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女频频道 » 书中风景 » 《想北平》

《想北平》

    对民国那段历史以及期间的那些名人尤其是文化名人一直无感,大概是中学时候的太多考试的缘故吧,直到最近读了几本清末民初背景下的人物传记,突然意识到那个特殊时期,五十年左右的跨度,竟是个思潮自由,焕发了极大活力的特殊年代,也由此才华横溢的文人层出不穷,仿佛被压抑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突然的觉醒,把千年的灵性都慷慨的撒播到这一代人身上,也期待这些出类拔萃的文人引领一个大时代的文化。

    《想北平》是机缘巧合下买的一本书,同样偶然的一个下午翻开它,一发而不可收拾。

    我第一次真正认识了老舍。

    书的时间跨度恰好是清末民初到抗日战争再到新中国成立,老舍的心路历程随国家命运而跌宕起伏。从美好再到美好,一个圈儿,老舍的人生从起点到了终点。

    读到老舍对他的母亲的描写,老母亲寡居养大几个孩子,清贫至极,却教育出老舍这样的内心充满阳光的孩子,想必是一位豁达乐观的母亲,未必有出众的才智却必有平和热忱的品性。

    老舍关于理想家庭的想象见于他1936年写的那篇《我的理想家庭》,而后的一篇《有了小孩以后》恰恰诠释了他的理想,于嬉闹中体味理想生活,且忙乱且美好,那便是盈满心和眼的爱让烟火气中的小确幸跃然纸上吧!

    我是带着泪和笑读完这几篇文章的,读到母亲就想起自己的母亲,忍不住落泪。读到鸡飞狗跳的小家庭生活忍不住笑出声,拍案叫绝,老舍先生怎会如此幽默如此可爱?!

    “我的理想家庭,无论怎样吧,反正必须在中国,因为中国是顶文明顶平安的国家,理想的家庭必在理想的国内也。”轻松清新的文风最后以俏皮的口吻结语,却激荡着从清末那个百姓愁苦的时代迎来了民主共和时代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之情。

    至此,不能不为老舍先生的文风深深折服,他的国际友人,至亲好友均是寥寥数笔便描画出鲜明形象,读来总是感叹,老舍的朋友都是妙人啊!

    抗日时期,老舍先生的心情沉重,不仅仅对日的仇恨,每每在逃难的途中,在后方的生活中他看到的是各种与亡国与抗战迥异的糜烂和落后,他怒国民之不争哀民族之落后,也在那之后他和众多文人墨客抛弃不同的立场和观点,真正诠释了国难当头团结一致的拳拳赤诚。

    抗战胜利,老舍先生就又开始做梦了,他的梦想在日常的生活中,如生活在哪里,养怎样的花草,也在山河间,如大兴安岭与内蒙大草原和边疆之美。

    读着读着不禁落泪,老舍先生从梦开始到梦结束,希望如此可爱的爱做梦的人徘徊在未名湖畔之时记忆中也有些许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