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唐长史 » 第12章秦王二战灭西秦,李密投唐添能人

第12章秦王二战灭西秦,李密投唐添能人

    李渊称帝了,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件极具轰动性的大新闻。远在甘肃的薛举也看到了这个头版头条。这让他感到了危险,所以他很愤怒,因为他也是皇帝。

    早在公元617年七月,薛举就已经在兰州称帝。我们曾介绍过,在群雄并起的时候,谁称帝,谁就是出头鸟,谁就会受到其他地方起义军针对的对象,为什么薛举敢直接称帝呢?原因很简单。

    首先薛举的实力十分强悍,号称三十万军队,在所有起义军中只有李密的瓦岗军能够和他有一拼。另一方面,是纯粹的地理位置原因。

    我们可以结合中国地图和当时的群雄割据的分布情况来解释这个问题。薛举的北边是东突厥,西边是西突厥,当时的突厥都是外族势力,谁当皇帝他们并不关心,他们只关心边关是谁把守,实力强不强悍,东西好不好抢之类的问题。薛举的东边是李渊驻守的太原。南边是关中地区,有黄河天险。而当时的李渊刚起兵,根本就不想管他,双方算是签订了一个薛李互不侵犯的合同。李渊的眼里只有长安。趁李渊兵力矛头转移的时候,高调称帝。李密当然也想打他,但是中间隔着太原,从太原借条路去打薛举,不可取,假道伐虢的故事那可是前车之鉴。更何况,当时的李密在隋军开战,根本没有功夫去管他。能打的打不了,想打的打不过。

    于是,薛举趁机自称西秦霸王,后来可能想到项羽的名号和结局,总觉得有些不吉利,于是直接改称帝,建立西秦。

    现在长安也出现了一个皇帝,而且是通过禅让这种方式取得了合法地位,薛举的这个皇帝就算是假冒伪劣产品,那是这个市场所不允许的东西。于是,公元618年6月,愤怒的薛举和薛仁杲父子俩率领三十万军队浩浩荡荡东进攻击长安。

    七月,薛举到达长安附近。长安城里的李渊深知这是建国后的第一场大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于是,派遣李世民率领八大总管总共40000余人应战,两军在高墌(今陕西长武北)对峙。

    上天可能觉得李渊从起兵到建国似乎太过于顺利,于是给这个新生的帝国添加了一个巨大的挑战:李世民病了,而且不是发烧感冒这种病,而是疟疾。

    在医疗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疟疾是一种要命的疾病,即便放在现在,疟疾依然是威胁非洲地区人民生命的三大疾病之一。我国也是近几年逐渐消灭了疟疾。李世民是在战场生的病,缺医少药的问题更加严重,所以李世民只能把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刘文静和殷开山。并叮嘱道:

    “薛举孤军深入,粮草必然难以为继,而且士兵非常疲劳,我们只需要坚守不出拖着就行,千万不要出战,等我病好再荡平他”!

    殷开山和刘文静听进去了,但并没有这样去做。看来不听话,不仅仅是小孩儿的专利。殷开山是一个性格奔放,胆大心不细的人。殷开山对刘文静说道:

    “秦王只是担心你打败仗,才这样说的。但薛举如果知道秦王殿下生病了,肯定会轻敌,所以我们就应该在这个时候用我们的军威吓吓他们”!

    一贯睿智清醒的刘文静这时候犯了糊涂,于是擅自率领八大总管主动出击薛举。在给大家介绍这场战争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双方的相关数据:

    唐军:

    总兵力40000余人

    领兵将军:刘文静,殷开山,以及建国是刚任命的八大总管。

    薛军:

    总兵力300000人

    领兵将领:薛举,薛仁杲

    一个将多,一个兵多,看起来还挺公平。

    兵力情况介绍完了,双方也在浅水泉这个地方打了起来了。战斗过程十分简单:

    刘文静率领大军横冲直撞正面攻击薛举,薛举虽然统兵能力和李密,李渊,杨玄感等人存在一定差距,但也不是一无是处。他发现了刘文静的军队的弱点,临时开展了全方位作战,刚开始两军打得很胶着。薛举意识到,如果这样继续纠缠,可能要打到猴年马月,于是他派遣一队兵力偷偷地绕到了唐军后面,趁刘文静等人注意力都在正面时,这队士兵从唐军背后杀了出来,这下唐军成了瓮中之鳖,大军侧翼,后方,正面,薛举的军队就像包饺子一样,围了个滴水不漏,打得唐军是搓手不及,在这种极端劣势的情况下,只能边打边退。刘文静,殷开山,包括八大总管靠剩余兵力,艰难地撕开一条撤退的通道,回到了军营。大将军慕容罗睺、李安远、刘弘基均被俘,唐军死伤过半。

    这次刘文静和殷开山算是摊上事儿了,不听将令,擅自出战,还搞了个损兵折将,大败而归。病榻上的李世民听到这个消息,气得那是捶胸顿足,但事情已经发生。现在薛举的大军士气旺盛,唐军灰头土脸,为了防止薛举趁胜追击,李世民只能做了一个迫不得已的决定:退兵。李世民甩饼前脚刚走,薛举就带兵立即占领了高墌。

    李世民下令,全军收缩,后军防御,退回长安。李渊收到战报也是大发雷霆,痛斥殷开山和刘文静,下令要严惩两人。要我说,李世民实在是一个非常好的领导,他拖着虚弱的身子向李渊求情,说道:

    “此次战败,他们固然有错,但我的错误是最严重的,如果要降罪,请陛下连同我一身治罪吧”!

