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武侠仙侠 » 诸天证真 » 第二十三章 武学的九品中正制

第二十三章 武学的九品中正制

    不出所料,平大夫的到来带来了一项极重要的武学“一阳指”原著中平大夫以“一指”为名,张贺之就有所猜测。

    这下医学院的建立条件已经具备了。

    普及教育开始之后的第一批的学生已经接受了八年教育,这一批的数量不是太多,由于才开始,教育铺设范围窄,人口素质也低,学生中涌现出来的天才不多。

    即便如此,这个年代的下层百姓能够免费读书,还能包食宿,学生及其家庭都十分珍惜,学生们的刻苦精神不是后世大多数学生能比的,平均水平已经接近高中毕业,只是思维模式还是农业时代的,他们毕竟没有见识过工业化。

    对于现在的道门来说各项目的开展急缺人才,高中水平的学生在各行各业的表现都是非常好的,师兄们一拥而上马上抢空了,若不是张贺之有优先权,师范学院与医学院才能完成人员选拔。

    平大夫还不习惯后世的批量教学方式,还在用传统师徒模式教学,第一批医学师范学校学生一百多人,平大夫完全教不过来,还好林师兄已经带过许多课程,慢慢与平大夫交流,情况正在好转,为几年后的正式医学院逐步准备。

    平大夫的一阳指修炼到了六品,大家研究发现这个一阳指肯定不是原版,更适合医生们探脉使用,削弱了给人治疗的能力,毕竟医生们也要吃饭,总不能医治一个病人,医生就报废好几年。

    经过大家努力基本上推演出了一阳指修炼到四品的功法,成为医学生必修课,任何学科都需要因材施教,医学生的选拔科目之一就是适合修炼一阳指。

    一阳指的按品级修炼法给了张贺之一个提示,准备为天下武学境界确定品级。

    又是一番研究后参考九品中正制与围棋九品名称定下品级,各品级之间并不是完全不能同存的。

    最高一品,张贺之命名为“超脱”围棋术语“入神”,道家谓之成仙,佛家曰证果,儒家叫成圣,都是传说。

    最低九品“守拙”拳谚曰:千招会不如一招精,学得几招粗浅拳脚弓马,打熬身体,将招式弓马练得熟练了,练成肌肉记忆,能在出手时习惯性按照招式施展。

    一般乡间民团,军户,各门派入门打基础的弟子,大概这个水平,这个阶段许多习武之人还打不过一些壮汉。

    八品“若愚”,所谓大巧若愚,就是开始用“巧”了,招式熟练了,开始理解招式含义后续变化,能应招拆招,虽然开始巧,但其实不巧,经常弄巧成础反而不如九品直接,如果遇见九品武学大汉不管不顾直接莽上来,可能束手束脚。

