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中兴大汉,要从董卓做起 » 第52章 上兵伐谋

第52章 上兵伐谋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用兵的规律像水,水流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而向低处奔流,用兵的规律是避开敌人坚实之处而攻击其虚弱的地方。

    现在敌人的最虚弱的地方在哪里?

    必然就是距离关中最近,仅有一条大河阻绝的河东。

    而且,河东盆地相比起函谷、蓝田,地势都要平坦许多,最适合董卓麾下的骑兵发挥。

    以己之锋芒,刺敌之软穴,这就是能取得战争胜利的方法!

    “河东虽有十万兵马,但大都是匈奴骑士和河东群寇。论精锐,怕是远远比不过袁绍、袁术麾下的乡勇武士。”

    “而且,河东地形孤立,不与中原相通,就算是从河北派兵,也是道路艰难,难以得到支援。”

    河东,还有河东北面的晋阳,其实从某种程度来说,本就与关中一体。

    关中与河东的联系,甚至比关中和洛阳的联系还要紧密。

    通往河东的渡口,比如夏阳、龙门、蒲津,这些渡口的水流远远要比大河、渭水汇流之后的渡口更加平缓。

    河水平缓,就意味着易于用兵,行动方便。

    相比于东面过函谷,南面通武关,前往河东无疑是对己方最有利的布置。

    而且,河东,就好像是山川大河以鬼斧神工之势雕琢的一块天然战场。

    西有大河,北有吕梁,南有王屋,东有太行!

    地形的封闭,意味着一旦在河东作战失败,必然是最恐怖的兵败如山倒,连喘息的时机,逃跑的机会都没有。

    所以,无论是刘协还是董卓,都将河东视作对己方战事最为有利的战场。

    “如此,便定下此战基调。在河东方向进攻,而驻守函谷、武关的军队则采用守势!”

    董卓此刻决定了战略。

    见状,即便是董旻,也不敢在此事上忤逆董卓,只得悻悻低头。

    就在董卓准备进行战术上的议题,比如调动兵马、任命将领时,刘协的声音再次响起。

    “太师,庙算能够做到的,并不止这些。”

    这下,便是董卓都微微有些惊异,看向刘协的眼神中有股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惊喜。

    “孙武曾经说过——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能百战百胜,并不是最好的方式。

    真正最上等的方式,应当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这句话,西楚霸王项羽与汉高祖刘邦是真正以实际行为,给后世上了生动的一课。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刘协指出敌军最大的弱点——

    “虽为盟军,实则各怀鬼胎。”

    “袁绍、袁术兄弟二人之间的龌龊已为天下所知,现在又如何能够合力攻伐?”

    “于夫罗、韩暹、李乐,皆不过散兵游勇,又如何能够如臂使指,齐心协力?”

    刘协的话惹得众将,特别是曾经参与了第一次联军讨董之战的将领都深以为然。

    联军虽然势众,却缺少统一的指挥。

    甚至,还闹出袁术克扣自己部下孙坚粮草辎重的闹剧。

    这样的敌人,若是不想着分化瓦解,确实是有些愚蠢。

    “陛下此言谬矣!”

    又是董旻。

    董旻站起身来询问:“关东虽为联军,却并非于一处设立大营。”

    “上一次,就有三路大军,分别自酸枣、河内,鲁阳合力进攻洛阳。三方兵马虽不能统一调动,却也威力不减,声势浩大!”

    “如今,河东、中原、南阳三个方向若是合力来攻,自然也会和上次一样,各自为军。故此,伐谋与否,其实并不重要!”

    董旻的意思,是说对面虽然被称为联军,但其实各自为军,统帅将领皆不一致,根本没有分化的必要。

    除非是出现上一次,袁术与孙坚那样上下猜忌的场面,不然所谓的“伐谋”其实没有半点意义。

    “朕明白。”

    刘协所指的“伐谋”并非仅仅如此。

    “左将军不如眼界放宽一些。”

    “朕说的,又何止联军内部?”

    “联军所顾忌的,又何止关中一地?”

    董旻还不解其意,但董卓、贾诩两人都是精神一振!

    眼界放宽、何止关中一地?

    他们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当今天下的格局。

    袁绍,虽据河北,又有着汝南袁氏声望的加持,使得河北士人纷纷投靠于他。但袁绍也并非高枕无忧。

    公孙瓒!

    张燕!

    白马义从,威震天下!

    黑山飞燕,雄踞太行!

    这两人一北一西,几乎是悬在袁绍头顶的利剑!

    也不需要将其刺下,只要轻轻挥动,上面的寒光就足以让袁绍不敢轻举妄动。

    袁术,坐拥天下最富裕的南阳郡,还凭借家族的门生故吏控制着汝南、江淮等富饶之地。看似风光无限。

    但如今坐镇荆州的,可是八骏之一,汉室宗亲的刘表刘景升。

    刘表对于大汉朝廷来说,完全是个意料之外的惊喜。

    昔日,孙坚因为个人恩怨,设计逼死了荆州刺史王濬(不是西晋时期灭亡孙吴的那位荆州刺史),致使荆州失去了主官,令朝廷不得不派遣一名刺史上任。

    但当时局势是怎样?

    帝都洛阳与荆州之间的道路被占据南阳的袁术阻断,根本不可能有人带着部曲或者幕僚前去上任。荆州对于袁术来说,完全就是一个熟透了的桃子,随时可以不废一兵一卒收入囊中。

    可刘表,却硬生生单骑入了荆州,并且稳定了荆州的局面,成为了一名掌控实权的刺史!

    而荆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荆州北部的上庸出兵,可以轻松堵住南阳前往关中的通道。

    从襄阳出兵,则可以直接切断南阳与汝南的联系,切断袁术的粮道。

    现在袁术就好似是一个骑在荆州身上的大汉。看似孔武有力,但只要刘表稍微动胯往上一顶,那就完全可以令袁术生不如死。

    只要运用伐谋之术,就可以轻松限制袁绍、袁术这两股最大的势力。有这么好的办法,为什么却不使用,为自己取得先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