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唐长史 » 第18章 世民大败宋金刚,河东收复尉迟降

第18章 世民大败宋金刚,河东收复尉迟降

    李世民完全没有撤军停下脚步的意思。他下令士兵原地休整,埋锅做饭,稍作休息继续出发北上。

    宋金刚只是刘武周的一支力量。本着斩草除根的选择,必须把刘武周连根拔起,才能彻底消除河东的安全隐患。李世民是最能把握战机的人,宋金刚等人还在马不停蹄地向北逃跑,时间告诉他,绝不能在这里继续逗留,于是下令,辎重粮草保持速度前进,主力只携带一天的口粮,然后继续全速追击,刚走没多久,刘弘景跑到了李世民的前面,拽住李世民的缰绳,说道:

    “大王,您功劳已经够了,不要再打了。你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啊。况且士兵也已经十分疲惫了,原地休息一会儿再继续赶路吧”!

    李世民听完这话,用呵斥的语气对刘弘景说道:

    “宋金刚现在军心涣散。功劳难得,失败很简单。机会很难得,失去很容易。我们必须抓紧时间,不能让他做好防御的准备。大男儿为国效力,怎么可以只顾及自己的身体呢”!

    刘弘景听完这话,放开了手中的缰绳。他佩服李世民的忠勇,也为自己刚刚的话感到羞愧。

    事实证明,在一定条件下,精神食粮也可以填饱肚子,至少可以让你忘记那种真实的饥饿感和身体的疲惫。此时,李世民既是统帅,又是精神领袖。士兵们也听到了主帅的话,个个如同打了鸡血,跟着李世民继续北上追击。

    三天后,唐军终于在雀鼠谷追上了宋金刚。唐军看到宋军的那一刻,一个个就像猫见到耗子,激发出了捕猎的欲望。李世民没有丝毫犹豫,没有寒暄,也没有挑衅,就是一个字,干!

    李世民这边发出进攻的命令,士兵们一拥而上直接喊打喊杀,且不说实力上的悬殊,仅仅只是这个喊杀声就足够让敌军闻声丧胆。李世民另外派出一支部队,悄悄地潜伏到雀鼠谷东面,当战斗打响时,宋金刚的正面和两翼同时收到李世民无比亲切的“问候”。将军在雀鼠仓交战八次,唐军杀敌数千,俘虏数千,李世民全胜。宋金刚只能带着为数不多的兵力继续北逃,狼狈地回到介休,

    连续的赶路加上刚刚经历的大战,士兵们早已疲惫不堪。李世民意识到,不能继续追了,否则必然大败。李世民更是三天没有吃饭,盔甲不脱身。当他脱掉盔甲的那一刻,里面已经因为长期的摩擦,皮肉发红,甚至磨出了水泡。李世民不愧是当世名将,他和士兵们同吃同睡,打成一片。完全没有大将军高高在上的距离感。也许在他眼里,和这些普通士兵在一起才是最幸福的事。为了庆祝这场大胜,李世民下令,烤全羊,好好犒劳部队。士兵们更是对李世民那是无比信任和崇拜。

    大军在雀鼠谷附近休整了一段时间,长时间的远距离作战让大家都很疲惫。这种惬意的休整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

    四月二十三日,局势发生了转机,这个转机不是宋金刚送来的,而是一个很普通的人送来的。

    在李世民出兵之前,宋金刚进攻河东郡,有一个部将兵败被俘,这个人叫于筠。这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没有什么名气,就是因为他做成了一件李孝基想做但没有做成的事儿,才能够在我的历史叙述中留下一笔。这位老兄实在是越狱专家,也许是宋金刚关押工作没有搞好,居然被于筠找到空隙偷偷地跑了出来,运气和逃跑能力要比李孝基强了不是一点两点。

    逃出来之后,于筠并不是直接跑路,而是在介休城内四处考察,了解城内的防备情况。掌握到这些关键信息后,才找空隙溜之大吉。于筠一路南下找到李世民,提交了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得到的调查报告。看到这个详细的军情报告,李世民大喜。

    在这位同志的努力下,宋金刚现在成了一个透明人,他的布防情况已经被李世民了解的清清楚楚。于是,李世民下令,开拔继续北上进攻宋金刚的大本营,介休。

    四月底,李世民大军到达介休。宋金刚知道这一刻迟早到来,已经做好了完全的准备工作,但他不知道的是,他的所有安排都没有了任何意义。宋金刚率领仅存的两万人马从城西出城,然后背对城墙,摆出一字长蛇阵,说的简单点就是所有人肩并肩,保持一定距离排列开。我仔细研究了一下这种战法,得到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战法一般都是在实在是没有办法或者是人数非常多的时候才会摆出这种基础的阵法。而宋金刚这样背对城墙布阵,也许是想模仿当年韩信背水一战得做法,通过断掉部队的退路,激发士兵的求生欲,从而直接增强战斗力。但是,李世民不是当年的陈将军,介休也不是井陉口,盲目地套用只会带来一个结果。