    边军,乡野泼皮中的一些头目,镖局趟子手,武林门派学习入门武器招式,开始修炼气功的弟子,大概在这个水平,这个阶段一般可以压制没有学武之人。

    七品“斗力”武学到了一定阶段,双方比较的就是速度力量了,如同后世擂台赛,需要根据体重分公斤级,力量大速度快的占据一定优势。

    边军精锐,军队长期习武的中级军官,镖师,武林门派气功入门的弟子,大概在这个水平。

    这个时期,武侠世界优势开始表现出来,入门级别的内功没有什么攻击力,但可以调节修复身体训练中的疲惫损伤,使得内功修习者训练效果远大于普通人,有助于打破人体极限。

    六品“小巧”整体开始进入武侠的轨道,内功小成,开始有了心法这个东西,任何一招一式都可以通过心法调动气功的作用,对招式速度力量等有一定加成。

    但有了心法就有了制约束缚,往往招式威力会加强,但由于心法束缚,略显呆板。

    一招准备好,但情况变化,不得不变招,就不合心法,不利于内功配合招式,之前的岳季南就在这个程度,华山派分剑气两宗就有这个原因在内。

    五品用智,到了这个阶段,华山剑派的剑气之争也就进入了激烈的高潮,岳季南现在就进入了这个阶段,武艺尚未大成的嵩山派乐厚也在这个阶段。

    到了这个阶段,剑法武功不再是一招一式,而是一整套的套路。

    经过一代一代前辈的打磨钻研,把敌人的一举一动都计算入套路的变化之中。

    剑宗放弃了一些内功上的巨大威力,来提升剑法的灵活性,通过预先的一些计算和推演,将敌人纳入自身剑法的套路之中。

    气宗利用内功的威力,将敌人逼的不得不按照自己的预设来走,甚至剑法平铺直叙,横推过去。

    到了这一步,人体技能和身体的表现也就达成高度一致,在武学上称之为内外合一。

    并隐隐约约开始走向了四品武学的境界“道路”。

    四品通幽,所谓曲径通幽,这就是道路的意思,开场时的左冷禅,将阳性的嵩山派大嵩阳神功练成寒冰神功,嵩山派明明号称剑派,但几大太保各个的外号都是手上功夫。

    到了这一步,人们开始明了和寻找自身应该走的道路,完成“技”阶段的圆满并开始技近乎道,触及三品武学道路。

    这一阶段技艺是否圆满,并不妨碍步入三品武学,但是三品武学想要将自己的道途具现出来,并具现到什么程度,却由四品武学是否圆满来决定。

    四品阶段重要的在于“通”后世武学讲的念头通达就是这个意思。

    这里就要求一种武功的修炼者性格要与武学配套,或者开创自己的武学。

    把一门武功变成自己的武功,修习适合自己的武学,或者佛门武学那般把习练者修改成那门武功的适格者。

    一门武学修炼到了这一步就是大成了,至于是否圆满就看各人心性了。

    少林方证就在四品圆满的位置,但作为一门武学被动的适格者,方证已经不可能继续超越前人了,除非他自创一门易筋经。

    后来的岳不群就是卡在了这里无法圆满,他的心性与所修习的武功并不完全适格。

    三品具体,具体就是俱现,四品找到自己道路,并去实践自身道路,“技”近乎道,但还不是道,三品境界就是将“道”俱现,实践,三品道路就是修道,不仅仅是身体圆满,还要一直修炼到精神圆满。

    后来的东方不败与林师兄就卡在这里,他们身体都留下了缺陷,在没有弥补这个缺陷之前,他们的精神也不可能圆满,一般情况下他们只能卡在先天道途的中间而不能真正成就先天,重阳祖师应该也是一样,心灵与身体都残破时强行突破先天,突破了却不能真正成就,导致早早陨落。

    二品坐照,所谓“照见五蕴皆空”坐照就是映照内外,无缺无憾,上下通透,与自身,天地沟通,是谓“先天”。

    一品入神,这里就脱离了天地束缚得大自在,传说神话境界了。

    理清了这些东西之后,张贺之意识到林师兄修习葵花宝典,几乎不可能真正成就先天。

    后来的东方不败领悟了天人化生的道途进入三品,已经超越了葵花宝典的开创者,等同于自己开创了一门葵花宝典,但由阳入阴以摆脱燥药的束缚,导致自身缺憾不能弥补,等于自己成为自己所开创武学的适格者,与少林方证被锁死在四品圆满一般,东方不败自己锁死了自己在三品不满状态。

    林师兄情况要好点,高超的医学修为,以及周伯通祖师能够修炼神意的武学弥补了精神缺陷,但想要弥补身体缺陷却只能指望“葵花向阳”。

    张贺之此时不知道,后来的林师兄真正到达至镜时,不存在精神缺陷的情况下,自俱自足,圆缺无碍,已经不需要补全了。

    九品中正制还是不全,只要精神修为不出问题,境界到了这一步,身体每一块骨骼,每一块肌肉都由自身需要调整生长,如观世音菩萨化身千万般,无男女相,“葵花向阳”自然已经随时可以达到了。

    但此时他们不知道这点。

    于是张贺之反复推敲,认为必需要保证现在的东方胜能够成为东方不败,蝴蝶翅膀不能影响东方不败领悟道途,然后林师兄可以与东方不败这种百年级别的天才相互启发,两人联手看看能不能在有突破。

    为了保证蝴蝶翅膀不至于引起过大变化,特别是现在江湖上流传林师兄是武功天下第一,这种情况很可能导致车轮发生变化。

    考虑之后,张贺之决定,尽快打造华山纯阳峪,与林师兄躲起来玩隐身术,只要不传出武功名号,以江湖武林的健忘,用不了几年,就会遗忘今时之事。

    后来的东方不败隐居黑木崖十年,江湖还是传说不断“不在江湖,江湖上还是有哥的传说”那是因为他是魔教教主,有无数的手下时刻提醒江湖他的存在。

    以现在普及教育的推广速度,十几年内培养出来的人才连自己都不够用,也不用太担心外流,导致过度影响江湖格局,到任我行被困西湖,就可以放开手脚了。

    由于推广周氏全真武学的时间不长,当前这些学生都是修炼老版筑基,现在转修才不到两年,学生们的武学修为,普遍不如五岳剑派进门五年的年轻弟子,并不显眼不会引起武林江湖的过分注意。。

    即便二十三年戏开场后,这些习练全真武学三十年的学生,大多数还是打不过练武十五六年的青城四秀。

    张贺之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系统化普及化教育导致的变化,张贺之自然知道系统化普及化教育数量优势会自然涌现出天才,但前世一个武校搏击班的天才学员,也不可能打得过自己两个同学联手。

    其他人对于这种非师徒教育也不知道会有怎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