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都市言情 » 重生香江卧底富豪 » 第34章 果然卖力

第34章 果然卖力

    两人随便聊了20来分钟,李蒙拿出他写的关于风水常识的稿子。

    “你看看这个,在你们报纸上发表行不行?”

    马清泉看了两篇。

    “不错,很实用,通俗易懂,我觉得可以。如果你真愿意发表,可以交给我,明天我就拿给主编看。”

    “谢谢,这些稿子都给你。我以后还可以再写下去。这是我的名片,你随时可以联系我。”

    “好,等发了润笔,就按照这个地址给你寄去。”

    “我还有一篇文章,是预测苏联解体的,算是一篇政论文章。不过里面没有数术预测的元素,是正常的时事议论文章。主要内容是苏联解体的原因,过程和后果。有国文本,还有英文本,你有没有兴趣看看?”

    还有这种文章?

    马清泉感到吃惊。

    香江虽然不大,但是报纸杂志不少,写政论文章的人也不少。但是一个街头算命的年轻人写这种文章,还是第一次遇见。

    本以为预测国运,预言苏联解体只是一个噱头,没想到他竟然还正儿八经地写上了文章。

    马清泉还真的想看看这个人究竟写了些什么。

    “好啊,我看看。不过,不耽误你生意么?”

    “没关系,我今天的钱已经赚够了。钱嘛,永远没有赚够的时候,够花就行。”

    马清泉先看汉语文章,花了半个来小时,看完了三千一百字的文章。

    “唉,惭愧啊。我自以为还算有些才华,文笔也不错,但是确实写不出这种文章来。不管苏联是否解体,这都是一篇好文章,能够引起关注的好文章。”

    “不过,这篇文章不适合我们《天天娱乐报》的风格。如果你愿意,我可以把它推荐给别的报社,我想他们会感兴趣的。”

    “苏联解体这个题目比较大,也比较敏感,别的报社敢刊登么?”

    “这有什么不敢的。香江是个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的地方,连中国都敢骂,何况苏联呢?”

    “再说了,香江是英国的,英国巴不得苏联解体呢。帮着骂苏联,英国人高兴还来不及呢。”

    马清泉点着一支烟,接着说道:“英文本也可以发表,我可以给你推荐到英文报纸《东华早报》去。他们刊登了,美国、英国可能都会转载。看来这是一个系列文章,后面还有多少篇?”

    “总计一百来篇吧,合计三十多万字。”

    “这么多,可以写一本书了。如果真的写成书,我想出英文版都有可能。西方世界最喜欢这种贬低苏联的书。如果苏联真的解体了,这本书可能成为全世界的畅销书。”

    “当然,苏联是不可能解体的。便是如此,这本书出英文版的问题也不大,也会有不错的发行量。”

    马清泉不愧是行内人,很短的时间内就看到了李蒙文章的价值和前景。除了苏联解体这一点,其他的见解基本上都跟李蒙的估计差不多。

    两人谈得挺投机,李蒙干脆提前收摊,请马清泉吃夜宵,边吃边聊。

    最后,李蒙把关于风水文章的稿子,苏联解体文章的中文版本和英文版本稿子都交给了马清泉。

    对于非法滞留者这个身份,李蒙也没有隐瞒。他担心发表文章的时候,可能查验身份。

    没想到担心了挺长时间的问题,在马清泉这里根本就不算个事儿。即使将来李蒙真的被遣返回内地,也可以继续写文章邮寄过来。文章刊登之后,把稿费给寄到内地去。

    “香江是自由世界,有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谁也不能剥夺言论自由的权利。”

    香江的新闻媒体是自由一些,但也是相对的,不是什么文章都能发表

    所谓的新闻自由,其实是主编的自由,主编决定什么文章能发表,什么文章不能发表。

    主编的自由,其实是港督的自由。港督决定什么文章能发表,什么文章不能发表。

    骂内地和苏联几乎可以随便骂,但是你骂女王试试,你鼓吹推翻港英当局试试?

    喝完咖啡,李蒙塞给马清泉2000元。

    马清泉还要写一篇关于关于星座和电脑算命的文章,有了钱可以把文章写的更加正面一些,精彩一些,好好吹一吹李蒙。

    记者写文章收点车马费,也是媒体的惯例。发表文章的事情,也要马清泉帮着张罗,给点儿钱也更有干劲儿。

    马清泉果然卖力,第二天中午就给李蒙来电话,说风水知识系列文章已经被采用。今天发稿,今晚排版印刷,明天就见报。

    报社还开了一个专栏,叫作《身边的风水》,每天一期。因为报纸周一停刊,所以每周六期。稿费每周结算一次,下周一寄出不记名支票,李蒙凭此支票到银行兑付现金。每篇文章一千字左右,稿费三百元,每周六篇文章共一千八百元。

    这个稿费虽然不多,跟李蒙现在一晚上算命的收入差不多。但对于李蒙来说,蚊子腿也是肉。

    “更重要的是,你现在是专栏作者。能发表文章,这可是高了一个层次。我相信,这个专栏作者的身份,能给你带来更多、更高端的顾客。”

    这一点马清泉说的没错,确实能够达到这个效果。

    第二天中午,马清泉又打来电话,要李蒙下午五点到湾仔的黑森林咖啡厅去见两位编辑。

    一位是《太平洋周刊》的编辑钱润如,另一位是英文报纸《东华早报》的编辑詹姆斯。

    这两位编辑对于李蒙关于苏联解体的文章很感兴趣,要跟他见面详细谈谈。

    李蒙估计他们用稿大概没有多少问题,需要洽谈的,应该是一些后续安排的细节。

    果然,见面之后,两位编辑就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问了李蒙一些思路。马清泉已经把情况给他们作了介绍,现在问的主要是李蒙今后的写作进度计划和大概安排。

    听了李蒙的计划,钱润如有些为难。

    “每周发一篇没问题,但是发两篇,版面占用过多,难度比较大。”

    《太平洋周刊》每周一期,李蒙的文章计划是一百篇左右,按照钱润如的计划,需要发差不多两年。

    等到两年的时候,苏联已经解体了,那个时候再发表文章,就失去了预测意义,成了马后炮,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没等他文章发完,别人的书就可能出来了,这对李蒙可不是什么好事。

    李蒙要的效果,是书至少在苏联解体之前出来。开始的时候人们不相信,卖得不一定快。

    但是一旦苏联解体,书就将大卖,很可能一抢而空。

    第一版不会印很多,但是很快就会出第二版。李蒙估计,第二版的发行量应该最大,也是最赚钱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