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唐长史 » 第15章 李密反叛终殒命,瓦岗名将投大唐

第15章 李密反叛终殒命,瓦岗名将投大唐

    李密曾给自己的人生想象过一百万种可能,唯独没有成为枭雄,但当他真正成为了枭雄,再回到低人一等的生活中,就转变成了一百万个不愿意。这种不安分的思想也注定了他必然灭亡的结局。

    李密投降后,除了被王世充占领的部分地方,其他地盘都由瓦岗名将徐世勣(后改名为李勣,小说和电视剧中徐茂公原型)接管,他带领瓦岗残部驻守黎阳(今河南浚县)。老板现在成为了大唐的臣子。他应该可以接老板的盘,把这个事业继续发展下去,但他却没有这样做,原因很简单,一方面,黎阳是个小城,城墙不厚,不高,粮食不多,不稳,没有一个像样儿的根据地,另一方面,那就是他本人的性格原因。

    徐世勣的战斗能力一般,比不上程咬金,秦叔宝,罗士信这等猛人,但他之所以能够受到重用,也被称之为名将,是因为他比较擅长计谋,战争从来就不是简单的打打杀杀,脑子是个好东西,徐世勣会用,而且用的也不错。前老板李密和之后的老板李渊都对他赞赏有加。同时,徐世勣是一个十分忠诚的人,对待领导和同事没有任何心眼儿,是一个彻彻底底的老实人,也是一个明白人。在得知李密投降唐朝并被封魏国公后,他对长史郭孝恪说道:

    “现在这里的土地和人民都归魏国公(李密)所有,现在他投降了唐朝,如果我把这些土地献出去,就相当于在拿魏国公的东西去邀功领赏,这是不可取的。我只有把这里的人口,土地,还有地名都整理好,以后交给魏国公,让他自己献给朝廷,这就行了”。

    徐世勣不知道,就是他的这句话,成为了李密反叛的起因。

    李渊知道了这件事情,发出了一个无比准确的评价:纯臣。于是对这位良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天,李渊突然召李密觐见,李密怀着忐忑的心情到了宫中,李渊说道:

    “朕准备让你去黎阳安抚你曾经的旧部,并让他们和你一块回来为大唐效力,你看如何”?

    李密假装犹豫了一会儿,然后接下了这个很普通的工作。回去后过了几天,李密带着王伯当和一部分士兵开始往黎阳走。又过了几天,后知后觉的李渊突然反应过来自己犯了一个大错:让李密去安抚曾经的部将,有兵马有城池,这不就是放虎归山吗?

    于是,急忙下了一份诏书,让李密回到长安,并派人快速送到了李密手里。这下李密慌了,这种恐惧感瞬间从天灵盖儿直冲脚底心儿。这种感觉就好像班主任或者某个非常严厉的老师突然叫你的名字,不明所以,总觉得好像哪里做错了,要被批评教育。而李密的感受要比这要强烈的多,因为他会觉得李渊这次是想要他的命。

    李密在被王世充打败后险些丢了性命,现在已经成了惊弓之鸟,加上自己心理的不平衡,他毅然决然地做了一个决定:反唐

    在河南安阳市有个普通的县城,叫内黄县,很多人可能没有听说过,没关系,现在听说了就行。这地方特产很多,比如灌肠、扒糕、羊头等小吃。我在这里给大家介绍这个地方绝对不是因为我想给内黄打个广告,而是因为这里还有另外一个特产,人才。秦时商鞅,诗人沈佺期,民族英雄岳飞,要么生在这里,要么长在这里。现在再补充两个人,魏征和王伯当。

    王伯当这个人名号不响,但能量很大。所谓“文死谏,武死战”,魏征属于前者,而王伯当就是属于“死战”这一类。这两人可以说就是李密的左膀右臂。魏征和王伯当的家离得非常近,只有30里,也就相当于我每天上班的通勤距离,至于两个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交集,那就不得而知。王伯当这个名字可能会给人带来误导,以为他是家中长子(一般情况下,伯仲叔季代表排行),而实际上,他排行老三。也不知道在哪里学的武艺,在射箭方面和李渊一样,精通。勇武也不亚于秦叔宝,程咬金等人,所以人送外号“勇三郎”(看来取外号实在是中华传统,源远流长)。后来师从李密,从此这对儿师生虽有波折,但也算一路相随,两人的命运就这样紧紧地缠绕在了一起。

