不起了。”

    “孩儿现在休息一日,虽能解乏,却解不了百姓之苦,天子之忧。还望母亲别再劝教孩儿了。”

    贾母听完,这才作罢。

    她只问了一句:“当今天子贤德吗?”

    “贤德无比。”

    “既如此,你就不能负了天子。”

    “孩儿明白。”

    贾诩写完公文,又亲自与母亲一同食完今日的早粥,略微洗漱打扫了一番,便起身出门。

    临出门时,贾诩下意识带着柄簦,试图遮挡这关中连绵不绝的雨水。

    可是放眼望去,贾诩才发现今日的长安竟是格外晴朗,天边虽还有云雾缥缈,近处却能看到难得的天空。

    将簦又重新放回家中,安顿好家中仆人照顾好家门,多烧些烤火用的炭盆,便又迈步走到了长安的大街上。

    长安不似洛阳,没有较为整齐的规划布局。

    长安本秦之乡名,秦时有兴乐宫,后高祖刘邦于兴乐宫的基础上扩建了长乐宫,又命萧何建立了“非壮丽无以重威”的未央宫,成为了长安宫阙的原始框架。

    之后,长安于惠帝时才开始修筑城墙。等到了武帝时期又修筑了北宫、桂宫等宫殿集群,并在城西修筑了建章宫,挖掘了昆明池,整体的建筑规划可谓是异常混乱。

    这就导致,长安之名虽盛,但因为布局的问题,大部分的居民区仍旧是在城墙之外,与长安分割开来。

    即便贾诩这样的人,所居之所也并不在长安城墙之内,而是位于东北处的居民聚集之所。

    这里的路段也不似长安城内,都铺有夯土锻烧而成的砖石,仅仅不过是浮土压实后的小路。

    如今雨过,这小路一直压抑着的土腥味终于是一股脑得到释放出来,飘散在空中。

    贾诩微微抽动鼻子,并不觉得这土腥味有多呛人,反而是有些香甜。

    尤其是路边偶尔惊鸿一瞥看见的几株翠绿嫩叶,更是让贾诩有些疲惫的身体重新焕发了活力。

    “去尚书台。”

    与车夫知会一声,贾诩便在马车中略微补觉。

    尚书台距离贾诩家中的距离不算近,可贾诩还是觉得自己眼皮不过略微碰撞了一下,便已经抵达了目的地。

    之前王允虽是担任尚书令,但在处理公务之时,一般都在距离未央宫位置更近的司空府中,导致尚书台这处大汉真正的权力中枢略微有些破败。

    但今日,贾诩却发现有些不同。

    尚书台周围虽没有甲士包围,却有内府属官立于长阶两侧,多少给这尚书台带来了一丝人气。

    贾诩迈步登阶,一直来到了尚书台门口,却看到一人端坐堂中,正是担任尚书仆射的士孙瑞。

    对方坐在正座,无比坦然,似乎全然没有意识到那里并不是一个副官该坐的位置。

    贾诩见状,脸皮微微抖动。

    “陛下啊陛下,臣就说不愿去接这尚书令的位置吧!”

    “你看,这麻烦……自己就找上门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