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女频频道 » 书中风景 » 《我的二本学生》与原生家庭

《我的二本学生》与原生家庭

    刚刚在看许之远的访谈节目《十三邀》,其中一集《我的二本学生》。采访的是一名叫做黄灯的老师。

    其中一段是许之远和黄老师的一名男学生一起到学生租住的城中村的顶楼房间,房间不大,收拾得整洁温馨,有一些照片挂在桌子上方的墙壁上,还养了一只小狗。

    许之远与男学生坐在露台上聊天,问他:“在这里最开心的记忆是什么?”,再问:“在这里最不开心的记忆是什么?”

    男学生的回答是都没有,他解释说:“好像现在的年轻人都躺平了。”因而没有什么能够唤起在社会中艰难求生的年轻人的热情和内心的悸动。

    可是,当我看到那个小小的生活空间,看到穿着西裤白衬衫的干净利落的年轻人,我知道他并没有躺平,他可能只是没有循着世俗眼中成功的道路行走而已,在他们自在的世界里,精彩在继续。

    其实,生活在当代的人们有很多故事,或丰富或单调,或热烈或沉静,物质基本满足后,人的精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于是会产生相似情形下不同的体会和感知。这些都非常值得探索和书写。

    基由对这个访谈节目的喜欢,产生对这本《我的二本学生》的好奇,查看豆瓣评论,其中一条是这本书应改名为《我的二本学生的原生家庭》。

    虽然还没看这本书,从访谈中也能窥探到,黄灯老师的学生们大多来自并不富裕甚至贫穷,观念落后甚至蒙昧的家庭,原生家庭给他们带来的更多的是残酷,冷漠,鲜少有爱,即便有爱也是父母自以为的爱,而不是他们期待的亲情。

    抛开这本书不说,谈谈关于原生家庭。

    现在原生家庭这个词几乎人人都知道,童年对人成长的影响也被大众普遍认知,可是,是不不是所有成年人的不幸都是因为原生家庭或童年的不幸经历的原罪呢?我很质疑。

    想到我自己,毫无疑问,我的原生家庭和童年经历也有诸多的不美好,甚至有些是我深恶痛绝的,但,我不认为它对我形成了多么大的负面影响,乃至是我现今某些生活中不尽如人意的源头,我更相信凭借自己的力量可以摆脱所谓的原生家庭带来的某些不良影响。

    当然,就如我对自己无能为力的一些性格缺陷,一定是来自我的父母,因为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但我更认为那是基因决定的,也或许是原生家庭必然不可逃避的影响,不是靠个人意志可以完全改变的,但是可以清醒的认识和甄别它,并努力改善它,让其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再谈不认为原生家庭是所有不幸的根本所在,想到我们三姐妹,我们来自同一个家庭,但人生境遇却天差地别,其中个人的选择是比原生家庭更重要的因素,而个人选择完全是后天个人成长中习得的,靠个人意志可以做出的改变。

    把因为个人的惰性等等导致的不幸福的人生统统去归罪于原生家庭,经常把这些放在自己脑海中,甚至经常挂在嘴边,所谓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下一代还需要做出什么努力?因为他们身上也必然会有原生家庭的原罪。

    事实并非如此,来自有家暴传统的家庭的孩子,有些习得性延续了父辈的家暴成为新一代家暴恶人,也有相当部分是看到了父辈的罪恶,选择改变,成为有爱的温柔的伴侣。

    所以,依赖于个人主观意志的后天选择更重要:

    有些人清醒的认识到父母的局限,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重蹈父母的覆辙。

    有些人则给自己的失败寻找借口,原生家庭就是最好的理由,尽管原生家庭给他的还有爱。

    希望自己感念原生家庭的好,摒弃原生家庭的不好。做个阳光的对自己人生负责的人。

    本来想把这个访谈引发的关于个人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写在蔡崇达的《命运》的读后感中,读了《我的二本学生》的豆瓣评论后,偶发感想,就写这些吧。下篇《命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