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武侠仙侠 » 公子夜仗剑 » 74、《上清破劫登天法》

74、《上清破劫登天法》

    苏清举回到家中,终于得了空闲,能坐下来好好沉淀沉淀,顺便思考下一步的方向。益王府那边,虽道义有亏,但他并不后悔,益王对他最多只能算是锦上添花,帝女沉壁却是雪中送炭,二者性质完全不同。

    “阿爹说过,行事但求问心无愧。”

    他沉淀心念,进一步巩固灵神境界。苏长明对他的影响愈来愈强烈,前世的记忆就愈来愈模糊,现下看来,如果不是心内虚空那座遗迹,他可能会认为那是一场离奇的梦境。

    心境沉潜,确保毫无漏隙,便开始探索“袖里乾坤”。方才送给苏子宴的《鲲鹏扶风诀》,是沈竹的家底之一,应是其中较为完善的法门,但没有触动心内虚空的遗迹,可见品级还达不到它的要求。

    不过,即便达到了要求,现下缺少文气,恐怕也无法进行功法的推演。想到这里,他感到有些遗憾,如今隐约洞见了第二重秘境,却没有法门入驻,这大概是天下散人都有的困扰,要么洞见了秘境没有法门,要么有法门却没有秘境。

    “凤凰集道统那么多,却没有一个肯收我为徒,看来玄城子在修行界的影响力,要超乎我的想象之外。”

    想到自己若是有个道统做依托,也不至于像现在这么样的步履维艰。这怅然的思绪在心里一闪而过,很快便重新振作起来。

    那些瓶瓶罐罐,很多他都不认得,但是找出了三个装着醒神丹的瓶子,每个瓶子各装一枚醒神丹。以沈竹的身家,竟然也只有三枚,可见此丹的稀有了。

    将醒神丹放在一边,他开始检索竹简、玉简等物,识念一册册探入,发现大部分是炼丹制符的,这些他都不感兴趣,就都划拉到了角落去,这时其中一册玉简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册玉简的材质与众不同,通体墨绿色,识念深入都不见瑕疵,显见是上等玉石所制,其上还蕴藏着淡淡的灵力;但这些都还不足以让苏清举着重关注,它最神奇的,是简身焕发着一层奇异的光晕,就好像文章通灵后呈现的异象。

    苏清举自己也不知为何会有这种感觉。在确认没有什么异常后,便小心翼翼地探入识念。甫一探入,脑海“轰”一声炸响,心内虚空王座之上,倏地垂下条状的黑金云篆,识念沉入,他震撼地看着眼前的一幕,虽然一个字都看不懂,但脑海中已自然而然流入信息:

    “《上清破劫登天法》已记录,是否进行推演?”

    苏清举尝试进行推演,但法阵并无动静,他心里知道是缺少了文气的驱动,心中对文气的渴求更为迫切。可文气实在难得,以苏长明渊博的学识,尚且只有那么一点点,他从小就读书,至今身上也没有那种神奇的文意的凝聚,可见并不是什么人都能拥有的。

    由王座反馈的信息来看,《上清破劫登天法》依然还是道家内修术的路子,但比《白骨阴符经》要更高明一些,前者修的是内景之地,苏清举对“内景之地”并不透彻,只隐约觉晓,所谓的“内景外照”,应该就是徐朗照运功时,白骨妖域显现的特殊能力。

    想象一下,心内剑意呈现在现世,对手在剑势威逼之下已先行胆寒,这可是巨大的优势,再对上徐朗照,就不怕他的白骨妖域了。

    苏清举心中热切,但第二重秘境还没完全洞察,未必能修炼成功;而且法门入驻秘境可只有一次机会,为日后道途计较,还是先想办法取得文气,推演完善之后再行修炼。

    “无怪沈竹敢说百年后,要渡我脱离轮回。”

    他心中有所明悟,沈竹得此法门,若真能洞开第二道秘境,未必不能闯出一片新天地。

    收好玉简,看向最后一份,上书《太上大道君敕神术》,看名目就知道,正是沈竹和他对决时所用的驱遣神将的神通。他草草浏览,发现这神通修来非常麻烦,而且施展时极费气力,不是一日之功,有那时间倒不如多多磨砺剑道。

    眼看天色已经不早,他把东西都收回“袖里乾坤”,简单收拾整理了一下房间,便出门直奔集市,采买晚上准备做的东西。要说到前世的烹饪里,最简单便捷又让人百吃不厌的,当属“火锅”了,也叫“古董羹”,这个名字来源于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

    在他的记忆之中,这个世界并不存在这种吃法,算是非常新颖的。

    今日是赶集日,傍晚时分,街上还很热闹。苏清举买了些生的猪、羊肉,又买了只活鸡,菜蔬和调料自不可少。

    路过风水摊子,周伯光看到他大袋小袋提着,喃喃地说:“前几日为了让地灵归位,可谓是元气大伤,也不知道今晚有没有人请我吃个饭什么的。”

    苏清举心中好笑,便停下来望着他,他被看得老脸一红,“怎么,招待我只有腊肉炒菜,招待别人就是鸡鸭牛羊,我说两句怎么了?”

    “没有招待别人,就是自己吃,先生晚上到家里吃个便饭?”他含笑说。

    “你小子发财了吗?也别晚上了,反正没生意,我现在就跟你走。”周伯光大喜,直接收摊蹭吃,非常的积极。

    苏清举自无不可,又采买了几样必需品、沽了几两酒,便带着周伯光往家走。路上他心里一动,问道:“先生可知文意凝聚之气?”

    周伯光哂道:“文气嘛,你道只有你们读书人才懂么?”

    苏清举道:“敢问先生,天下文气凝聚之地,不知是什么所在?”

    周伯光道:“那当然要属南国了,天下文宗、文圣皆出自南国。”

    苏清举若有所思,天下七国之势,南国与大魏相对而立,国土面积相当,国力相当,但南国以文治国,武人多受排挤,与大魏是两个极端。

    “听说南国神道昌盛,神权凌驾在皇权之上,十分荒唐。”

    周伯光淡淡一笑:“对百姓而言,谁做主谁掌权都好,只要他们的日子能过下去,所以不管大魏还是南国,在我眼中并无本质区别。”