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苟在三国刷词条 » 第二十七章 集资

第二十七章 集资

    “既然是误会,那又何必劳烦军中兄弟去查。”

    沈富讪笑着,商贾出身的他比其他人更会察言观色,

    眼睛一转,就知道刘宣的意思,继续说道:

    “不如这样,当初朱亭用来买大米的银子,我都给退回去,刘县令你看如何?”

    刘宣嘴角一扬,

    “这,不合适吧。那大米我也不能还你,都给流民吃了。”

    “嗨,不用。”沈富见刘宣松口,大手一挥,

    “我们作为淮阴县的世家,救济流民那本就是应该的。”

    说罢还朝秦立说道,

    “秦太公当时还设了救济点,给流民分发米饭呢,对吧秦太公?”

    秦太公无奈的白了一眼沈富,

    “啊对对对。”

    心里却一阵腹诽,

    这家伙干嘛把自己拉上,让我安静的躲着不好吗?

    你看刘宣这样子,还不趁机把我撸了?

    果然,刘宣已经笑着转向自己了。

    “沈公说得在理啊,秦太公为流民分发米饭,也算是一大善举,到时候别忘了在县志中记上一笔。”

    “至于本县,虽然也因为囤米损失了大笔银子,就当是割肉救济流民吧。”

    秦立听着刘宣在面前诉苦,心里将沈富骂了八百遍。

    你商贾世家有钱,几万两银子买米救济流民光宗耀祖。

    让我堂堂秦太公就做个义工,还要载入县志,说出去不被人笑死?

    “咳,刘县令为了淮阴百姓不惜以身犯险,怎么还能让你散财呢,这样吧,老朽代秦家捐出五万两白银弥补县府的损失,也当是救济流民吧。”

    “甚好!”刘宣手掌一拍,心里乐开了花,

    有军队在手说话就是硬气,

    “既然如此,我提议,为秦太公和沈公的善举立个功德碑,供淮阴县百姓敬仰,丽娘你明日就去办,功德碑一定要做得豪华醒目,以彰显诸公之善德。”

    “哦,对了,”刘宣说着转头问向李林,“李老将军要不要也在这功德碑上留下大名?”

    “啊?”李林好好的低着头喝着茶,突然被cue到,心里一万匹草泥马奔腾,

    三大世家都在这里,你让我如何拒绝?军人世家赚点银子容易吗?

    “呃,如此善事,那我李家也捐三万两白银吧。”

    三人被拿捏得死死的,只好交钱认怂。

    刘宣大笑这举起茶杯,

    “三位不愧是淮阴城德高望重的名士,如此,我就代淮阴百姓叩谢了,来,敬你们一杯。”

    三人苦着脸喝完这几万两一杯的茶,

    只想快点告辞。

    却听刘宣放下茶杯继续说道:

    “来,咱们继续,还有什么要问的?”

    沈富和李林同时起身作揖道,

    “没有了没有了。对刘县令我们已经足够了解,这就回去编纂县志。”

    “好,既然没有问题了,那本县正好想起还有一件小事劳烦三位。”

    刘宣背着手,不待三人询问,直接道,

    “这立功德碑是大事一件,劳烦三位回去跟县里的其他世家大族宣传一下,如想要在这功德碑上留下大名,三日内到县衙来登记具体数额便是。”

    “诸位尽可放心,这捐献的银钱用途去处,本县都会立碑公示的。”

    三人一听,心里终于松了口气,甚至还有点心理平衡。

    总算没有抓着他们三人薅了,

    有县令发话,其他世家谁都别想好过。

    这么一想,三人心里好受了许多,赶紧离开了县衙。

    有淮阴县三个最大的家族大佬出面游说,

    三人又是捐款的最大头,

    其他家族纷纷跟捐,

    一是给三位大佬面子,二是在刘宣这里结个善缘。

    这位新上任的县令可是杀了好几千人才得到县令之位,

    谁知道他这立的是功德碑还是投名状。

    花钱保命是第一要务。

    一时间淮阴城各世家纷纷前来捐献。

    到立碑之日,已经募集白银超过二十万两,

    府库立刻充盈起来。

    刘宣也言出必行,三日后,一块数米高的功德碑便立在了县府前的广场,

    三位大佬的名字赫然在最上面,

    刘宣还特意对前来观瞻的百姓隆重赞颂了一番三位大佬。

    说他们为了淮阴百姓和新来流民的福祉,

    主动捐献数额巨大的银钱,还积极的组织其他世家加入到这场盛举,

    他们是真正的君子,是淮阴的良心云云。

    底下的百姓第一次见这种好事,对三位大佬的印象也大为改观。

    不少百姓甚至主动到三人面前作揖答谢。

    秦立沈富李林三人被安排在C位,接受百姓的谢礼,

    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

    对于捐钱一事,已经没有任何不满,

    甚至还想再捐一点儿。

    因为刘宣确实如他所言,得到的银两并没有私吞,

    而是用在了城市建设,民生改善上,

    各类建设项目和预算都在功德碑上写得清清楚楚。

    三人对刘宣的印象大为改观,竟开始有些信服起来。

    立碑之日过去没两天,

    刘宣带着赵丽娘来到沈家找沈富,

    沈富亲自到门口迎接,毕恭毕敬的将刘宣迎进客厅,

    “刘县令亲自登门,沈某蓬荜生辉。”

    刘宣开门见山,

    “来找沈公是有些事要请你帮忙。”

    “刘县令有什么差遣,令人传我到府衙便是。”

    刘宣摆摆手笑道:“沈公也是淮阴的名士,我又怎能随意差遣,来府是与你谈一桩合作。”

    “刘县令请讲。”沈富一听合作,立刻专业起来,端坐聆听。

    “我知道沈公是商人世家,货物采购运输这些事,找你最合适。”

    沈富点点头,带着几分自豪,

    “沈某别的不敢说,商贸往来,货物采买销售这些事,还是有些心得的,刘县令可是要采买货物?”

    “不错,虽然淮阴县这些时日局势安稳,但未雨绸缪定没有错。”

    “我打算提前储存一些战时物资,主要是粮食,药草,布匹等,当然,如果你有渠道采购武器盔甲之类的,那更好,你替我采购,只要不高于市场价,我通通收购。”

    “先期采购满十万两白银再说,”刘宣说着朝赵丽娘道:“丽娘,将拟好的采购单给沈公。”

    沈富接过单子仔细看了一遍,点了点头,

    “没问题,这些货物都是我沈家在经营的。”

    “武器铠甲也能买到?”刘宣有些吃惊,这些东西可都是官营,严禁私人贩卖。

    沈富呵呵一笑,

    “现在这时局,有钱什么买不到?再说是刘县令要,也算是官家买卖,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