    李渊对李世民那是何等的信任,看到自己的儿子身患恶疾还如此体恤部下,李渊强压怒火,只是撤了两个人的职。遇到这样的领导,实在是难得啊!记得我曾经在上海工作的时候,领导不怕你惹事儿犯错,因为他可以把黑锅甩的干干净净,自己屁事儿没有,而下属可就糟了泱了。

    好领导能够带出好员工。所以殷开山和刘文静算是彻底知道了自己的错误。尤其是刘文静,因为他的心里一直有一个解不开的疙瘩,那个仅靠裙带关系,职位就远远高于自己的那个家伙。刘文静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只是这次大战自信过头变成了自负。冷静过后的他清楚地意识到,要想真正超越裴寂,只有通过秦王李世民,听他的话,认真办事儿,做一个老实人,踏踏实实地蛰伏起来,等到秦王的命运发生转折的时候,自己也就跟着上了一个台阶。因为李世民的幕僚们都始终坚信,自己的主子必然与众不同。

    李渊的火气释放完了,人也处置完了,但现实问题还是要面对的,那就是长安的城防问题。薛举很有可能趁势攻打长安,所以李渊命令立即加强守卫工作。薛举的军营发生的一切李渊并不知道,否则他也就没必要做这些紧锣密鼓的防御工作。

    八月初,薛举让薛仁杲进攻长安旁边的宁州,被宁州刺史击败。受挫之后,有人向薛举提出放弃宁州直取长安的建议,而此时薛举恰好已经病入膏肓,也因为生病,这个极为正确的进言被搁浅。薛举在最最关键的时刻生了大病,失去了唯一一次推翻李唐,扬名立万的大好机会。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你不打我,那我就要趁你病要你命。

    薛举没有李世民那么好的体质,到了八月初九就去阎王那里报到了,儿子薛仁杲继承帝位,权力,将士和一切,唯独没有父亲的智慧。相对于精明的父亲,薛仁杲显得无比木讷,在乱世,木讷等于愚蠢,而愚蠢就会毁灭。

    李渊虽然当了皇帝,已经不用亲自前往前线指挥战斗,但他的敏感性丝毫没有下降。在得知薛举病死的消息后,他高兴的差点跳起来:

    “天助我也”!

    他知道,反击的时候到了。但是,他并没有急着调兵遣将布置军力,而是默默地坐在桌子前,亲笔写下了一封信,并派遣使者送到了李轨的手里。大好的机会就在面前,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给李轨写信呢?我在上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说过一句看似废话但是又很有道理的话: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修辞手法”。

    受此启发,我要说的是,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信。必须提前说明的是,李渊和李轨并不存在任何宗亲关系,之所以写信给他,是因为他所处的位置实在极具威胁。

    当时的李轨盘踞在黄河以西,也就是河西地带。和关中只差一条黄河的距离。李轨是一个十分自以为是,同时脑子不怎么正常的枭雄,他在河西形成了自己的势力之后,联合了突厥和吐谷浑。又凭借河西走廊这块风水宝地,发展的很让人眼红。如果在当时搞一个福布斯排行榜,那李轨是第二,每人敢说第一。

    为了防止大军攻打薛举的时候李轨趁机插上一脚直奔大本营长安,所以李渊必须提前安抚好李轨。聪明的猎手绝不会在出手时让自己也身处危险之中。李渊之所以通过书信的方式,而不是许诺给他土地,粮草这种方式,是因为他非常了解李轨的为人。

    当时的李轨是一个头脑简单,没有远见的人,对这种人没有必要给予物质上的东西。果然,李轨收到信后大喜,让他的弟弟李懋前往长安,被李渊任命为大将军,并把他派往凉州,同时封李轨为凉王、凉州总管。李轨犹豫了,之所以犹豫不是因为觉得官小,而是因为他想要在河西称帝。刚开始,李轨想要放弃皇帝的名号,接受李渊的册封,但被谋士劝阻,并在给李渊的回信中和李渊称兄道弟,言外之意也就是拒绝册封,拒绝臣服。从此之后,两人彻底撕破脸,李轨的行为也发生了变化。这下李渊愤怒了,但由于要攻打薛举,只是扣留了送信的使者,并没有直接撕破脸。

    “等我灭了薛仁杲再来收拾你”!