    王伯当虽然是个武将,但他属于头脑清晰,遇到事儿比较冷静的那种。当李密收到诏书,决心反唐的时候,王伯当第一个跳出来提出反对,李密已经丧失了所有的理性,执意东山再起。王伯当无奈,只能将错就错,跟着他一条道儿走到黑。两人率兵前往襄城(今河南省汝州市),一路上边打边抢,还没到襄城,李密叛变的消息就传到了唐将盛彦师那里,当时盛彦师驻守在熊州(今河南省宜阳县),恰好处在李密进军的路线附近,于是,盛彦师率兵提前埋伏在邢公岘(今邢公山)这个地方,等着羊入虎口。而邢公岘将成为邢国公(李密的前称)殒命的刑场,这似乎有点儿黑色幽默。

    公元619年1月20日,苦等许久的盛彦师终于在山后看到了远道而来的李密。这一天应该很冷,似乎有点像项羽当年垓下之围时一般的凄凉,呼啸的北风裹挟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杀气。李密脱离了屈居人下的压抑,带着他不多的军队,一路上走走抢抢,而一双眼睛,确切地说,应该是很多双眼睛都紧紧地盯着他。到达邢公岘后,李密的后军刚进入攻击范围,盛彦师就率领大军突然从山后杀出,李密兵力不多,而且没有任何准备,有些人甚至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倒在血泊里,所以战斗打得很简单,李密全军覆没,自己也被当场杀死。

    王伯当明知反唐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但是当李密老师做出决定的那一刻,他随之就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对与错都不重要了,只求一死,别无他求,仅为“义”字。王伯当面不改色,从容赴死。

    关于王伯当,我可以给他一个比较中肯的评价:为人大义不亚于栾布,为臣愚忠非方孝孺不能比也。

    李渊收到李密的死讯,心里是十分复杂的,他并没有因为战胜而高兴,反而多了一丝哀伤。毕竟这个人和他也算是同宗。但很快,李渊开始愤怒,因为这个所谓的同宗欺骗了他,背叛了他,结结实实地在李渊的心头扎了一刀。李渊随即下旨:

    “李密之首,传示三天于长安,以儆效尤”!

    一代枭雄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令人唏嘘。

    李密的人头被长安百姓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总算可以拿回来安葬了。但李渊要让这颗头颅发挥他最后的价值。于是,派人送到黎阳告知死讯。徐世勣打开包裹,悲痛大哭,毕竟李密对他还是很不错的。哭完之后,向李渊上奏,表示自己愿意归降,但有个条件,就是允许自己给前老板收尸,安葬。李渊欣然答应。于是,徐世勣披麻戴孝,行八跪二十四拜的大礼,在黎阳安葬了李密的尸身。然后带着全部身家和地盘投降了大唐。

    李密死讯很快就传到了东都洛阳,王世充喜出望外,但瓦岗的降将们心里很不是滋味儿。一方面自然就是因为李密的死,另一方面,他们自己也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李密的所有将领中,最为出名的,当属秦琼,程咬金,单雄信和罗士信(小说中罗成原型),这三位可谓是家喻户晓,名气很大。我们在这里就先介绍一下秦琼(秦叔宝)和程咬金。至于单雄信和罗士信,两位稍微等一等,后文有你们的主场。

    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具体出生年月不详。祖上三代都是北朝时期的文官,基本上都是五六品的小官儿,品级虽然不高,但体制内的工作给了他一个幸福,安稳的童年。秦叔宝虽然生于书香门第,却没有继续把这个家庭传统继续传承下去,而是选择了武将这个职业。民间有很多关于秦叔宝的故事。比如秦琼卖马,两肋插刀等等典故。这些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感兴趣的可以去查一下相关资料。