    李世民率先率军发起冲锋,直接正面应战宋军。宋金刚的做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了活下去,宋金刚的士兵只能发疯一样地向前冲。李世民也明显感受到了敌军的顽强,然后继续正面攻击。但这次的正面攻击就不奇怪单纯地为了消灭对方了,而是多了另一个意义:转移注意力,

    李世民派遣数骑兵来了一个战略迂回。趁宋金刚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前方的时候,这支骑兵悄无声息到了介休城南北两侧。然后,又突然向宋金刚背面冲杀,宋军战损3000余人。细心的读者应该会发现,在关于战斗的描述中,我很少提到死亡多少人。因为我是逃避型人格,由于我本人是感性能力较强,一想到一个人就是一个家庭,战死一人意味着一个家庭的顶梁柱的坍塌,所以干脆略去。偶尔会写上一次,望各位读者能够理解。

    宋金刚知道失败是必然的,但生命绝不能就此终结,只有活着才有希望。于是,一顿操作拉来一匹战马,继续逃跑。李世民则发挥自己率领的唐军的优良传统,追。一直追到张难堡,彻底失去宋金刚的踪迹才不得已停下。于是,李世民决定,大军进驻张难堡,进行休整。但是却遇到了一个小插曲。

    张难堡守将远远看到一大批部队近逼城门,下令做好防御工作,守城士兵们搭弓射箭就等一个命令,射击。但李世民的一个小小的动作,让守将直接卸下防御,开门迎接李世民进城。

    李世民拿下了自己的帽子。

    没错,就是这么简单。其实原因就在我前面的介绍中。李世民准备给宋金刚找点而麻烦的时候,就安排唐将张德政攻打这里,这座城目前就是李世民自己人。攻打张难堡实在是个一石二鸟的战略安排。既能断宋军粮道,又能给李世民提供一个中转站,或者说是服务区。李世民等人在这里大吃大喝,这是离开长安城后,大家第一次能有这么惬意,休闲的时光。

    现在介休的剩余兵力都收缩到介休城内,闭门不出。在尉迟敬德的组织下,士兵们又形成了一个可以继续和唐军对抗的队伍。尉迟敬德经常和寻相两个人打配合战,这次也不例外。尉迟敬德守介休,寻相把手附近的永安。两地可以相互支援。

    李世民放弃了开展攻城战,而是希望这二人能够主动投降。宋金刚的大败,意味着刘武周大势已去,尉迟敬德和寻相都是当世名将,应该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将军的心思你别猜,在我的印象里,将军都是死战不降的硬骨头,而李世民却觉得这两位可以劝服。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被影视剧误导了,为了体现出宣传人物的忠勇形象,而进行的艺术加工,所谓宁死不降,那要看情况,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但不能排除,任何时候都存在这种顽抗到底的死心眼儿。

    李世民派使者前去说服尉迟敬德和寻相。使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两个人私下里一盘算。也是,都是打工,给谁打工不行,活着才有意义,死了那就全都没了。于是,两个人选择一起投降。介休和永安,最终以兵不血刃的方式收复。尉迟敬德的加入,即是一个麻烦,也是一个大礼,

    之所以说麻烦,那是因为李世民的安排有点让人觉得很不放心。李世民让尉迟敬德继续统帅介休的那些旧部,共八千余人。这一点让很多将军都觉得十分危险,毕竟刚刚投靠的敌军在意志方面并不坚定,很容易导致内乱问题。向李世民提出问题的人是屈突通。现在的屈突通对李世民那是忠心耿耿,他已经被这位少年英才的胸怀和能力折服。

    李世民笑了,他相信自己,以自己的真心换取尉迟敬德的真心,用人不疑,疑则生变。从古至今很多王侯将相都是因为猜疑才被迫造反。事实证明,李世民是对的。

    之所以说李世民是对的,那是因为未来,在那场惊心动魄的事件中,他是主要的策划者和实施者之一。李世民夺取皇位,成为帝王,尉迟敬德发挥了重要作用。

    尉迟敬德是山西朔州人,投降时已经35岁。他原本不叫尉迟敬德,而是尉迟融,字敬德。“尉迟恭”这个名字是投降后李渊赐的名字。皇帝赐名赐姓那是无上的光荣,可以说是光耀门楣,祖坟上冒青烟儿事儿。虽然对现在的我们来说似乎感受不到。他的父亲是隋朝时镇守仪同的大将军。所以尉迟恭应该是在“军属大院”里长大的,从小对打打杀杀那是耳濡目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尉迟恭也算是子承父业。

    关于秦叔宝的出生年月一直以来是没有定论的。但通过他和尉迟恭之间的关系,大概可以推论,秦叔宝应该比尉迟恭小一轮。也就是说,当年的秦叔宝只有二十多岁。因为后来,尉迟恭的孙女,成了秦叔宝的儿媳妇儿。这种年龄的落差大概是可以说明这个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