    稳住了李轨,接下来就可以集中力量针对薛仁杲了。我查阅了各种史料,最终都能得到一个共同的结论,李渊对李世民有着离不开的依赖,实在是因为李世民的能力太过优秀,虽然他在第一次和薛举的对战中用人不当导致了最终大败,但这次,李渊依然任命李世民为主帅。

    公元617年11月,北方的深秋已经寒气逼人,萧杀的西风振奋着唐军的士气,也预示着薛军的结局。秦李世民率军进驻高墌,薛仁杲果断派大将宗罗睺应战,但宗罗睺到了之后只能干瞪眼儿,因为无论他怎么去哪点,挑战,李世民就是不出来,还下达了“擅自出战者死”的命令。因为他要贯彻自己之前的计划,就是拖死他。手下将领纷纷要求出战,而李世民却说:“,对方前不久刚刚击败我们,属于骄兵,而骄兵必败,我们不能在他们信心十足的时候出击,而是要让敌对士气低落时出击,才能打胜”。

    就这样,李世民硬生生拖了他两个月,期间薛仁杲也进行过多次进攻,没办法,但唐军防守实在太过严密,每次都无功而返。终于,薛仁杲断粮了,此时薛军兵多将寡的弊端充分显现了出来。

    由于没有足够多的将军领导士兵,稳定军心,上到部将,下到士兵已经无力继续受冻挨饿,将领粱胡郎等人率领各自的队伍前来投降。薛仁杲败象已经初步显现出来。而这一切,薛仁杲知道,但他并没有做些什么,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没有办法。总不能无中生有变出粮食吧。而他远远低估了梁胡郎投降带来的严重后果。

    梁胡郎不是简单地带着武器,带着士兵过来投降的,而是带着比刀枪更加重要的东西——情报。在梁胡郎等人的介绍下,李世民已经确切地知道了薛军内部的具体问题,粮草短缺。长线作战的弊端终于出现了,这就是李世民一直坚守,苦苦等待的时机。于是,李世民充分利用敌军对战斗和对食物的渴望,立马派大将梁实率领兵马前往上次战败的地方,浅水泉,成功引诱了薛军。宗罗睺看到唐军终于愿意出城,完全失去了理智。他应该记得我新开发的名言:“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更没有无缘无故的出城”,可惜他学不到,也学不会,而且他和他的部队实在是太饿了。

    失去理智的宗罗睺带兵猛攻唐军营地,梁实在没有水源的恶劣条件下极力守住营地,出城而不出营。终于,宗罗睺的军队已经疲惫不堪。李世民抓住了这第二个机会。凌晨破晓,东方的天空开始逐渐释放出新的光芒,这是新的一天,必将迎来新的战斗。

    李世民让将军庞玉在浅水泉列阵,正式对宗罗睺发起攻击,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李世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带着一队兵马绕到宗罗睺后军,从背面进攻宗罗睺,薛军大败。根据“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战斗思想,李世民亲自率领两千骑兵追击宗罗睺残余势力,最终追到泾河河边,河对面就是薛仁杲的军营。这下薛仁杲慌了,失去了父亲这个唯一的依靠,他没有了曾经的勇气和胆识,只能令全军退回到军营,死守不出。

    我们以现代军事眼光分析这个做法,李世民追击是有一定风险的,薛仁杲坚守不出也是正确的。但有个条件被木讷的薛仁杲忽略了:薛仁杲可以和他的大军坚守不出,但大军绝不能不吃。没有粮草,兵马越多,反而越麻烦。李世民隔着河向薛仁杲约架,整整叫了一天没有回应,等到天黑,唐军大部队终于赶到,迅速过江实现了对薛军的包围,于是,越来越多的将领开始投降唐军。

    公元618年正月初八,走投无路的薛仁杲只能出城投降;唐军俘虏精兵一万余人,男女共五万余人。浅水泉之战告终,薛仁杲被俘,带回长安后被斩,薛举的西秦政权彻底结束。从此以后,大唐政权西北方向再无后顾之忧。

    在这次战役中,李世民充分展现了高超的战斗技巧。步兵骑兵紧密配合,正面攻击和背面袭击相结合(我一般称这种战法为“汉堡包战法”)。他能够迅速对战场局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出兵果断。在接下来,在李世民灭刘黑闼,宋金刚,刘武周等人时,这种战法将得到更加充分地体现。

    灭掉薛举,只是大唐帝国的一小步。这个生于乱世的王朝还有很多敌人需要威服或消灭,尤其是实力最为强大的瓦岗军。就在李渊在长安正苦思冥想怎么对付李密的时候,李密本人已经到了长安城门口,在他的背后不再有强悍无比的瓦岗军,而是零零散散的士兵和谋士,李密跌入了人生的谷底。

    李渊得知李密投降,高兴得差点跳起来,同时他也感到十分困惑,不过很快,他的困惑就得到了解答,因为他得到了来自洛阳方向的确切消息:王世充替他灭掉了瓦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