    北周末期天下大乱,朝廷内部乌烟瘴气,政治环境极差,后来又赶上隋末农民起义的潮流,秦叔宝和父亲秦季养选择退隐观望,但年轻的秦叔宝按捺不住那颗强烈的,建功立业的心,于是,打包行李,带上兵器就投入了群雄割据的乱世中。但他并不是效力于农民起义军,而是加入了隋朝正规军,当了前隋来户儿的部将,来户儿对秦叔宝评价极高,称赞他彪悍无比,胸怀大志,这让秦叔宝在隋军中名声大噪。秦叔宝的命运可以说用“颠沛流离”四个字形容。我们来看一下他的工作经历:

    ?——616年,隋军部将

    616年——618年,与隋将张须陀征讨李密,兵败投降瓦岗军

    618年——619年,与李密迎战王世充,兵败投降

    619年——638年(卒),王世充与唐军作战时,临阵投唐,效力至死。

    有人会觉得,秦叔宝这个人不专一,不忠心,领导说换就换。其实并不是这样,相反,他是一个忠肝义胆的人。我这么说大家可能会明白。

    领导不好,待遇好,你跳槽,那叫明智;

    领导好,待遇不好,你跳槽,那叫生存。

    ……

    秦叔宝在投唐之后,大概属于下面这一种:

    领导好,待遇也好,你不跳槽,那叫忠心。

    在这方面,程咬金(或程知节)和秦叔宝是一样的,两个人总是形影不离,实打实的铁哥们。也许是两个人的出身差不多,也都是喜欢舞刀弄枪的主儿,能玩儿一块去也属正常。不同的是,秦叔宝的家庭关系是有详细记载的,而程咬金的家庭关系,史料上讳莫如深,甚至可以说是惜字如金。

    程咬金是济州东阿人(大概位置在今山东东阿)。在隋末天下大乱时,很多活不下去的人既不想继续种地,也不想参加起义军,而是转行当了盗贼土匪,四处横行,祸害百姓。程咬金就搞了一个百余号人的民兵组织,自觉承担维护地方治安的社会义务,后来瓦岗军名声大噪,他就加入了这个瓦岗暴力公司。关于他参加参加起义军之前的事儿,我实在没有找到,史料中就这么点儿。不是我懒,而是唐代的史学家们确实不够敬业,很多和数字,家庭情况相关的信息都不够具体,甚至还有虚构的成分,比如说李渊同志。尤其是贞观年间的史书,值得表扬的是,李世民十分重视历史,但该批评的也要批评,他没有搞好编写史书的组织工作,而且篡改历史比较严重,所以出现了同一部书,不同人主笔,取材乱七八糟,啥都有,文风各异暂且不论,有些地方甚至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这实在是苦了这些历史工作者们,我虽然不是这类专业,但也深受其害。不过有一点我可以肯定的是,程咬金绝对不是小说中描述那样,贩卖私盐起家。答案不在史书里,而是在程咬金的墓志铭上。

    1986年,考古工作者对一座古墓进行保护性发掘,由于被盗情况比较严重,没有发现多少有物质价值的东西,但不入盗墓贼法眼的墓志铭留了下来,这才是真正具有巨大意义的东西,实在是买椟还珠啊!墓志铭中记载,程咬金的祖父和曾祖父都是北齐时期的司马,这是一个中上等的官职,父亲是负责官员选拔之类的官儿,官衔不高但权力不小,至少这是一个肥差,所以程咬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官四代,家庭情况也算不错。

    此外,倒卖私盐,在盐铁专营的古代,那可是重罪,所谓当官别发财,发财别当官,人家没有必要去犯这个风险。小说中之所以会把程咬金描述成一个私盐贩子,那是因为这位老兄后来的战斗表现实在是太过生猛,出于小说情节需要,进行的虚构内容,塑造出程咬金骁勇无畏的形象。毕竟一般人是不会干这个勾当,做这个勾当的也都不是一般人,那都是一身武艺,整天把脑袋挂在裤腰带上的亡命之徒。程咬金的武器也不是三板斧,而是和秦叔宝等人用的一样,马槊,其实就是骑马时使用的矛。

