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中兴大汉,要从董卓做起 » 第42章 文和你躺下

第42章 文和你躺下

    董卓听到刘协念到《尚书》中的话,又想到这是周公所言,暴虐的杀意似是有收敛的迹象。

    “无论如何,当务之急是先去探望贾令君,询问清楚,再看怎样处置村民。”

    刘协见董卓气息平稳,便带着董卓匆匆出宫,来到了贾诩的宅院府邸。

    贾诩家中简朴,即便如今他现在已是尚书令,依旧只有两个门童,两个照顾贾母的女侍。其余布置,不过灯火古卷。

    当得知刘协、董卓进门时,贾诩全然没料到他们的到来,感动之余又带着几分诚惶诚恐。

    “文和安心躺着,不必迎接。”

    不光是刘协温声细语,就是董卓也难得的柔和起来。

    董卓平日虽动不动就喊着要屠村,但对自己麾下士卒却从来都是好的没话说。

    现在的贾诩,在董卓眼中就相当于战场上受伤的士卒,所以董卓自然待其温和。

    刘协更是不避嫌,亲自坐到贾诩身边,掀开被子,仔仔细细的将贾诩又老又干的身体检查了一遍。

    确实如吕布所言,不过是有些擦伤。

    唯一有些触目惊心的就是膝盖处被磨掉的一块皮,但此刻也早已结疤。

    “除了干巴些外,似乎并无大碍!”

    刘协拍拍贾诩有些硌手的肋骨:“平日里多吃些油水,免得世人说朕不给臣子饭吃,把你们饿的皮包骨头。”

    贾诩见刘协还有空调笑自己,便用眼角余光扫了眼旁边坐着的董卓。

    “看来天子这次又将太师给稳住了。”

    贾诩其实不是没想到刘协和董卓会来到家中,但料想中的画面怎么都应该是他二人拿着几十颗人头当做礼物过来看望他,而不是手里一点东西都不提,显得有些不礼貌。

    “文和,与朕说说,怎么就被刁民给推搡了。”

    嫌弃的将手从贾诩干巴的身上移开,刘协继续调侃道:“如果说君子是不立三尺危墙之下,那你就该是根本不会走近任何一块墙壁。”

    “怎么?难不成今日大意了没有闪,被山乡村夫给欺负了?”

    贾诩干咳了两声:“倒也并非如此。”

    “其实臣今日去的那个村落,之前都已经种植上了蜀黍与菽……可就在今日,臣听闻里正却翻掉了粮种,重新改种粟米与小麦。”

    这番话别说刘协,就是董卓都不自觉皱起眉头。

    这个时节种植粟米和小麦?

    那和白白将粮种扔到地里有什么区别?

    既然能够担任里正,骄横之人有之,跋扈之人有之,无才之人有之。可唯独不可能没有基本的农业素养。

    便是刘协、董卓都知道现在种下粟米和小麦养不活,何况是一个里正?

    “文和,汝是说那里正可能是有人在背后挑唆?”

    问话的不再是刘协,而是董卓。

    还是一个充满杀意的董卓!

    刘协之前同他说,百姓有过错,应当是朝廷教化的责任,这点董卓也相当认同。

    可若是这些百姓有人指示,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太师不要冲动!”

    眼看着董卓大概又起了“屠村”的心思,刘协赶紧将董卓劝住。

    “百姓易于受小人蒙骗,太师切不可迁怒于百姓!”

    虽然劝着董卓,但刘协心里却也在骂着狗东西!

    暗戳戳躲在背后,用流言蜚语裹挟百姓,这种事基本属于士人的传统技能了。

    所以说,士人真的是……做好事不一定能成,但做坏事那绝对是能将人给恶心死。

    “太师,冷静!”

    董卓的恶名,就是这样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不找准罪魁祸首,反而是冲着无辜之人胡乱杀戮。

    这不是残暴,单纯就是有那么一点蠢……

    此时贾诩也想出谋划策,但刘协直接将贾诩摁倒在床上。

    “不过区区一个被蛊惑的里正,还用不着文和你出手!”

    刘协冷汗就没停过。

    董卓太粗,贾诩太毒。

    让这两个人上场,基本就是非死即伤。

    他二人的计策,明明都是在无路可走时的绝户计,可他们却偏偏搁那随意出招,完全不知收敛……

    就在刘协头疼怎么让这两人消停一会时,门外突然有声音传来:“文和,可是有客人来访?”

    声音沧桑,却又透着力量,赫然便是贾诩的老母。

    贾诩没想到贾母会在这个时候进来,生怕她会触怒刘协和董卓,赶紧作势想要让她离开。

    “不打紧。”

    贾诩:?

    刘协:?

    说话之人,竟然是董卓?

    就算是刘协,也都是第一次看到董卓对除了自己以外的人这般和善。

    甚至,董卓还专门起身,将自己那个较为舒服的位置让予双目失明的贾母。

    贾母也不知道此刻站在她儿子床边的两人是谁,只是听董卓说话时的口音亲切,又追问了一句:“后生你也是凉州人?”

    刘协已经捂住脸不忍直视。

    贾诩更是恨不得上去将自己母亲直接扔到哪个地缝里藏起来。

    普天之下敢直呼董卓为“后生”的,除了董卓的生母池阳君外,怕是再没有其他人有胆子这么做了。

    “正是。”

    二人的交谈还没有结束。

    “后生是凉州哪里的?”

    “陇西郡临洮人。”

    贾母一听更是开心:“老身眼睛未瞎之时,曾去过几次临洮。记得城门口常有一瘸腿老翁,爱好唱曲,倚着棵枯死的柳树桩,在那吆喝卖酒。”

    董卓此刻似乎也想起什么,面露怀念。

    “那瘸腿老翁姓李,据说还是陇西大姓李家的旁支。只是因年轻时于边塞作战时不慎摔下马来,被马踩碎了右脚,这才沦落到卖酒的地步!”

    贾母兴奋起来:“对对对!”

    “看来后生你年纪也不小了,居然还能记得此人!”

    “只是不知,那老翁是否还活着?他那酒虽不好喝,但除了临洮,在别的地方却尝不到那酒的半分味道。”

    董卓此刻也突觉口舌处的涎水化作熟悉的酒味,瞬间涌入喉咙。

    “李老翁早就已经死了,现在卖酒的是他那个被胡人砍了一条胳膊的儿子。”

    “但他那酒的味道,却已是远不如他父亲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