    有些野史中说,程咬金的祖先是曹操的大谋士程昱,或者三国大将程普,这纯属扯淡,经不起推敲和检验。这些野史作者那是什么都敢写。根据他们的创作原则,高力士的祖宗写成高尔基,那也是有可能的。实在是佩服这群人出众的想象力啊。所以,野史和小说虽然功能不同,意义不同,但作为一种精神食粮,用于业务休闲,丰富精神世界,那是可以的。用于学习历史,了解真相,那是不可以的。

    无论史书怎么混乱,有一条那是统一的,秦叔宝和程咬金的关系,是真的铁。这哥俩到哪儿都要一起,投降也很同步。不过投降后的秦叔宝和程咬金等人并没有多么自在,虽然有工作有工资,但是心里的折磨很强烈,因为他们的领导王世充很不好。

    王世充在击败李密后,也飘了。虚荣心愈加强烈,他不喜欢听实话,只喜欢听马屁。如果你前半句骂他,后半句夸他,那他可能会只听后半句,选择性耳聋。专权的程度也越来越深,朝廷大小事都要过目,人员任命,奏折文书,啥都看啥都管,在朝廷是一手遮天,无法无天。秦叔宝和程咬金发现这个人绝非明主,俩人一拍即合,决定寻找机会逃离王世充。好在他们并没有等很久。

    公元619年二月,王世充率兵征讨李渊。这是一场很不起眼的战役,却发生了很滑稽的事儿。唐军和王世充的军队在九曲(黄河九曲)对阵,王世充踌躇满志,准备给李世民好好上一堂军事实战课。就在王世充在想派谁打头阵的时候,秦叔宝,程咬金,罗士信等人带着各自的部将纵马跑到阵前,一众人等纷纷下马向王世充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大礼。王世充大喜,以为这几个是要主动请缨,率兵出站。然而,程咬金的一句话直接把王世充整懵了。他说:

    “我们投靠了您,深受您的厚待,我们一直想着如何报恩,但是您总是听信谗言,猜忌我们,如今我们决定背你而去,不再为你效力了”。

    说罢,还不等王世充消化,秦叔宝等人跳上马背,脚踩马镫,一阵操作行云流水,伴随着一阵尘烟,绝骑直奔唐军而去。

    没错儿,王世充这个老板被员工给开除了——你整天疑神疑鬼,老子我不伺候了,走人!

    他们轰轰烈烈地来,正如他们轰轰烈烈地去,用力地甩一甩缰绳,不带走一片云彩。

    唐军在前,王世充也没敢下令追击。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奔走。不由得一阵感叹。这些瓦岗虎将还没好好派上用场,就成了敌人的杀手锏。更可笑的是,程老兄,叛变就叛变吧,还那么有礼貌,实在是有礼有节啊!

    就这样,曾经的瓦岗将领大部分都到了李渊的手里。根据李渊的规矩,武将自然都划到了李世民的门下,秦叔宝为马军总管,程咬金为左三统军。有了这些猛人的加入,李渊高兴得就像多了几个儿子一样,但是这时候李建成高兴不起来——这到底谁是太子?现在看来,李世民之所以夺位成功,他的老子实在是功不可没,尽管他本人并没有那个意思。

    王世充虽然很生气,但并不沮丧。只是少了几个将军,更何况都是自己的手下败将,无所谓,该喝喝,该乐乐。王世充的精神胜利法让自己很快就从愤怒中解放出来,转身投入到自己乐此不疲的的事业——政治斗争。

    随着他个人野心的膨胀,他的手开始伸向杨侗的皇位。先让这个傀儡皇帝封自己为太尉,又封相国,再封郑王,下一步就……。计划就是这样。

    “天下是一块棋盘,别人都是棋子,皇帝只是被我操控的棋手,但我要亲自下这盘棋”。王世充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公元619年四月,也就是唐朝建立后的第二年,王世充写了一封诏书,诏书的内容就是皇泰(杨侗的年号)把隋朝的皇位禅让给自己,然后再让自己安排的人宣读诏书,以一种自导自演的方式成为了皇帝。年幼的杨侗被废,拘禁。彻底改朝换代,国号为郑。关于他的年号就没必要说了,因为年号对于历史而言主要意义是纪年,他的这个皇帝只当了三年,而这三年普遍使用李渊的年号,武德,统一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